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鹿鼎记》里一个高手也没有?

  我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想要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从金庸本人说起。

  我们熟悉的金庸,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可是对于金庸自己的来说,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新闻人和政治评论家

  金庸在《大公报》工作多年,而后自己创办《明报》。60年代,在大陆这边政治风起云涌之际,金庸在报纸上撰写了大量的新闻评论,甚至能成功预测政治走向。

  包括金庸的小说中,也有大量的政治隐喻,最明显的就是《笑傲江湖》,其中的「日月神教」,那种二把手搞下一把手,而后一把手又杀回来的情节,那种夸张的个人崇拜,是不是会让你觉得熟悉?

  为什么要叫「葵花宝典」?因为葵花向太阳啊。

  说了那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金庸是一个政治观察家,他的思维也一直在思考政治的问题。而在金庸的小说中,其实一直在阐述他对于政治的思考。

  一个大的主题就是,普通人在历史政治的大漩涡中,应该如何生存?

  我们梳理一下金庸十四部作品的创作时间。

  • 《书剑恩仇录》 1955年

  • 《碧血剑》 1956年

  •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959年

  • 《雪山飞狐》 1959年

  • 《神雕侠侣》 1959年—1961年

  • 《飞狐外传》 1960年—1961年

  •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 《倚天屠龙记》 1961年

  • 《鸳鸯刀》 1961年

  • 《连城诀》 1963年

  • 《天龙八部》 1963年—1966年

  • 《侠客行》 1965年

  • 《笑傲江湖》 1967年

  • 《鹿鼎记》 1969年—1972年

  这其中的关键,是中间的这一部《倚天屠龙记》

  金庸借助张无忌,完成了自己作品的一次转型,他不再描写「超人」,而是更转向普通人。

  这里的「超人」「普通人」,并不是指的武功,而是自身的性格。

  在此之前的作品,主角除了身负绝世武功之外,也往往有钢的意志,铁的神经,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他们都是响当当的英雄,背着远大的抱负或血海深仇,远在郭靖还没有降龙十八掌,杨过还没有玄铁剑的时候,他们依然是英雄。

  而到了张无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天下无敌的「普通人」。将武功放在一边,单单说性格,张无忌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整部小说中他一直是被别人推着走的,所有重大的决定,都是别人替他做的。

  因为小昭,所以学习乾坤大挪移;

  因为外公,所以担任明教教主;

  因为张三丰和谢逊,所以与周芷若成亲;

  因为朱元璋和赵敏,所以从教主之位退下。

  不要说赵敏和周芷若,就算是小昭,甚至是朱九真,在「政治进取心」上都要比张无忌高很多。

  至于爱情,张无忌就更是举棋不定。这一段原文,最能体现它的犹豫不决。

  周芷若道:“我知道这世上曾有四个女子真心爱你。一个是去了波斯的小昭,一个是赵姑娘,另一个是……她……”她心中要说“殷姑娘”,但始终不敢说出口来,顿了一顿,道:“倘若我们四个姑娘,这会儿都好好的活在世上,都在你身边。你心中真正爱的是哪一个?” 张无忌心中一阵迷乱,道:“这个……嗯……这个……”

  尤其是原著的结尾,最是意味深长:

忽听得窗外有人格格轻笑,说道:“无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声音。张无忌凝神写信,竟不知她何时来到窗外。窗子缓缓推开,周芷若一张俏脸似笑非笑的现在烛光之下。张无忌惊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么了?”周芷若微笑道:“这时候我还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张无忌回头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忧,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

  空负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圣火令神功和武穆遗书兵法的张大教主,他的反应却是只能「手一颤」。

  到了《天龙八部》,就更是如此,一部作品中几乎所有人都是「求而不得」,在天下纷争的时代,身负绝世武功的三兄弟,却对于爱情、亲情、自我身份,都得不到认同,充满了叹息和无奈。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

  越往后,金庸作品的中的主角,就越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没有惊世骇俗的家丑国恨,也很难一开始就能为了心中的道义就去牺牲自己,总是在掂量,总是在犹豫,总是在试图做一点正确的事,同时尽量保护好自己。

  最后最后,就是《鹿鼎记》和韦小宝了。

  一个彻彻底底的普通人,却在政治中浮沉。

  通观这十四部,金庸一直在以一种大历史观去书写小说,去试图探索普通人在历史的波涛里应该如何自持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硬伤,这才是金庸最伟大的地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