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岛上可以欣赏“万国风情”?

  

  想啥呢,我们这是个正经的科普贴好嘛~~

  

  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凭借“历史国际社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被誉为“万国建筑的汇集地”。

  

鼓浪屿

  这里有古中国独具东方特色的飞檐斗拱,有世界建筑史上三大柱式,有罗马式的圆柱,哥特式的尖顶,伊斯兰式的园顶,巴洛克式的浮雕……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争相斗妍,异彩纷呈,洋溢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古希腊柱式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其中典型的古希腊柱式有三种:多利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从上至下依次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很多我们熟知的建筑都是古希腊柱式,比如著名的帕提农神庙就采用的是较粗的多立克柱式,胜利女神神庙采用的是柱身较长,上细下粗的爱奥尼克柱式,而宙斯神庙采用的是有涡卷形纹样装饰的科林斯柱式。

  鼓浪屿上的八卦楼就采用了多利克和爱奥尼克两种柱式。

  

  

八卦楼

  八卦楼建于1907年,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这种圆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教堂上均可看到。

  四周的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这种大石柱还可在始建于公元3世纪的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和罗马的万神庙等处看到,尽管八卦楼不如圣彼得广场大石柱长廊那么摄人心魄,但在八卦楼也能感觉的它的建筑魅力。

  

罗马万神庙

  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中的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颇为纯正和典型;四面回廊压条使用厦门本地产的花岗石,粗犷而美观。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八卦楼内部通道呈十字形,直面四向,这是古罗马教堂建筑常用的技法。

  

八卦楼内部

  另一个科林斯柱式的代表是杨家园。

  

杨家园

  杨家园建于1913年,是砖石结构,别墅仍然维持着百年前的原貌。科林斯柱的凹槽廊柱挺拔高耸,压条钢化雕饰线条流畅明快,前窗选形别致,有圆拱和尖拱,窗楣雕塑各不相同。

  

  哥特式教堂

  哥特建筑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飞券以及新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等。

  鼓浪屿上建于1917年的天主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主入口在南侧,带有一个钟塔。

  

天主堂

  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楣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特别是正面,举目光所望,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天主堂门窗

  

  拜占庭风格

  拜占庭建筑风格兴盛于4至6世纪,要特点是屋顶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鼓浪屿上金瓜楼的屋顶“金瓜”造型属拜占庭风格。

  

金瓜楼

  金瓜楼顶上那两个“金瓜”,其实是角楼屋顶拱起的一个类似葱头形的攒尖顶,其学名是“西洋多棱攒尖顶”,有别于内曲外翘的中国式多棱攒尖顶,它是面鼓里曲、恰似葱头。它既有罗马建筑的因素,又有洛可可艺术的美感。

  

  

金瓜楼

  金瓜楼的门楼颇具特色,运用中国歇山式古建筑手法,重檐翘角,门穹蓝天高悬,足具气派;建筑外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建筑内部格局则中西结合,有中国传统的厢房、中厅和西洋壁炉、宽廊等,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门楼之一。

  鼓浪屿体现了不同建筑风格的杂糅,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鉴的典范,用申遗片总导演孙曾田的话说:

  “时间给了鼓浪屿一个历史机缘,鼓浪屿是西方遇见中国的桥头堡。”

本文为阿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RTPLUS 饭醒了叫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