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从太空中看看美丽的地球吧
1977年夏天
NASA发射了两枚“旅行者”探测器
试图向浩瀚宇宙传递来自地球的信息
7首古典音乐
被它们带去了外太空
我们一起来看看
是哪些作品被选中吧
1977年8月2日
旅行者2号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
1
地球上的生活
热闹又有序
J·S·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包含了竖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四种乐器,音乐元素丰富,因此十分考验作曲家的掌控能力。巴赫先安排了背景弦乐队呈现主题,再让独奏乐器组有序紧凑地切入,带给听者的是一派热闹又有序的景象。当地球上的我们看着每天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时,是否也感受到了内在牵引着我们生活的秩序呢?这部音乐史上的典范之作,便是地球的缩影。
1977年9月18日
旅行者1号拍摄了人类史上第一张地球与月球的合影
2
一个木制的小盒子
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J·S·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加沃特舞曲》展现了单独一样乐器在音乐表现力上的极致,巴赫用尽小提琴所有可能的和弦、挖掘了其潜在的演奏技巧,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在旅行者携带的图像中,也包括了一张小提琴的照片。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木盒子、四根琴弦和一把弓,却能演奏出如此优美的音乐,相信外星人看到了也会被人类的智慧和才华所折服吧。
1979年3月5日
旅行者1号进入木星系统
3
音乐既是感性的艺术
也是理性的科学
J·S·巴赫《C大调前奏曲及赋格》,出自于《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在巴赫之前的时代,各种五花八门的率制都无法解决音乐中的不谐和因素,直到十六世纪初期十二平均律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巴赫便是十二平均律的鼎力支持者,这一里程碑式的转变,使得音乐家的想法可以更自由地跃然纸上、不必再像过去一样,一味地向技术问题妥协。
1980年11月12日
旅行者1号进入土星系统
4
地球人的嗓音
也是一件美妙的乐器
莫扎特“夜后”咏叹调是歌剧《魔笛》中的经典唱段,又名《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经常被当作花腔女高音技巧的试金石。对于歌唱家来说,身体就是自己的乐器,而莫扎特的这首咏叹调无疑是在挑战着这件“身体乐器”的极限。极高的音域、大幅度跳进、快速流动花腔,称它为地球上最难唱的歌也不为过。
1987年
旅行者2号观察到大麦哲伦云超新星1987A
5
地球人
始终在斗争中前进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开头那个三短一长的动机,铿锵有力地发出了对人类命运的叩问之声。在广袤地球上,人类是渺小的;在浩瀚宇宙中,地球又是渺小的。不过,即使人类在宇宙中细如尘埃,依然无法阻挡心灵发出的无限能量。“命运”交响曲正是在告诉十万光年外的世界:人类与命运的斗争,在太阳系中一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从未停歇。
1990年2月14日
旅行者1号完成了太阳系“全家福”
也是它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6
地球人
可以用乐器交谈
贝多芬《降B大调第13弦乐四重奏》第五乐章,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就像四个人类团团围坐,用手中的乐器侃侃而谈。在“旅行者2号”携带的118幅照片中,便有一张弦乐四重奏演奏者的照片,和一张弦乐四重奏的乐谱。选曲人说:“这首乐曲描绘了一位经历过真正痛苦的人,平静地抛弃了幻想。”正如人类的存在本身,不知悲喜,不了前景,只能与贝多芬一样,在这广阔的宇宙中,发出一声平静、渺小的叹息。
2007-2008年
旅行者1号相继关闭三个探测设备
7
地球人一直都在
探索未知的世界
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用不符合传统审美的和弦、调性及节奏谱写了一场斯拉维克风格的原始祭祀场景。这来自原始社会的声音,给20世纪初闭塞的西方主流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1913年于巴黎首演时,台下的抗议与嘘声甚至盖过了表演。然而春之祭却正式拉开了现代音乐的序幕,推动了一系列的音乐革命,鼓励人们去平等地欣赏任何声音,无论它是海顿的交响、空灵的部落吟唱,还是来自建筑工地上砂石声响。
2013年9月12日
NASA宣布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
这是旅行者号带入太空的镀金铜制密纹光碟,里面记载了118幅照片,描绘地球、人类和我们的文明;20首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流行音乐,一部关于进化历史的音频“地球之声”;来自55种人类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问候。
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旅行者号”
孤独地在宇宙中等待被外星生命发现
当它电力耗尽
不再有一丝讯息发回地球之后
巴赫的赋格、贝多芬的命运
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
依然会在宇宙的另一端交织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