公示丨第三届“中国社会学会年度好书推荐”十大好书

  

  “中国社会学会年度好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届,经过两年的摸索与实践,评选活动的流程、规则日趋完善,参与的学者、读者人数也增加了数倍。好书评选活动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学创新,传播社会学思想,鼓励社会学学术创作,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社会学学术图书出版的专业化。

  本次评选活动严格遵守评选规则。经过图书提名、书目初审、网络投票、书目终评的环节,由终评评委推选出十种好书,并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

  以下“十大好书”结果将于2017年7月16日~7月25日公示。公示期无异议,则由中国社会学会颁发荣誉证书,并由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为作者提供奖金,以资鼓励。

  以下好书按书名音序排列

  1

  

  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

  李路路 秦广强 等 著

  2016年9月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重点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视角——权力/阶层框架;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

  2

  

  当代中国生活质量

  李培林 等 著

  2016年8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基于对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从深度和广度上展现研究者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在理论上建构“生活质量”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本书认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客观条件,如收入和消费、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第二是主观感受,如幸福感、满意度、环境评价、“好社会”判断等;第三是社会关系,如社会公平、社会信任、社会支持等,第四是社会机制,如社会流动、社会参与、社会融合等。

  3

  

  分利秩序:

  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2007~2013)

  李祖佩 著

2016年6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的内容初成于作者的博士论文,是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写成的。通过揭示地方官员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突出了项目制在具体运作之中所隐藏的问题。正如贺雪峰老师在序言中指出的,在具体的分析之中,本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二元强弱判断。无论在经验厚度还是理论高度,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4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

郑少雄 著

2016年5月 出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以康定明正土司作为研究对象,从末代明正土司的人生史,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和谐共生的内在机制。康区政治人物,不管是土司还是喇嘛的权力、权威都来源于社会外部,比如土司去往北京定期朝贡,喇嘛去往中心寺庙定期朝圣等。这一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历程,也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5

  

化边之困:

20世纪上半期川边康区的政治、社会与族群

  王娟 著

  2016年6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化边之困》描述的是一项近代背景下的“改造边疆”的“实验”。这项“实验”的目标非常明晰,就是在新的国家体制中给“边疆”和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定位”的过程,正是现代国家“化边”工程的核心主题。书中作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视角,从行政体制建设、身份改革与社会控制、移风易俗与人群分类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从“传统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历史性转型在“边疆”和“民族”的问题上所遭遇的困境。

  6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一个知识共同体的学科贡献

  何雨 著

  2016年12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面4章主要是回溯学派的历史演变,而后面4章致力于澄清学派对社会学学科的理论贡献。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整体性、具有内在关联的芝加哥学派图景,让人们不仅对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让人们还能够深刻理解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7

  

  双面人:

  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谭同学 著

  2016年12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双面人》所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8

  

她身之欲:

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丁瑜 著

  2016年5月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她身之欲》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最佳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最佳行动策略。

  9

  

选择性放任:

车间政治与国有企业劳动治理逻辑的形成

  贾文娟 著

  2016年4月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历市场转型与国企改革后,国有企业中的劳动治理逻辑和权力关系是怎样的?本书通过对位于珠三角惠市一家建于1953年的国有重型工业企业进行深入的工业民族志研究,发现同时嵌入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形成了工人、基层管理者和企业管理者三方角力的独特车间政治。其中,工人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抗争模式。他们在组织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运用单位社区原有资源、借助意识形态话语、审慎地与管理者进行权力博弈,争取自身利益的提升。*终,一种赋予劳动者较高自主性,但对产品产出、质量和成本等结果施加控制的“选择性放任”的劳动治理逻辑得以浮现。

  10

  

  抑郁症在中国产生的社会学分析

  萧易忻 著

  2016年3月 出版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透过对社会理论的整理,提出一个“抑郁症如何产生”的社会学分析架构,此架构是基于“全球/国际”“国家/国内”两层次以及“抑郁症产生的社会结构”“生产抑郁症的社会建构”两方面为矩阵所组成的思考框架。“抑郁症产生的社会结构”讨论了生产面的时空巨变、消费面的社会心理变迁,以及在资本主义下无意识的运作等因素如何促成抑郁症的产生。“生产抑郁症的社会建构”则包含医疗供给面(药商、政府、学界、媒体)的社会建构及医疗需求面的社会建构,也就是民众对抑郁症观念的认知实践。就抑郁症如何产生而言,“社会建构”较“社会结构” 更为关键。通过对“全球/国际” 与“国家/国内”两层次的比较,本书认为,中国在“社会结构”上实已具备生成抑郁症的基础,但“社会建构”的条件尚有不足或被隐藏了。一旦 “社会建构” 的条件更充分,估计中国病患的比例将会升高。

  公示时间:10天(2017年7月16日—7月25日 )

  受理单位: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

  受理截止时间: 2017年7月25日

  联系电话:(010)85195573

  邮箱:csa@cass.org.cn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