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变化平行宇宙对照法。
大家好,本期继续聊「心理学教会我的思维方法」。
今天介绍的思维方法,叫「比较思维」。
心理学、医学、生物学这一类学科的同学对此都不会陌生,这是做生命科学类实验的基本功。我们这里说一个大家都能轻松听懂的通俗版。
跟上回说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样,虽然「比较思维」也是科学研究里用得很多的思维工具,但它也是跨领域通用的,用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会很有帮助。我们在节目最后会有一个把它运用到日常思考的例子。
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
那么「比较思维」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当我们去评价一件事情产生的「效果」好不好,它到底有没有效的时候,其实都是拿它跟一个对照条件相互比较出来的。
跟什么对照条件相比呢?跟「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相比较。
听着是不是很科幻?嗯,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
什么叫「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呢?跟你说一部电影,你就明白了。
这部电影叫《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是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经典名片,现在还排在IMDB top250的前30位。
片子里有个情节是这样的:
男主人公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准备自杀,这时候他的守护天使降临人间,把他给救了下来。
天使问主人公: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如果死了,会让大家更幸福啊?”
男主人说:
“是啊,我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存在过。”
天使一听,灵机一动,说:
“那我就满足你这个愿望吧。”
天使施了魔法,把主人公带到一个把他从世界上抹掉的平行宇宙里。在这儿,他的亲人、朋友都在,但是唯独他自己从来没有存在过,没有人记得他。
主人公发现,在这个平行宇宙里,因为没有他的存在,他的亲人和朋友反而过得更糟了。于是他恍然大悟,重新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美好。
我说的「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
如何证明主人公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天使这一招:我们把「主人公存在的宇宙」跟一个「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也就是唯独把「主人公存在」这个我们想要验证的因素拿掉,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宇宙——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
如果「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里情况变好了,那么主人公的确就是一个祸害,该死;如果那里情况变糟了,那就说明主人公的存在其实是让世界更美好了。
关键字:最小变化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小变化」这四个字。
你要证明主人公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你创造的「平行宇宙」就只能做最小的改动,你只能把「主人公」一个人给抹掉,你不能同时把主人公他老婆也给抹掉,那样就不是最小变化了。即使那样的平行宇宙变糟了,那也可能只是因为主人公他老婆是个好人。
——这个道理本身很简单吧?但真的用起来,陷阱很多,很容易犯糊涂。
老魏快乐催眠法的三个平行宇宙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我几天前拍脑袋发明出一个叫「老魏快乐催眠法」的心理治疗技术,我现在到处推销这个技术,我逢人便说:
“我这个「老魏快乐催眠法」对治疗抑郁症有奇效,抑郁症病人来我这里治疗一下,病情立马改善。”
于是问题就来了。怎么让别人相信这个「老魏快乐催眠法」对于治疗抑郁症真的有效呢?
我有这么几种理由。你来判断一下,哪一种能说服你。
平行宇宙版本1
第一种理由,我说:
“你看,一个星期前,我这里有10个抑郁症病人,在我这里治疗了一周,现在有8个人都好转了。80%的好转率哦,是不是证明我的快乐催眠法很有效?”
你觉得这个理由能说服你吗?
要判断说服力高不高,就要看这个理由里隐含着的比较对象是不是「最小变化平行宇宙」。
这里的原始宇宙是——病人被老魏快乐催眠法治疗了一周之后的宇宙。
而平行宇宙是——病人接受治疗之前的宇宙。
这是不是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呢?
显然不是。
这个宇宙里,变化的因素除了有没有被老魏快乐催眠法治疗过之外,还有很多。
最明显的是,时间也被改变了。在一个宇宙里,时间流逝了,而另一个宇宙里没有。
流逝的时间里可以发生很多事,未必是老魏快乐催眠法在起作用。
比方说,在这一周里,即使什么治疗也不做,有一部分病人也会自然好转。这就像感冒,即使不吃药,一段时间后也会自然痊愈。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所以,两个时间的宇宙,没法直接对比。
平行宇宙版本2
好,那么接下来我就把理由升级。我提出第二种理由,我说:
“我这里有20个抑郁症病人,其中10个治疗了一周,8个人好转;
“另外10个人每天来我的办公室看报纸、叠小飞机,这10个人里,只有3个人好转。
“8比3,这是不是能证明我的快乐催眠法有效呢?”
有没有效,还是得看是不是「最小变化宇宙」。在这个升级的理由里:
原始宇宙仍然是——病人被老魏快乐催眠法治疗了一周之后的宇宙。
而平行宇宙变成了——病人看报纸、叠小飞机度过一周之后的宇宙。
这两个宇宙,时间点被调整到一致了。
那么,除了「老魏快乐催眠法」存不存在这个因素之外,两个宇宙还有别的不同吗?
至少还有一个不同点:病人的期待不同。
在原始宇宙里,病人感受到自己正在被治疗,他们会预期自己将被治愈,这种预期的效应非常强大。这在医学里叫做安慰剂效应,病人只要以为自己在被治疗,病情就会好转。
而在平行宇宙里,病人来办公室看报纸,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在被治疗,所以安慰剂效应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原始宇宙里,老魏的快乐催眠法存在、安慰剂效应也存在,而在平行宇宙里,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所以,这仍然不是「最小变化宇宙」。
平行宇宙版本3
无奈之下,我只好进一步升级我的理由,我说:
“这一次,我这里还是有20个抑郁症病人,其中10个治疗了一周,8个人好转;
“另外10个人每天也来我的办公室,但接受的是我的假治疗。
“也就是说,在同样长的治疗时间里,我会跟他们聊天,话里穿插一些心理学名词,但是不加入任何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让这些病人以为自己在被治疗。结果,在这10个人里,有5个人好转。
“8比5,这一回,你能相信我的疗法有效了吧?”
这一次,原始宇宙仍然是——病人被老魏快乐催眠法治疗了一周之后的宇宙。
而平行宇宙变成了——病人接受了老魏一周假治疗之后的宇宙。
这两个宇宙,不但时间点一致,而且安慰剂效应也都存在,剩下唯一的不同,似乎只有老魏的快乐催眠法了。
到这里,我终于创造出了一个基本上可以接受的「最小变化平行宇宙」,如果跟它相比,老魏快乐催眠法居然仍然有效,那我可能就真的可以松一口气,让别人相信我不是在吹牛了。
「最小变化」是摸索出来的
你看,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是,要找到真正的「最小变化」,很多时候要像这个例子这样一步步摸索出来。
而且,这种摸索可能永无止尽。像刚才这个例子,我们真的找不到最后这两个宇宙的其他差别了吗?恐怕未必。你只能尽可能地接近「最小变化」。
「最小变化的平行宇宙」这个思路,是贯彻在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的几乎所有实验研究里的,只不过真正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用的名称没这么科幻,我们管它叫「设置对照组」。
我们要看一种新发明的药、新发明的心理咨询技术到底有没有疗效,一种新开发的教学手段能不能帮学生提高成绩,最关键的一点都是要创造一个变化最小的对照组来做比较。
生活实例:该不该禁游戏
这种思路,当然也可以用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的思考里。
举个例子——
现在有很多专家很反感小朋友玩游戏,他们会说:
你看,现在有多少小学生、中学生都被「王者荣耀」给废掉了,应该把小孩子的手机全部没收,应该立法禁止腾讯让未成年人注册任何游戏。这样一来,那些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们没游戏玩,就会去好好学习了,那该多好!
你觉得,专家这种推论靠谱吗?
我们用「最小变化平行宇宙」来考察一下。
现在的原始宇宙是——一个有游戏的世界,有些小朋友玩游戏、荒废了学业。
而最小变化平行宇宙是——一个没有游戏的世界。
请注意,在这个最小变化平行宇宙里,除了游戏消失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改变。
这也就意味着,原始宇宙里不喜欢学习的那些孩子,在这里仍然不喜欢学习——他们只是没有「王者荣耀」可打了,他们仍然要找点事情做。
于是,他们可能从玩游戏的、人畜无害的熊孩子,变成了打架闹事的小混混。
情况很有可能没有变好,反而变糟了。
专家设想的那种美好情况,只能发生在另一个宇宙里。在那个宇宙里,除了没有游戏,那里的学校体制也更完善,教学内容更吸引人,能让更多的孩子热爱学习。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恐怕不在于禁止游戏,而在于改革学校的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小变化平行宇宙」这种思维方式最适合用来推理那些「禁止XX事物」或者「提倡XX事物」的言论实际可能产生什么效果。
现实中有些专家,在提倡A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地加上了BCDE,然后告诉你A很好。
我想,你现在应该有能力鉴别这些言论了。
下次你再遇上这种言论,你会对这些专说家:
“喂,别偷偷给自己加戏啊,我们一次只变一样,行不行?”
「最小变化平行宇宙」这种思维方法,我们就聊到这里。
这是心理学教会我的第二种思维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给我们留言,谈谈你的感想。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王晓微 本期主播|刘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