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叠宣纸,在淡淡光阴处融天地万物于心,化自然为神奇。在不经意间,她将两片刀刃舞蹈出民间智慧,用一张薄纸演绎世间百态,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闫雪玲用一双巧手,装点出了关东人最为原始的记忆。
家族传承
记忆里洒满月光的窗棂
儿时剪纸
关于剪纸的最初印象,在闫雪玲的记忆中大多还是在自己年少时,家家户户贴着的红色团花的窗棂。那时的她,喜欢在玩耍后回来的时候,在洒满月光的窗外看煤油灯下剪纸的母亲,随着红色的纸屑纷飞,她便知道又有一个故事,在这一张一合间孕育而生。倘若不出意外,母亲巧手剪出的底稿,便会在当地左邻右舍间流传开来。
而闫雪玲自然是第一个缠着母亲想要学习的人,别看那时她才刚刚五六岁的年纪,可若是拿起了剪刀,还真挺像个样子。虽然母亲怕小孩子玩剪子伤了手,若剪坏了浪费当时来之不易的纸张几度阻挡,可看着小雪玲偷着剪自己剪了一半的纸样像模像样,便在惊讶之余让她学起了剪纸来。虽然刚刚开始的时候只会剪一些常见的花草、蝴蝶和蜻蜓,可是时间长了,小雪玲也开始能够设计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纸样。被称之为巧娃娃的她一拿起剪子来,便可以“虚度”一整日的时光。
那时候的闫雪玲还真的不知道,手中的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如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她的亲人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她多次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将剪纸艺术带到世界,从而让东北黑土地上的萨满文化因为她的弘扬而被更多的人知晓。
有关于剪纸的人生就这样开启出了一束光,家族几代传承下来养家糊口的技艺,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了小姑娘的灵魂深处,一会一个嬷嬷人,一会一个小动物,在蹦蹦跳跳的寻觅中四处乱贴,留下了童年记忆里难忘的回忆。
“小格格,别淘气。弄坏我的剪刀你赔不起,我这把简单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鸭,能剪鲤鱼跳天河。能剪公公能剪婆,能剪宝宝笑呵呵。”每当回忆起母亲在剪纸时给自己唱的童谣,闫雪玲似乎也回到了曾经的岁月。
“初学剪纸是因为母亲,工作多年后重新拿起剪刀也是因为我的妈妈。十三年前,在陪伴母亲和病魔作斗争的日子里我发现只有和母亲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母亲的脸上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人也能精神许多,于是我就想方设法都她开心,聊我儿时的顽皮,还有她铰的窗花。可是母亲不能教我剪纸了,在她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处在悲痛中难以自拔的我重新拿起妈妈留下的剪刀,下定了了决心要将这技艺传承下去。”望着自己窗户上贴的精致的窗花,闫雪玲的眼角也泛起了泪光来。
剪纸成痴
在满族文化中找寻根基
地域特色
见过闫雪玲剪纸的人,大多会被她作品中的古朴气息所感动。仿佛有一种永恒魅力的魅力,让人的视线停留在纸间无法转移。它朴素而又怪诞,大胆而又直接,用套色的手法,抛开传统剪纸模式,为剪纸增添了更深一层的艺术意义。
“重新拿起剪刀,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只用大红纸,可渐渐的觉得色彩过于单调,往往剪不出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效果,于是便想起了儿时物质资料并不发达、纸张还很稀缺的时代,姥姥用煤油灯做套色剪纸,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只有红色、金色、银色等少数几种颜色,但给人的想象空间却极大的超出单一颜色,而我们现在纸的颜色和种类这么多样化,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于是我便开始了新的创作,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尝试,我的第一个套色剪纸作品《祝福》获得了国际剪纸艺术展的银奖,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闫雪玲指着那一幅苗族风情的作品如是说。
因为套色工艺复杂多样,颜色灵活多变,在最早的开始,闫雪玲便被苗族的服饰所吸引,于是通过书籍和在网上查找资料,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业内外广受好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拿到奖她总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直到在一次展览上《大东北文化报》主编张振海老师的指导,才让她茅塞顿开,原来自己缺的便是地域特色,而作为萨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吉林的这片沃土让闫雪玲找到了艺术创作自我突破的根基。
于是,她开始如饥似渴的在满族风俗中寻找创作素材,在萨满文化中运用最原始的宗教语言,记录下了满族传说中人类始祖,并且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创作出了千姿百态、鲜活蓬勃的满族剪纸。
有人说,闫雪玲遇到满族剪纸后就变成了一个痴人,别人出门总是逛商场看风景,可是她扎进文化用品商店就只奔着各式各样的纸。每到新的地方,其他人都研究去哪住、吃什么?可是她倒好,直接去了书店,翻看起满足文化的书籍来,倘若找到一本中意的,更是废寝忘食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谁也劝不动。更有意思的事,有时候大家聊天正在兴头上,看她思索良久,便知这位想着创作的人又在研究如何下剪子了!
就这样,山林狩猎、庭院祭祀、花轿迎娶、日暮樵归等等原汁原味、有着厚重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的眼前,透过《长白山神》《柳树妈妈》《九乳妈妈》这些造型简洁、纹样古朴的作品,表现出了满族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而她历时十个月创作出的《萨满九女神》更是在2015年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在地域文化的根基中找寻到了沉淀艺术的最佳方向。
立志传承
这片土地最古老的文明
传承民间文化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千百年来,人们借着剪纸表达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望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将纸张的流光溢彩和精工巧匠的艺术创新相结合,保留下了很多被遗忘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不再是窗纸上那片跳跃的红,更像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浓缩而成的简史,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在没有深入的了解到萨满文化时,我的印象里的萨满只是迎神送兵的跳大神的形象,可是随着逐渐了解和与大萨满接触交谈,我才知道原来萨满文化不仅仅如此,尤其是万物有灵的观念深深地将我吸引,那种原始的对于天地万物的敬重反而比人为的宗教更能够让人沉迷,可是现在了解这些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而我也只能通过资料和剪纸,守护住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当我们透过闫雪玲一幅幅的满族剪纸作品,看海东青、梅花鹿、东北虎等原始图腾出现在我们眼前,才知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有天神、水有水神是怎样一种万物和谐的信仰。
“满族剪纸,大多数都是妇女口传心授,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门技艺正处于无时间传承和无人继承的状况,作为省级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更有义务将它传承下去,并且带动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身边的地域文化。”
五年来,闫雪玲在学校教授剪纸教程,累计培训小学生1000余人,其中刘鑫玥等四名同学荣获2012年“首届全国儿童剪纸展”银奖;庞启航等三名同学荣获四平市2013年“迎新春春联、剪纸、挂钱大赛”一等奖。于2014年初开始培训公主岭骨干教师,大力弘扬剪纸文化。并在市妇联的支持下,为怀德、响水等地的农村留守妇女培训,在一定程度为她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拉动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
闫雪玲表示: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可对于传承民间文化而言,始终是任重道远,而她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争取更大的进步,找到更多爱好民间文化事业的传承人,为这片土地厚重的文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大姑娘叼烟袋
天女
夜幕降临,又是闫雪玲拿起书本思考自己下一步如何创作的时候,当她将思绪尽情的游走于《满族说部》的神山圣水和波澜壮阔的满族史诗中,便会有无数的灵感从脑海中迸发出来,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完成创作后累的腰酸背痛的自己,可是不正是这样的人生,对于自己而言才更加的有意义?
编辑:林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