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父母规》 注 解 第三篇:父母戒(三)

  

  三、勿 伤 尊

  子可爱,不可辱,伤其尊,难弥补。

  【解读】

  

  子可爱,不可辱

  作为父母应该用慈爱、鼓励、赞美、启发、引导,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给子女塑造一个温暖的家,切莫看到子女不如己心,不如己望,就污辱、打骂子女;

  

  伤其尊,难弥补

  当父母有意、无意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期望背道而驰的行为时,后果将难以弥补。

  苟伤尊,怨恨怒,加以时,亲情无。

  【注释】

  1.苟:假使。

  2.怨恨:仇视、埋怨、怨怒。

  3.怒:气愤、谴责。

  【解读】

  

  苟伤尊,怨恨怒

  假使伤害了子女的尊严,子女受不住,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怒、仇恨;

  

  加以时,亲情无

  久而久之,父母、子女情感越来越淡、越来越疏远,家庭的亲情就逐渐瓦解了!

  【经典补述】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一章》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白话】

  万章说:父母爱护子女,子女欣喜不能忘记父母的爱;父母不疼爱子女,子女依然要孝顺父母不能有怨怼的心。可是舜为什么怨怼呢?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白话】

  孟子说:公明高的学生长息问公明高说:『舜在田里工作,我曾经听老师说过这件事;但是他哭泣的声音惊天动地,舜高喊着父母的名字,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呢?』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体会的。』公明高认为舜以孝顺的心对待父母,但是父母却不领情,这样失去亲情的父子关系怎么不让舜忧虑、怨怼,我竭力在田里耕种,我只是尽到我做子女应尽的职责,但是父母还是不喜爱我,我自责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啊?尧帝派他的九个男儿子辅佐舜,将两个女儿嫁给舜,派朝廷的文武百官辅佐舜耕种,准备牛羊让舜易于耕耘,并将粮仓装的满满的,帮助舜在田里的耕种。天下所有的贤德之士都来归顺舜,尧帝也将天下禅让给舜,好让舜能妥善治理国家、百姓。但是舜仍然忧愁不能孝顺父母于膝下,就好像穷苦的人无家可归。天下所有的贤德之士都来归顺,这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仍然解除不了舜的忧愁;喜欢女色,这是人人都想要的,舜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但是仍然解除不了舜的忧愁;富裕,人人想要的,舜富甲天下,但是仍然解除不了舜的忧愁;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的,舜已贵为天子,但是仍然解除不了舜的忧愁;人人所想要的财物、女色、富贵,仍然解除不了舜的忧愁;舜惟独孝顺父母承欢于膝下,才能解除舜的忧愁。人在年轻时,会仰慕父母,向父母学习;当了解男女之间的情爱时,青年男女就会彼此仰慕相爱;当有妻子的时候,就会爱慕妻子;当在朝廷为官时,就会仰慕君王的垂爱,如果不能得到君王的恩宠,就会心浮气燥。大孝的人会终身仰慕父母、敬爱父母。年纪就算是到了五十岁仍然仰慕父母、敬爱父母的人,我只有看到舜做到了!

  

  情绪起,要处理,勿转迁,伤孩子。

  【注释】

  1.情绪:人的不同感情喜、怒、哀、乐。

  【解读】

  

  情绪起,要处理

  父母的喜怒哀乐的抒发要得体、适当,要懂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深思熟虑后再采取行动;

  

  勿转迁,伤孩子

  幸福的家庭生活离不开好情绪,心情愉快,健康常在,好情绪来源在自我管理。所以不论是在职场中社会中或是夫妻的相处中发生了矛盾摩擦,千万别迁怒给子女,伤害了子女的身、心、灵,甚至于造成一辈子的阴影。

  【经典补述】

《论语·颜渊:第六》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白话】

  子张问「明」「明德」中「明」的境界。

  孔子说:不让四心物『贪、嗔、痴、爱』潜移默化的入侵我们的良心,不要被外在的身物『财、色、名、食、睡』迷惑我们的良心,如此良心显露,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不让四心物潜移默化的入侵我们的良心,不被五身物的假像所迷惑,那么痛苦、烦恼、压力、情绪、忧郁也就远离着我们了。智慧因此而产生。

  怨恼烦,代相传,今到我,誓愿断。

  【注释】

  1.怨:不满意,责备抱怨、怨言。

  2.恼:恼火烦闷,苦闷:烦恼、苦恼、懊恼。

  3.烦:心烦意乱,事情又多又乱。

  4.相传: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

  5.誓: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

  6.愿:发自内心的决心,行动的承诺。

  7.断:不继续,禁绝。

  【解读】

  

  怨恼烦,代相传

  我们人天生拥有中庸之道与大学之道,但因世俗的污染,也因为不知修身之道,所以忿怒、怨气,欲求不满,忧郁、烦恼总相随,也找不到好的解决之道,导致子子孙孙承袭了恶习、脾气、毛病,也增添了自己及家人的烦恼、痛苦;

  

  今到我,誓愿断

  当我理解为人父母要做好子女的典范,当好火车头,当好指南针,为人父母就要立志断除贪欲、嗔忿、痴奢、爱忘等颠倒妄想。

  【经典补述】

《论语·学而:第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有父亲在教导儿子『纲常伦理』的正道,所以这时候是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过世之后,因为没有人教导了,所以这时候要观察儿子的行为是否有偏差。三年守丧期满后,能够不改其父亲生前所教导的『纲常伦理』正道,那就表示『纲常伦理』的价值观已经在他的身上深深扎根了,这样就可以称为尽『孝道』了。」

  注:此处的传承是指传承精神,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原作者:曲莫

  批注者:林文杰先生简介

  

  一、祖籍:福建省霞浦县人 1961年生

  二、现任:

  1.台湾中华孔孟协会会长

  2.孔孟学堂创办人

  3.孔孟学院基金会筹备会召集人

  4.世界中华孝道联谊会副会长(大陆)

  5.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大陆)

  6.台北市林氏宗亲总会顾问

  三、专长:

  1.家庭教育、乐龄教育、品德教育

  2.国学经典(四书、孝经)

  3.中国式企业文化塑造及组织赋能管理

  4.心智成长(身心灵)课

  四、著作:1.论语诉说了什么?

  2.中庸诉说了什么?

  3.大学诉说了什么?

  4.孟子诉说了什么?

  5.二十一世纪生活与伦理

  6.职场三纲五常

  7.吾爱吾家三部曲(孝经批注、三纲五常、企业文化)

  

欢迎原创投稿及推荐优秀文稿

主编微信号及QQ邮箱:719127199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