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今天照例对这个月的读书、写字情况做一个总结。
“首先是读书”
也许是夏天的缘故吧。这两个月,不论读书写字,都很懒散。不过最近这几天,到处搜集张爱玲相关的书,看得很爽,计划写一写她的故事。
数目上大概只有11本(没有写书评的包括《巴尔扎克传》《随想录》《张爱玲传》《爱玲说》《赤地之恋》)。另还有开了头没读完的比如《三十三年梦》《回来》等等,就不数了。
查了一下,本月共写了六篇书评文字,大抵都是花了些心力的。下面就回顾一下这6本书吧,是重点推荐的。如果你之前没看过,可以一网打尽的看看。
1、《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如名所示,这本书是谈诗的。不过,作者既不像张定浩那样的散文书写,拿诗来渡己;也不像叶嘉莹的讲课,一首一首的讲过去。
江弱水这本书,颇有中国古典文论的意思。课题“博弈第一”、“滋味第二”的句式,靠拢《文心雕龙》的传统;具体的内容,也一直试图接续古典文论的评价体系,和西方理论作品很不一样。
我喜欢它的地方,有三。
一则:文字极好,读起来是大享受。文论也可以写成如此美妙的文章,非常难得,它或许不够系统、深刻,但优美、漂亮。如果谈论文学的文章本身写得不够漂亮,总是要让人心疑的。
二则:谈诗,怎么谈都可以,并不一定要直面最棘手的问题,但是江弱水坦诚相见,诚恳用心。
三则:开放。旁征博引,用在这本书,非常合适。有时候,滋味就是比对出来的,能够知道什么和什么可以比,可以对,本身即是大难。而江弱水灵敏又广博,读起来很有满足感。
以上,便是我读这本小书的感受了。只两百页,不厚,如果你也对诗感兴趣,不妨读一读。
2、《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者:林奕含
前阵子林奕含自杀的新闻,让这本书热闹过一阵。如今剥离新闻的聒噪,直面文本,确实是本好书。
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林奕含成功的创造了一个内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最微小的内心活动也会被捕捉到,它完整地潜伏于现实世界之下,幽暗、深邃、暧昧、昏沉。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口井,通过林奕含的书写,我们能从人物的眼睛直接看进去,看到他的井。在当代小说中看到这么细致的写作,蛮难得的。
3、《红与黑》
作者:司汤达
这是“一起读经典”计划的书目,这一站进行到法国,读司汤达。
《红与黑》我之前没有读过,第一次看,看得有些隔。隔的原因,一是文风颇浮华,二是小说与时代牵扯得非常密切,如果不对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读起来会感到生硬。
所以,读完小说,又去补了历史。这一路经典阅读,光看文本往往不够,作者传记,相关历史背景,都要了解。所以,这个读书计划,倒让我非常直感的了解了一下19世纪的欧洲。这个收获,是意外之喜。
简单的概括,这书写得就是一个一心想着飞黄腾达的年轻人的奋斗史。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去混教会,抓住一切机会,企图走向成功,但最终,仍然死了。
这书与时代挨得过紧,是它如今看来不划算的地方,但于连这个人物,确乎可以超越时代的。
4、《美国邮简》
作者:张北海
张北海,知道的人不多,但一了解,会发现很神奇。他不仅和大陆、台湾一干重要的作家、艺术家私交甚笃,而且还是张艾嘉的叔叔,叶嘉莹的学生。
当然,八卦归八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字。第一,是他写了一本《侠隐》,抗战背景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值得一看。第二,是他一篇又一篇关于美国,关于纽约的随笔。这方面的文章,大陆也有集子。
不过,张北海几本关于美国的随笔在豆瓣评分都不高。我想,第一可能和题材相关,毕竟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对美国不怎么感兴趣。另外,张北海的写法也不符合一贯的中文审美,他文章不雅,也不俗,走的是知识趣味型的随笔路线。照有些人看来,会有点啰嗦,很多废话,但我爱的就是其中的废话和闲笔。
另外,他很难得的,捕捉到了城市的氛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这么好的捕捉城市的感觉,并且找到如此多的切入口,一个点一个点的写过去,写成一本“美国文化生活史”。
5、《动物庄园》
作者: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写于1943年,当时二战还在打,苏联在很多英国知识分子心中简直神圣。然而,奥威尔已经察觉到不对,斯大林上台以后的大清洗、未经审判的逮捕、新闻审查等行动,已经显现出极权倾向。
在这个时候,奥威尔非常敏锐地写出了《动物庄园》,敏锐得有点过分。读此书,熟悉苏联历史的人可以看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身影,而对这段历史毫不了解的人,也可以从幽默讽刺甚至轻快的行文中,读出苦涩、荒诞和沉重的回声。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不需要了解苏联历史,已经可以读懂很多。我们有自己的经验储备。
短短的一本小书,奥威尔写得又准又狠,推荐一读。
6、《秧歌》
作者:张爱玲
《秧歌》是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在香港居留期间所写的小说,同时期还有一本《赤地之恋》。这两本书,都没有在大陆出版,因为内容涉及土改等运动。
《秧歌》写政治,但她不是要小说为政治服务,而是用小说来反映政治对寻常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她所关注的,仍然是人。书中角色,金根、月香、金花、谭大娘,王同志,每一个都非常真实。
小说的语言,相比上海时期,平淡自然了一些,但那些张爱玲式的譬喻、心理描写,仍然处处可见,并且越发纯熟圆融。情节设置上,也更完整。
可以说,《秧歌》完成度非常高的捕捉了那个风雨欲来的时代氛围。到底是张爱玲。
“其次是写字”
一直想多写一些书评外的文章,但这个月似乎产量也不高。只有下面这些(欢迎提供选题):
1.台湾购书记→
3.关于电影《绣春刀2》→去看了《绣春刀2》,咱们聊聊
4.拔牙记→ 我拔了一颗牙
5.还有两个大家共同完成的征集书单:
上回答应要写台湾行记的,没忘,拖延症比较严重,再等等。
“再次是小店上新”
好书上新:
1.超级美的一套绘本→这个疯狂的中国妈妈,花了3年,横跨15国,给孩子们出了一套惊艳全球的绘本!
2.非常有创意的《意思意思》→
3.我最喜欢的作家阿城的文集
5.8本名家经典散文,修身养性→
6.钱钟书、胡适、老舍、季羡林、朱光潜、丰子恺、冰心的随笔小书→
7.装帧非常好看的孙犁集→
生活好物:
1.大名鼎鼎的网红榨汁机→嗯哼,人是可以瘦的。
2.好用又好看,关键是护眼的台灯→你的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3.很丧但很有创意的一件T恤→又酷又丧的T恤,你应该来一件 | “精神恍惚 ”
Ps.开头说到最近懒散,一半是焦虑,一半是有意为之。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公众号越来越无聊了,很多热点,翻来覆去,都是一样。这当然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无聊了些。
我也希望更多的阅读,更多的关注,但是不够坚决,还是想写自己喜欢写的。从运营一个公众号的角度来讲,我可以说很不上进,也隐隐觉得快要被淘汰了吧。但好像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走着,继续加油吧。
我在书店
- 不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