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寂寞成就不寂寞 他的画是来自生活的亲切情感

  在中国绘画史中,人物画历史最长,它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人物画的衰落,却是近代绘画史上尽人皆知的事实。清末民初主张传统绘画变法的激进思想家所谓画学衰微,实际上主要是指人物画创作的衰落。而20世纪中国画的革新,其成绩也主要表现在人物画方面。徐悲鸿、蒋兆和等人,正是以他们的人物画作品,在现代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

  王家训的绘画创作始于70年代,他不但在绘画技法方面有深湛的素养,而且有着深沉的思想和锐利的眼光。他对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有深入的理解和自己的评价。他重视造型,讲究趣味,追求高格调,代表着他在人物画创作上的文化眼光。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是王家训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也是其人物画作品充满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渔樵隐士,还是书香仕女,抑或是稚子顽童,都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情调,散发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气息。他的作品显得毫不拘束,更为自由,也有更多形式趣味的追求,耐人玩味。但形式、笔墨的个性化掌握,不能包容王家训艺术风格的全部,他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源于受生活经历、人生体悟影响的性格和气质,也成为了王家训艺术气质的基本组成因素。

  与当代一批足不出户、独居斗室、冥思苦想,在画室中千篇一律地复制古人,或重复自我的不健康的流行趋向完全相反,王家训常年走入生活、深入生活,反复地进行形象塑造和笔墨技巧的探索和实践。他在生活中寻求新鲜的感受和创作的激情,也在生活中收集到大量的形象素材,所以,王家训创作的艺术形象鲜活、生动,富于个性的激情,传达出那种来自生活的亲切而真实的情感,一种包容着民众需求和自我体验的时代心声。

  他的人物画,无论疏密,都力求实现自己的认识,注意把握形体的大局。关键处严谨,非关键处适当放松,有夸张有省略,以求以写实为基础参酌写意,以形似乎不似之似,做到寓意丰富于简练,寓复杂于单纯,有效突出独特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品味到了传统的魅力,而且体会到了其超越传统的自信。

  正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强烈愿望,推动着王家训去寻找一些新的可能性,使他在这个本来已十分不寂寞的时代却甘于寂寞。他在寂寞中探索,在寂寞中创造,也在寂寞中成就了自己永不会寂寞的成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