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雅馆记】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的中国陶瓷珍品(四)

明代万历年后,景德镇御窑停止了烧造,直到下一个王朝的清康熙年间才得以恢复。

整个清王朝(1644-1911年)时期,朝廷对瓷器生产的参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这促使清代官窑瓷器的品质飞跃至历史最高水平。尤其是清前期的三位皇帝,他们对瓷器生产均倾注了极大的个人热情,故三代所制瓷器也反映出三位皇帝不同的个人品味与追求。

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的帝王寝居处附近设立了清官造办处,以方便随时近距离视察、赞赏或批评艺术品的制作。由于有噪音及污染问题,瓷器无法在宫内直接烧造,遂精选景德镇烧制好的白瓷运到宫中,再由造办处的宫廷匠师描绘加彩装饰后,在低温小窑炉中烧制而成。西方耶稣会的传教士们为清宫带来了艺术技巧、诀窍以及原材料,并向宫中引进了一种新的珐琅料,被宫廷工匠们运用到铜器、瓷器和料器上。即使后来珐琅料早已经能够在本土制造,这些北京宫廷制作的珐琅器物,仍然沿用“珐琅彩”(“洋彩”)这一名称。

顺治/康熙 黄釉青花团凤纹碗

  

  

康熙黄釉器

  

康熙黄地素三彩

康熙晚期/雍正早期 釉里红团龙纹苹果尊

  

  

康熙釉里红器

  

康熙釉里红鱼纹高足杯

康熙红釉杯

  

康熙豇豆红菊瓣瓶

  

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膛锣洗/印盒

紫禁城中的造办处制作出的第一批珐琅彩瓷,是依循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式样而制成,特征是满色釉地上定式的花卉设计。这一时期的宫廷珐琅彩瓷还处于试验阶段,彩料的颜色还没有标准化,因此色调的范围较广。从西方新引进的珐琅料中,有一种玫瑰红首先成为传统色系的主导,随后出现的一种不透明白料,对彩瓷的制作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它可以与其他的彩料掺合使用,从而创生出一个全新系列的深浅浓淡的色彩和柔和的色调。

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碗

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

  

  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雍正时期见证了画瓷杰作的产生。早在明永乐时期,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与技法已经启发了景德镇的画匠,但其工艺技术和表现方式都很有局限;随着新开发的广泛而丰富的色彩谱系,瓷上彩绘的能力极大提高,加以书法题诗和模拟的印章,其艺术效果已经可以和中国传统绢画媲美。正如无与伦比的一对瓷碗所示,造办处的画师刻意只选用了单色墨黑珐琅料来精心绘制,再附上题诗与印章,标志着水墨画向瓷艺转化完成的最终步骤。

  

  

雍正墨彩梅花诗文碗

雍正绿地珐琅彩花卉盘

  

  

  

  

雍正单色釉

此时,景德镇的官窑制作,在先后几位出类拔萃的督陶官的督造下,不但恢复了古制与窑技,并推陈出新,创造出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在雍正时期,唐英(1682-1756年)以瓷面为画布作画,生动自然的画面“包裹着”整件器物,或从器外向器里延伸,使观者在把玩转动器物之时,宛如徐徐展开一张画卷。这一时期窑厂出产的瓷器数量庞大,大维德爵士仅甄选了一组为数不多的器物入藏,却涵盖了最精美的斗彩和粉彩。

雍正红地洋彩花卉纹杯

  

  

  

  

雍正斗彩器

雍正仿正德红釉游鱼纹碗

  

  

雍正粉彩器

清乾隆时期的装饰手法变得更加繁复华丽,穷工极奢。即使是最细微的细节,都使用了几种不同的釉彩来描绘;而在一件特殊的以西洋人物为题材的胆瓶上,画师运用了纯熟的西洋绘画手法来呈现画面的空间感与深度,这与传统的中国绘画形式截然不同。

  

  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胆瓶

珐琅彩瓷均是单独精心绘制而成,数量稀少,一般仅制一件或成对制作,弥足珍贵。大维德爵士的这组珐琅彩收藏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同类藏品,重要性不言而喻。

  

乾隆珐琅彩诗文壶

  

乾隆蓝地珐琅彩诗文盘

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碗

雍正斗彩葫芦瓶(左)/乾隆酱地粉彩描金葫芦式双系鼻烟壶(右)

清三代景德镇窑工们极尽所能开发出的各种窑烧技术和彩饰手法,造就了其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我们从三代所制瓷器中,或许可一窥三位皇帝不同的个人品味与追求:康熙皇帝对技术挑战的着迷;雍正皇帝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乾隆皇帝对极力展现其工匠们才华的热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