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篇关于“默剧”的科普

  在我45年的默剧生涯里,‘合作’的人各式各样,有的甚至是盲人、聋哑人。我们不再需要言语,却也能准确地让彼此的情感产生共鸣。”

——Philippe Bizot

  

  Philippe Bizot就是头图里把自己画成“双簧”脸的外国老爷爷,他大概也是戏剧史上出师最快的演员。

  18岁那年,为了拜师学艺,Bizot在法国默剧大师让·路易·巴侯面前进行了一段表演,演完巴侯先生直接就通知他“可以出师了”。

  Bizot在默剧表演上的天赋也很快得到证明,20岁时,他获得巴黎国际默剧大赛金奖,此后三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演出、导戏、开办默剧学院,甚至将默剧这一艺术形式带到黎巴嫩、巴基斯坦等地。58岁时,他带着金奖作品《无声世界四十年》全球巡演,你可能在蓬蒿剧场看过他的演出。

  打个广告在前面,今年八月,Bizot要来北京开设为期一周的Workshop,和他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就在面前,欢迎热爱戏剧的你报名(报名信息见文末)。

  

  默剧”、“哑剧”、“肢体剧”,这三个概念在一些戏剧推送里常常被混用。三者虽然都强调肢体表达,忽视语言和对话,但其实不能完全等同。

  斗(biao)胆(ti)科(da)普(lian),它们都强调肢体表达而忽视语言,前两者都属于特定剧种,完全没有台词,而“肢体剧”则是一种表演风格,肢体表达的对象更加抽象,表演过程中是可以出现对白的。

  哑剧(pantomime)形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是作为正剧开始前的引子,古希腊人用“Ethologue”称呼哑剧演员,意为“形态的模化者”。这也体现了哑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更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精确模仿

  默剧(mime)脱胎于哑剧,但要求更多的抽象想象,更强调对情感的表达。

举个栗子,哑剧中人物饿了,他可能会比划一个苹果,啃两口,在默剧中,演员则会直接找东西吃,并且调动面部表情和肢体来表达由饥饿引起的痛苦、兴奋、焦躁不安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次(ke)生(pa)情(xing)感(wei)。

  

  Philippe Bizot在北京

  Bizot提到默剧与肢体剧的不同:“默剧是一种关乎回忆与共鸣的情感表达,它更像是一条连接我与观众生命的桥,一座‘无形的桥’。

  默剧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命感,而肢体剧中演员可以超越“人”的情感体验,可以成为一张纸、一座山、一块融化的冰,它激发观众去想象某种“非人”的存在体验。

  默剧介于抽象和日常之间,它通过演员对于肢体的完美操控,使身体脱离具象世界,从而摆脱了哑剧对自然的单纯模仿,但又与肢体剧不同,它始终没有远离日常

  Bizot就有时刻抓取“日常”的习惯,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他都会仔细地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身上都会生发出有趣的细节,他会将这些记录下来,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再呈献给观众,而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恰恰就是共鸣产生的载体。

  

“我是一面镜子,照出生活里的一切。”

  三种戏剧形式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身体”而不是“话语”作为主要的表达力量,肢体动作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动作引发的每个体态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涵义与内心波动。贾克·乐寇开设的“戏剧表演教育学校”传单上,就写着“默剧是所有现存剧场的本质

  阿尔托也强烈反对戏剧对语言和对话的依赖,认为它们“只会截断思想,包围思想,结束思想”。把非语言视为戏剧的本质,这正是默剧工作者共享的意识。他们认为肢体动作更直接,表达的感受更模糊也更准确,能让变化无常的内在情绪得到最大限度的外化。

  

  默剧大师贾克·乐寇

  “戏剧的本质”,这个话(rong)题(yi)太(re)大(shi),但“肢体”无疑是当代剧场中极为重要的元素,默剧表演训练则是一个控制、开发身体的过程,对剧场中的表达、创作都很有帮助。

  如果说语言总是不能准确表达创作者的意图,那么肢体也未必能精确地传达表演者的感受。Bizot从不要求自己传递给观众某种特定的观点或思考。“我表达的是我的生活、时间、死亡等等,这其实是非常私人化、自由化的。”

  他希望每个观众感受到的东西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表演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一种特殊沟通,是通过生活细节的再次呈现,抵达一种普世情感。

  

“当你看到我的河流时,你会想起属于自己的河流。”

  西方现代默剧时常从东方戏剧艺术中获得灵感,如巴厘岛舞剧对阿尔托的刺激、京剧对梅耶·荷德的影响。80年代初的某个夜晚,菲利普·比佐就梦到了京剧,于是决定要来亲眼看一看。没想到的是,三十年后的现在,北京竟成为他经常演出、生活的城市。

  2007年,他带着自己在智利国际默剧节上获得金奖的作品《无声世界三十年》,在中国十多个城市巡演;2009年再次来华演出,并举办了默剧大师工作坊,此后定期回到北京,与蓬蒿剧场合作了《你和我》、《无形的桥》、《最后的船》等一系列默剧作品。

  除了演出上的合作,今年三月,比佐还来到上海戏剧学院为表演系的学生授课,并带领他们演出《于无声处》。

  “之前在一些表演课上,被定义为表演成绩最好和不怎么好的学生,往往在我的训练下会出现颠覆的结果,我希望他们可以暂时忘掉一些所谓的技巧,找到自我情感真实表达的方法。”

  

  课堂上的Bizot

  Bizot对中国剧场中单一化、公式化的表演程式感到惋惜,“这可能和演员们受到的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他们都在学习用同一种表演方式传递他们的情感,在我的概念里是没有去学习表演体系这件事的。在我的课堂上,我可能更希望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来,更自然地去表达。”

  比佐先生开设的默剧工作坊会全程根据学生的自身特色进行教学调整,为每位同学在寻找自己独有表演上找到最合适的表达。

“我希望能在Workshop中看到更多独特的学生。”

Philippe Bizot Summer Workshop

  

课程周期

2017731—85

10:00-12:00

13:00-17:00

6|每天6小时

总计56课时

汇报:

201786

/训练场地/

东四九条88号共享际

Pop-up悬浮之岛

主办:北京戏多戏剧文化有限公司

报名请戳【阅读原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