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道英伦人文游学记之三:大英博物馆里的汝官哥钧定china(瓷器)之王者归来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是英国国家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罗素广场。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并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西方媒体评为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万件文物珍品,其中就包括大量中国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精品瓷器。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始盛于宋代,而为后世所传承发展。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至宋代时,形成了一个高峰,彼时名瓷名窑辈出,品类繁多,色彩夺目,技艺精绝,题材新颖,是瓷器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最著名的瓷窑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它们特点鲜明,大胆创新,于争奇斗艳中共推中国瓷器的百花齐放,被后世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大英博物馆藏汝窑瓷器

  汝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是北宋徽宗朝官定之窑,产品也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其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因其烧制时间仅有20来年,传世作品极少,全世界统计在册的汝窑瓷不足百件,且其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更足见汝窑瓷的珍贵。

大英博物馆藏官窑瓷器

  官窑也是由官府营建的,器物专供宫廷使用,因时跨两宋而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官窑瓷因专供宫廷而规格极高,不仅重视质地,也追求釉色之美,其本身存世就极少,北宋官窑瓷器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焚毁,且南北官窑瓷器的差别也体现出南北自然与人文特征的不同,故而官窑瓷价值也极高。

大英博物馆藏哥窑瓷器

  哥窑,自古就有“官哥不分”的传说,因而既有人认为哥窑同官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也有人认为哥窑是宋代浙江章氏兄弟中哥哥开办的民窑,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定义。哥窑瓷质地优良,做工精细,且将瓷器“开片”美发挥到极致,形成“金丝铁线”的典型特征,增添了别具一格的韵律美。

大英博物馆藏钧窑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钧窑瓷器

  钧窑有官钧窑和民钧窑之分,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明清仍继续仿制,建国后受到国家重视而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艺术著称于世,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不仅存世少,且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瓷器

  定窑原为民窑,后转为烧造宫廷用瓷,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瓷以暖白色的温润恬静之美、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和精美绝伦的造型而深受喜爱,被奉为“白瓷至尊”,有诗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但是,由于贸易、馈赠、偷盗和暴力掠夺等各种历史原因,五大名窑出产的很多精美瓷器至今流散在民间,甚至部分国宝级瓷器仍漂泊海外。大英博物馆中的很多上品瓷器即由酷爱中国文化的戴维德爵士于上世纪初在中国廉价收购的,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很多人为了生存而贱卖了手中的瓷器名品。

大英博物馆藏汝窑曲腿香炉

  大英博物馆中的“汝窑十六件”大多也有着类似的流转历史。大英博物馆收藏有16件汝窑瓷器,器型有盘、碗、洗、尊、盏托、长颈瓶、玉壶春瓶等,其中有一件曲腿香炉,是北宋汝窑兴起后,陶工们依据名为“奁”的青铜器或漆容器仿制出来的,其灰蓝绿釉跟翡翠色很接近。南宋初年,宠臣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赵构,席中进献的16件汝窑瓷中就有这样一件香炉,和这个很是相像。

杭州岳飞墓前张俊跪像(右)

  汝窑的历史因金兵的入侵仅历20余年戛然而止,窑址荒废,汝窑瓷也几近影息迹绝,存世者寥寥无几,但宋高宗的心腹张俊确是收藏了16件,为博高宗欢心,张俊把这批异常珍贵的汝窑瓷献给了高宗。据南宋周密 《武林旧事》中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四、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君臣二人共叙旧谊,把酒言欢,席间清河郡王张俊进奉宋高宗赵构一批汝窑瓷器作为贺礼,共计汝窑器10种16件。大英博物馆中除有与此处“香炉一”相像的香炉外,馆藏的汝窑玉壶春瓶也极有可能就是张俊礼单上的“酒瓶一对”。

大英博物馆藏乾隆御题诗汝窑碗

  清朝皇室很多都曾不遗余力地收集过散落民间的宋代汝窑瓷。雍正帝就曾清查过宫中所藏汝窑器,而作为帝王级的天下第一发烧友,乾隆帝更是不遗余力,以至于民间少有汝窑瓷。乾隆帝还有一个题诗的习惯,曾为多款汝窑瓷题诗,据悉,大英博物馆中的16件汝窑瓷就有一件底部有乾隆的御笔诗。

戴维德爵士和夫人

  清末,因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北京的先后劫掠,以及皇室的滥赏抵押和宫廷内的偷盗私卖等,很多汝窑瓷流散到民间和海外。最典型的就是1927年,中国盐业银行出售1924年溥仪所抵押的清宫旧藏,戴维德爵士经协商从中购下40余件瓷器,其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馆现藏的16件汝窑瓷中的14件。

戴维德基金会伦敦旧址

戴维德基金会馆藏中国瓷器

  戴维德曾借出过茶盏、碗等四件汝窑瓷给大英博物馆中国展馆展出,2009年4月,因资金周转不济,戴维德基金会被迫关闭,其全部1700余件瓷器藏品被转到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馆永久展出,以供世人瞻仰,包括另外10件汝窑瓷。

  大英博物馆“汝窑十六件”中的另外两件是原为英国著名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克拉克夫妇个人收藏的玉壶春瓶和天青釉葵花洗,1936年两人将天青釉葵花洗转赠给大英博物馆,20世纪70年代,克拉克夫人再将玉壶春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作为中国展厅的重要展品陈列。

  此即大英博物馆“汝窑十六件”的由来。现如今,全世界在册的汝窑瓷不足百件,很多大型国家级博物馆都没有汝窑瓷藏品,世谓“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足可见大英博物馆“汝窑十六件”的难能可贵。

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元代瓷器

  瓷器在纹饰、胎釉和造型等方面均能看出时代发展的痕迹,相比宋瓷,元、明、清三代都有所创新和发展。元代瓷器在造型上大多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相当大的器形,因此也常因做工不易而有变形的缺陷,此外也或多或少吸收了异族、异域风格。在,且元瓷纹饰丰富多采,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青花瓷开始成为流行的趋势。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在造型上,明瓷种类更加繁多,工艺越发精致,常能别出心裁,锐意创新。明中期更是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少有大器;明晚期造型渐趋复杂,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在纹饰上,明代开始流行粉彩,逐渐以多彩为主,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瓷器

大英博物馆藏清代瓷器

  清代瓷器无论在器形还是种类上均比前代显著增多,尤其清代前期制作精巧,创新之作常能独树一帜,做出前代少有的器形。清中期仿制创作丰富,在造型上足以乱真,且无论创新还是仿古都达到了顶峰。清晚期大多因袭旧制,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也由精美变为粗笨,失去灵动秀美的感觉。在纹饰上,清瓷和明瓷类似,均以多彩为主,流行青花和粉彩,且布局非常美观,图案特别繁复,清中晚期,西方文化的流入使清瓷纹饰开始流行使用洋彩,在图案的装饰上也吸收了西方的技法,部分失掉了固有的传统样式和民族风格。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国学知识鉴赏经典古籍臻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