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穷人的音乐会

  如何听一场比吃饭还便宜的音乐会?

  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伦敦真就是个吃顿饭比看场音乐会还贵的地方。如果观剧和听音乐可以解饱,我想很大一部分伦敦人就会以剧院为“餐桌”,把音乐的盛宴当做一日三餐了。

  不论你喜欢的是歌剧、话剧、舞蹈,还是音乐剧、演唱会、音乐会,伦敦都能满足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不论你是“贫贱”还是“富贵”,这里的大门都会为你敞开。你豪你可以订包间,我穷我可以买站票。只要你热爱的是艺术本身,花上五镑十镑,照样可以欣赏到同样规格,同样质量的精彩演出。

  

  票亭

  在伦敦的西区(West End),除了有吃有喝有景点,还有数不清的剧院。不大的一片地方,竟然分布着大大小小40多个剧院。英国人对戏剧和音乐的热爱可见一斑。和国内的“铁打的剧院、流水的剧目” 不同,这里的每个剧院都有自己常年的固定演出剧目。于是剧院的名字也就和剧目的名字对应了起来,比如要看《歌剧魅影》就要去Piccadilly的Her Majesty's Theatre (女王陛下剧院);看《悲惨世界》就去旁边的Queen’s Theatre (女王剧院);看《WICKED》就要到Vicotria的Apollo Victoria Theatre。一般情况下,一张音乐剧的全价票根据座位等级,从20到100不等,在伦敦有各种方式买到打折的演出票,比如售票网站折扣票、演出当天排队买尾票(Day tickets),这样下来,只要花上十几二十镑就能坐在一个不错的位置上欣赏一场经典的顶级演出。

  

  伦敦西区剧院分布图

  伦敦不仅是舞台剧的天堂,还是古典音乐会的圣殿。闭上眼睛,在顶级的音乐厅中享受美妙旋律萦绕耳畔,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治愈和放松。

  说起来,不少年轻人似乎对古典音乐并不是太感冒。我记得有一次在国内听音乐会,中场休息在厕所排队的时候,就听到前面一个女孩在打电话:“无聊死了,我都要睡着了,要是不单位赠票,我才不会来呢!”我当时就在想,真是造化弄人,很多不爱古典乐的人拿着赠票在前排坐席打着瞌睡,却也有很多深爱古典乐的人花自己的钱在音乐厅的角落买个位置就可以如痴如醉。音乐和艺术是不应该有门槛儿的,只要真心的热爱,无论你花多少钱,坐在哪个位置, 都应该能享受到同等的艺术。

  说起来有趣,我开始喜欢交响乐是因为一部漫画改编的日剧《交响情人梦》。那还是十多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剧里穿插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古典名曲,另外里面那场兼具古典与时尚的交响演奏,直到现在都让我印象深刻。从那以后,mp3里很多当时最火的流行音乐都被交响曲和古典乐挤掉了。然而耳机中传出的音乐还是和现场乐器演奏的氛围不能相比,于是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时常会特意把零花钱攒下来,有喜欢的音乐会时就买一张最便宜的票。来到伦敦,时常能看到有年轻人在街头演奏古典乐器,有时候是一个人的独奏,有时候是几个人的和弦。他们目光低垂,全心投入于指尖的旋律,路过的行人或是行色匆匆或是驻足陶醉,仿佛都与他们无关,也毫不为硬币投入琴袋的叮当声所动。他们要做的就是与手中的乐器合而为一,这嘈杂的环境中好像有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只有演奏者和知音者身在其中,享受这一刻只有音乐在流动的时光静止。 听说他们大多是隔壁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这里演奏一是为了克服当众演出的紧张,二是为了练习摒除干扰的全情投入。他们在人群的注视下日渐成长进步,而街上的行人也因为他们的演奏而放慢了脚步。这样积极温暖的相互影响,是动人旋律背后,又一个能让街头增色添彩的秘诀。

  

  《交响情人梦》海报

  在伦敦的这几年,我越发的觉得,欣赏艺术是没有门槛儿的。在这个以消费高著称的国度,我甚至都不需要去刻意攒钱,就可以时常欣赏到比一顿饭还便宜的高水平的音乐会。皇家音乐学院对面,有一个十分惹眼的圆形建筑。它叫做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 自1941年开始,每年夏天7月到9月,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都会举办名为BBC Proms的系列音乐会。这期间只要花上6镑,就可以买到音乐厅顶层长廊(Balcony)或是底层乐池(Arena)的站票,听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下午四五点钟,你会看到圆形音乐厅的外面开始排起了长队,如果当天晚上的演出火爆,这个对能长到够绕音乐厅一周。对里面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学生打扮的年轻人,有成群结队的小团体,也有孤身一人的音乐爱好者。大家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来,那就是音乐。

  

  Royal Albert Hall正面

  Royal Albert Hall的顶层长廊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这里站得高看得远,能一览整个圆形音乐厅的壮观,并且地方宽敞又不拘束。你一定以为英国人在音乐会现场一定是西装革履严肃庄重的样子,但其实也并不都如此。特别是在音乐厅的顶层长廊,这里绝对是一番你想象不到的景象。人们在这里毫不拘束,时常是席地而坐,甚至是席地而卧。 正对舞台围栏边的位置是长廊的黄金位置,只有最早来排队的人才有机会占据(按排队顺序入场);当然也有些人天生与世无争,他们觉得音乐会嘛,只要带着耳朵来,随便哪里都是一样。于是他们给自己在靠墙的位置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躺下,舒服的神仙一样!音乐会开场的时候,人们大多都是站着的,扒着走廊的围栏看向舞台,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盘腿坐下,也有不少干脆躺倒。但别以为他们闭着眼睛就真是睡着了,但凡你发出一点点声响,他们就会睁开眼睛嫌弃的看过来。在这里,姿势不重要,重要的是安静。

  

  Royal Albert Hall内部

  我曾经在顶层长廊看过一场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那是我看过的演出里最火爆的一场。当天全场爆满,顶层长廊上的人也比以往多出不少。每一曲结束,那些看似睡去的人们都会一跃而起,兴奋而热烈的鼓掌。演出结束后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直至返场数次。说实话,看到马友友的演出在英国如此火爆,我内心还是有一点点小自豪的。虽说他没有在中国生活成长过,但在海外的舞台上看到华人的面孔总是有种说不出的亲切。

  

  全场爆满

  音乐在这里是以一种纯粹无附加的形式出现在耳畔。这其实也就是音乐本来的样子。在没有艺术门槛的国度,音乐和艺术成了全民热爱的主题。即使是地铁或街头的表演也能看到艺术的纯粹。我十分庆幸,在英国,作为一个穷人,我的生活里也可以有音乐,有艺术。

- E n d -

  

  北京人在伦敦,

  记述英国生活二三事。

  用心讲故事,讲给有心人。

  知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