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学堂 | 白居易为何用“渔阳鼙鼓”形容安史之乱?

(揾食艰难,点个广告支持下啦!)

  在白居易的著名长诗《长恨歌》里,对安史之乱有一句流传千古的描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呢?

  先说说渔阳。安禄山起家的地盘是唐朝的东北地区,在起兵造反之前,他一身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手中的兵力几乎占了唐朝边防军的三分之一。

  而渔阳,指的是天津蓟州一带。在秦朝开始,就设有渔阳郡,不过地点在北京密云一带。到了隋朝,则该改到天津蓟州一带,唐朝时期,蓟州的治所就在渔阳。

  因为渔阳是边关之地,后世诗文往往用“渔阳”指代边关,所谓“昨夜梦渔阳”,写的就是边关军人的妻子思念丈夫的感情。

  所以白居易说“渔阳鼙鼓动地来”,并不是很精确地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而是说安禄山率领的是唐朝的边防部队,从边关直扑长安而来。而安禄山的老巢,实际上是在范阳,即现在的涿州市一带,和渔阳离得不远。

  至于鼙鼓,则是古代军中用来击打的小鼓,既可用于日常行军时打气带节奏,也可用于战阵时助威。代表的,正是千军万马的杀伐之气。

  远从渔阳边关而来的杀伐之声,惊破的是长安城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曾经雄才大略的李隆基,这时候已经陶醉在美人的怀抱之中,对边关的危险既不警惕也不防范,甚至不愿意面对。即使接到告急文书,依然不愿相信。

  而围绕在李隆基身边的杨国忠等人,既无安邦定国之才,偏偏又喜欢弄权耍小聪明,不断挑战安禄山的底线,却对安禄山的危险视若无睹。

  可怜大唐积数代明君忠臣之功才达致的开元盛世,就此烟消云散,当真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好不容易过上几天好日子的大唐百姓,又要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