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不只是女性,还有你的前半生

  

  我们号召尊重少数群体的权利,尊重社会边缘人的权利,要做的不是去打破“墙”,而是要让“墙”这个概念消失,人和人之间的搭建的不应该是跨越“墙”的由上而下的怜悯,而是平等的爱与信任。

  随着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热播,“女权”这个词又火了,再一次成为了社会热点。但是,“女权”并不是因为社会热点而存在,而是因为它的存在而有了社会热点,它背后代表的是女性甚至一切被歧视压迫的人性昭彰自身的生存权利的口号与旗帜。因为人追寻自身群体生存权利的漫漫历史进程从未停歇,只要有了侵犯权利的迹象,认可这种权利的人就会发出反抗的声音。

  

  一般人看到“女权”这个话题首先会想到的是一群激进的女性在打着条幅去抗议什么,用极端的方式、极端的语言、极端的行为成为新闻的热点,成为人们侧目议论的焦点。

  但我觉得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这是“女权”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法,象征意义远超过实质意义。

  “女权”被包含于人权之中,而人权追求的根本是一个人能幸福生活的权利,而幸福这种抽象的体会是充满了主观概念的。所以我认为“女权”是女性有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而不被外来的观念所指责所左右。

  

  你可以去做事业女强人,可以去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你也可以选择早早结婚,或者终身不嫁,当然,你也可以坦坦荡荡地去做一名女同性恋者,只要你觉得你这样幸福,并且尊重了他人的权利那就好了。

  所以“女权”归根到底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存在,而是深刻浸透在女性平凡生活中的一种权利追求,比如婚姻的权利、职业选择的权利、性别平等方方面面的权利。

  就像一部世纪性的“女权”小说《醒来的女性》就是采取了这种表现手法,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十几位美国女性的最真实的生活面貌展现出来,让人们看到在那个女性权利尚未得到重视的年代中,女性在平凡生活的摇摇晃晃里究竟经受了什么样的侵害与蔑视。

  

  《醒来的女性》实拍图

  这本书在今年的七月出版,全球销量达到2000万册,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进过一次,但是反响平平,因为那个年代各种权利群体蜂拥而起,女权发出的声音可能过于微弱了。

  而放到现在,因为之前的“女德”事件造成了全方位的社会讨论,人们都在惊呼为何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女德”还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大行其道呢?

  这让人看到“女权”因为其代表了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愚昧思维的反抗,在现在的舆论环境下也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不能发出声音的人也太多了。在这些地方,这些人的身上,他们被施之以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被施之以恶。

  

  就像《醒来的女性》开篇的主角女性——米拉,她的人生就代表了千千万万女性的遭遇,从小被教育要贤良淑德,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男人托付终身,如果在酒吧和男生聊天喝酒便被视作淫荡,可能会被抛弃也可能会被性侵,步入婚姻之后要为了丈夫的前途而牺牲自己的一切,然后开始忍受看似幸福实则让自己逐步陷入崩溃的“幸福家庭生活”,最后因为丈夫的出轨而选择了离婚……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米拉就没有被塑造的必要了,仅仅成为了一个悲剧的承担者,而米拉结束婚姻之后重新进入哈佛大学重新开启了自己的新生命,也因为走出了家庭她有了更多的机会认识周围的女性朋友,从一个遭遇压迫者也成为了见证压迫者,同时在此之间,她又遇到了第二位选择和她步入婚姻的男性,但是这位男性和她结合的要求,竟然是让她放弃外在的一切去做一个全职太太,米拉选择了拒绝……

  整部小说也从米拉对自身遭遇的叙述变成米拉身边那十几位女性朋友,她们各自生命遭遇的集结,让各种社会存在,各种社会背景,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女性将她们各自生命中黑暗晦涩的一面,通过文字的渲染过分真切甚至过分残酷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她们就是我们的母亲和长辈,是我们的姐妹,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

  

  《醒来的女性》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聚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的时间,但是放眼我们如今的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偏见仍然大同小异。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讯息:不少人(包括女性)在听闻中国女权倡导者的声音时,都会无比鄙夷地说,在中国还要倡导女权,你看看中国哪个家庭不是女性说了算,男人不是被女人管制,甚至财政大权都被女性掌控。中国的“女权”甚至有些过分了。

  这种声音的存在就是切中了《醒来的女性》所表达的主旨——反对将女性物化为男性的附庸。上面那种观点,其实就是把女性物化为家庭(也可以指男性)的附庸,因为女性和男性结合了,进入了家庭,所以才有了决策的权利,财政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归根到底是服从于家庭与男性的。

  而同样,如果一个女性迟迟没有结婚,没有生育,或者离开了家庭,那么在中国最普遍的认识里还是会被划为异类,遑论她能拥有什么决策的权利了,甚至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我想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无数次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女性做什么大官,发什么大财,读那么多书干嘛?将来总归是要嫁人。

  

  这种对中国女权的现状的认识,以及最普遍的社会观念,其实无形中已经将女性禁锢在一种束缚之中,阻碍了女性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的发展。甚至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普世价值”为女性创造了一种幸福的理由,比如,普遍认为认为女性怀孕生子是一种天职,是一种通往幸福的途径,却忽视了那些厌恶生育的女性的真实想法。

  《醒来的女性》中就对女性的生育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这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的,没有立足于女性生育的艰辛而衍生的痛苦,而是全面进入了女性最真实的灵魂深处,那种发自意识深层的对于生育的恐慌。

  让我们看下书里的文摘:

  “

  米拉极力不去感知周围的事物。令她痛苦的并不是分娩。生孩子固然痛,但不是非常痛苦。令人痛苦的是这种场景,是冷漠与麻木,是医生与护士的蔑视,是躺在床上将双脚放进马镫形皮带里,让人随时可看到暴露在外的阴部这样的耻辱。她试着离开,找一个心安之处,在那里,这一切丑恶都不存在。她脑海里不断闪过一句话:没有别的出路了。

  《醒来的女性》这部书可以探讨的话题多种多样,但是这部书最为宝贵的一点就是——真实。没有站出来去指责什么,去号召什么,而是通过展示最真实的女性生存的画面,将这份浸透于骨髓之中的彻骨寒意书写出来,它展示的是最真实的女性生存画面,它不用去证明自己是否真实,因为它本身就是真实,是近百年来一直存在的真实。

  我想这部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女性的权利,也是对于残疾人、少数病患者、性少数者等等社会弱势边缘人群的一次正名。

  

  看完这部书之后,我对“少数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了一些新的理解:我们号召尊重少数群体的权利,尊重社会边缘人的权利,要做的不是去打破“墙”,而是要让“墙”这个概念消失,人和人之前搭建的不应该是跨越“墙”的由上而下的怜悯,而是平等的爱与信任。

  毕竟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少数群体,少数与多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而言,并且不断在流动交替。

  在最后我想对一切可能存在于弱势的人(始终包括我自己)说:

  永不恶言相向

  永不停止成长

  愿你健康快乐

  愿你永存梦想

  

  《醒来的女性》

  作者 / 【美】玛丽莲·弗伦奇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 2017.7

  定价 / ¥9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