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追起星来也很不冷静|听理想

  

  这是[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的第52

  精彩摘要

1.在《孔子世家》的最后,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引用《诗经》里面的句子说,我们看到别人高贵的行为,我们自己知道做不到,但这无法阻止我们对于高山的向往。

他接着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当读到了孔子相关的资料时,司马迁想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刺激和动机。我们今天读书,很多时候为什么读不下去,或者无法读的深入,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史公的这种“欲见其人”的精神。

2.司马迁怎么去认识孔子这个人呢?他到了鲁,去看孔子所留下来的遗迹,这里面有庙堂,有居服、有理气。在那里,他感受到,虽然这个时候离孔子的时代已经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但他的影响却仍然留在那个地方。

司马迁说:“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因此那是多么巨大的吸引力,让他在那里徘徊不去,那种徘徊不去刺激着他,把这个人的事迹留下来。

3.不过在我们体会《史记》的贡献与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说,因为受到当时时代的强烈信念的影响,在铺陈孔子生平的时候,司马迁倾向于了把孔子神化。他像当时人一样,夸大或提高了孔子在原本历史上,其实所没有的政治地位。

扫码收听本期节目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经典摆渡人”杨照,

  带你穿越“what”,

  走入历史的“how”&“why”。

  

  “ 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记》跟很多经典一样,它在帮助我们离开我们的现实。”

——杨照

想了解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想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中国第一部“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从神话时代到汉武帝,52万字,叙述3000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又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司马迁让汉字“活起来”,开拓性的书写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中国人。

  在《史记》百讲中,杨照用他特有的“历史式读法”——将传统经典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络中,解释当时重大人物事件的因由。让今天的我们穿越回历史剧中的现场,贴近真实的历史;配合“文学式读法”,解读司马迁的视角与态度,让远古文字鲜活地跨越时空与读者对话,并对当今世界有所映照。

点击了解详情:梁文道:如果你没读过它,那作为中国人的资格就很可疑了

  本文编辑|hyriverl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