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XIST DAILY
编者按:想象一下:你踏上一架从东京飞往旧金山的航班,跨越8个时区,飞行10小时,落地之后,却发现自己来到了20年之后……
冷静,这不是《世界未解之谜》的恶俗桥段,你也没有飞进百慕大,这是XPRIZE基金会与全日空合作开办的科幻征文活动。作为目前唯一的中国乘客,科幻作者陈楸帆写下了自己参与这个项目的全部经过。跟布鲁斯·斯特林邻座是什么感受?前排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了些什么?这趟飞机还有空座吗?答案都在下面。
2017年6月28日,我坐着一架全日空008号班机从日本东京起飞,准备前往美国旧金山。在37000英尺高空、距目的地还有1500海里时,突遇气流引起的强烈颠簸,当航班终于降落旧金山SFO机场时,眼前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10小时的航程穿越了一条狭窄的时空间隙,抵达时,已经是整整20年后。
▲ 插画师: Sebastien Hue
我身边的乘客,也成为了这段诡异航行的见证者:
12C座,是星云奖与雨果奖的常客南希·克雷斯,她讲述了授粉昆虫灭绝而濒临崩溃的农业要如何靠技术拯救。
▲ 插画师:Ivan Canu
06E座,是“赛伯朋克之父”布鲁斯·斯特林,用狂野笔触描绘指数发展的技术,讨论自我、提升意识,彻底改变了我们所熟悉的所有概念、情感、关系。
▲ 插画师:Saiful Haque
33F座,是今年的星云奖得主查理·简·安德斯,她介绍了一位被困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洗手间的姑娘,细致展现她如何面对陌生科技。
▲ 插画师:Øivind Hovland
42A座,华裔作家游朝凯,用电影剧本记录一段冒险:为寻找爱人搭上班机,却穿越到20年后充满话痨人工智能的世界。他的上一个故事曾被拍成《西部世界》。
▲ 插画师:Marco Melgrati
25G的乘客是《发条女孩》的作者保罗·巴奇加鲁皮,他看到了一个后赛博朋克的世界,人们的脑中植入一种叫“NeuralPulse”的设备,成为超人,又被病毒感染。
▲ 插画师:Priscilla Kim
除此之外,我后面几排19D的乘客,是《使女的故事》小说原作者、加拿大国宝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插画师:Leon Tukker
而坐在13F的机器人工程师,写过《机器人启示录》的丹尼尔·威尔逊。
▲ 插画师:Daria Kirpach
他们都是这次时空扭曲的亲历者——在短短的航程内开动大脑,想象20年后的未来,预测“技术以指数型爆发所带来的变革”,写成一篇篇光怪陆离的科幻小说。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你所描绘的未来将影响人们,”丹尼尔·威尔逊说,“不管愿不愿意,你都在播种想象力,而其中的一些接收者,将亲手创造未来。”
而在游朝凯看来,“把时间花在不可能的世界里,然后试图把这些可能性映射到现实世界中去——对于科幻创作者来说,这就是全部意义。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绝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思维不受任何限制,科幻作者常常迸发出科学家们完全想不到的脑洞和创意。”
正是这样打破想象与现实之间次元壁的巨大诱惑,将这群全球顶尖的科幻作家聚在了一起。不仅如此,8月25日前,任何人都可以在seat14c.com上挑选座位,撰写并提交自己的未来故事,共同竞争特殊座位14C。
14C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耗费精力做一件看起来“不接地气”的事情?
▲ 来源:seat14c.com
这是名为Seat14C的征文活动,由一家叫XPRIZE的基金会与全日空共同资助开展,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征集2037年的想象图,然后挑选一位获奖者,进入XPRIZE科幻顾问委员会,规划未来几十年的世界。
▲ 来源:XPRIZE
类似的事,XPRIZE已经做过好几次了。原因很简单,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亲手创造它!”
XPRIZE支持过开发3D打印食品的公司,像《星际迷航》里可以无中生有“变”出食物的“复制器”(Replicator)差不多;赞助研发了能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快速诊断疾病的手持医疗“三录仪”(Tricoder);还参与了灵感来自《少数派报告》的人工智能预警犯罪网络项目开发。
创始人戴曼迪斯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年轻的时候对科幻有着狂热的痴迷,星际迷航、克拉克、海因莱因、阿西莫夫,曾是他穿行于不同世界的引路人。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他又在哈佛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了堪称“黑科技孵化器”的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执行主席,接着创办XPRIZE基金会,为乌托邦式科学幻想和航空航天相关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激进的突破创新造福人类。
听起来简直就是科幻小说中才有的情节。在宇宙中无畏探索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将想象力转化为商业计划的原动力。基金会因此吸引了一批希望改造未来的创新者,包括谷歌的创始人Larry Page、奇点大学校长Ray Kurzweil、私人太空旅游公司Space Adventures的CEO、热爱探索极限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派拉蒙影业主席等等,还曾与谷歌、IBM、壳牌等商业巨头设立了多个关注人类发展的科技竞赛,涵盖生命科学、能源与环境、全球发展等重大科学领域。
戴曼迪斯也没忘记他的科幻梦想。从这里出发,他召集了科幻顾问委员会(Science Fiction Advisory Council),除了已经在那架飞往20年后航班上安稳就坐的各位,成员还包括尼尔·盖曼、安迪·威尔、《蝙蝠侠2:黑暗骑士》的编剧大卫·高耶、《行尸走肉》的制片人和导演等等,每一位成员都是业界响当当的人物,囊括了44座雨果奖、28座星云奖、35座轨迹奖、10座坎贝尔奖、6座阿瑟·克拉克奖,6座英国科幻协会奖和1座奥斯卡奖。
作为这个项目中唯一的中国科幻作者,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做了一场飞得太high的梦。
Seat14C启动后不久,XPRIZE基金会的总监Eric Desatnik和曾多次负责美国科幻年选编纂工作的著名编辑Kathryn Cramer觉得,在这次的选集里加入一篇中文小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于是,五月初,经刘宇昆介绍,我有幸结识了他们,听说了整个活动。
最初的兴奋冷却下来后,是焦虑和担心。此时距离6月12日的截稿日期还有不到一个月,其他作家早已就坐,准备起飞,而我才刚刚拿到编号为17F的登机牌,还要留出翻译以及插画创作的时间。
写不出来怎么办?被退稿了怎么办?
我在截稿前一周完成了一个关于未来艺术,也关乎两代人情感的东方故事《遗忘是一道记忆的折痕》,并与刘宇昆就翻译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修改。
接着就战战兢兢地发出了邮件。
这比疯狂赶稿的日子更加难捱,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真正拥有决定权的编辑Kathryn终于回复了言简意赅的一句话:“This is really wonderful.”
接下来是和插画师Jasu Hu合作。Jasu毕业于清华,现居纽约,年纪不大却已获奖无数,曾多次在《纽约客》《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她的画风简约却耐人寻味,在现代科技感中弥漫着东方式的哲思。我们一拍即合,看过小说后,她很快就给出了四幅草稿,我们商量选定其中一幅做进一步的加工。Jasu还非常慷慨地答应制作成gif动图,虽然成本及工作时间增加了,但让画面传达的主题变得更加丰富细腻。我的小说也因此成为Seat14C项目中为数不多拥有动态插画的作品之一。
▲ 插画师:Jasu Hu
令人激动的消息接踵而至。在提交完故事之后几天,我突然收到基金会总监Eric的一封邮件:“非常感谢你为Seat14C所贡献的故事,现在,我们想为你提供另外一个’座位’……”我知道,他指的便是科幻顾问委员会的席位。
将科幻概念融入现实,与一群专业而有趣的作家、编剧、艺术家一起,为科学家、企业家和慈善家组成的生态系统提供建议,讨论关乎你我的问题,想象20年,100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
还有什么事,能比在推特上与“赛伯朋克之父”布鲁斯·斯特林互相关注更让人激动呢?
▲ 插画师:Alexei Vella
正如负责XPRIZE全球拓展的执行董事Zenia Tata所说:“在商业世界里,我们已经习惯了从一个角度谈论未来,但事实是,未来不可能只有一个,我们的世界太复杂了。”
只有一种声音的世界是可怕的,这就是XPRIZE启动Seat14C征文活动的初衷,也因为这一点,我们还需要来自中国和华语世界的声音。科幻顾问委员会希望人们站在人性层面,通过不同角度来探索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2037年,这个系列中的每个故事都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和视角。
▲ 插画师:Stephan Martiniere
航班即将出发,通向未来的大门始终敞开着。“勇踏前人未至之境”,在《星际迷航》中,宇宙是最后的疆界,而想象正是我们开始探索的原动力。
关键词:#科幻小说#
��责编:Raeka、船长
��作者:陈楸帆,中国科幻更新代作家,代表作《荒潮》《未来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