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推荐:命运的暧昧与彷徨——E小调第五交响曲(Tchaikovsky)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作曲家之伟大,在于对内心奥秘的渴望和表达。勃拉姆斯用二十年酝酿了《第一交响曲》的辉煌,布鲁克纳把生命奉献给造山才成全了《第八交响曲》的震撼。

柴科夫斯基亦是如此,他的悲怆三部曲(四、五、六交响曲)拷问着人生,《第四交响曲》那激烈的人性冲突,《第六交响曲》冥冥中的尘埃落定,而承上启下的《第五交响曲》更显得复杂、暧昧与彷徨。

  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世人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毕生优秀作品与其丰富情感密不可分,曲调织体饱满,旋律优美,变化丰富。

  

1848年 柴可夫斯基一家(左一)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一个矿工家庭。

1862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柴可夫斯基有幸成为这个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为了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音乐事业,他毅然辞去了在司法部的工作。

1863年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1865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第一批作品问世。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及美国旅行,积累了大量灵感。

1877柴可夫斯基与妻子Antonina蜜月之旅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圣彼得堡指挥《悲怆交响曲》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沙皇统治下的命运之歌

柴可夫斯基1888年返回俄罗斯,在林区弗罗洛夫斯可耶完成了名噪一时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

  

沙皇Alexander III

当时正值黑暗的沙皇统治年代,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内心的煎熬和矛盾,对命运的怀疑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一艺术作品中。

第五交响曲同冠以"命运"的第四交响曲相比,更强调、突出"命运",对命运接纳、暧昧、质疑与反抗,如同一条大动脉贯穿始终,展现出作曲家对命运的认知的矛盾,与难觅平衡的复杂心路,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柴可夫斯基最后的故居(今为柴可夫斯基博物馆)

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第五交响曲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E小调第五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雕像(辛菲罗波尔,乌克兰)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转快板,E小调,4/4拍子,奏鸣曲。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昭示着欢乐中笼罩着不安的情绪。

第二乐章,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殷切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还注入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整曲细分三段,第一段被称为"一线光明"的牧歌风,第二段则是宁静迷人的大自然情调,第三段以雷霆万钧之势闯人,恶毒的"命运"肆虐否定了光明。

第二乐章 欣赏

第三乐章,中庸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是作者的创新,艳丽的旋律谱写梦幻式舞曲,给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婆娑舞姿妙曼乐,冲淡了苦难与忧伤。

第三乐章-华尔兹 欣赏

第四乐章,行板转快板,E大调,4/4拍子,回旋奏鸣曲。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哀伤",坚不可摧的"命运"在豪情万丈的凯歌中逐渐黯然,人们终于挣脱命运的束缚,沉浸在喜悦之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