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子和公主进入中年,他们还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吗?

  “《白雪公主》讲述的是少女进入青春期与母亲形成的竞争关系,《三只小猪》反映了现实原则与享乐原则的冲突。”“童话可以帮助儿童争取获得更成熟的意识以化解和澄清他们混乱的无意识压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在其著作《童话的魅力》中,称《白雪公主》《三只小猪》这样广为流传的儿童故事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说,当许多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对于那些“源自原始冲动和强烈情感的深刻内心冲突”都避而不谈时,童话可以帮助孩童直面人生最初的孤独、无助和焦虑。

  而童话仅仅是关于儿童的吗?或者说,仅仅是关于孩童如何认识世界、认知自己的吗?在《意大利童话》里,卡尔维诺从大量反映现实贫穷、爱情焦虑的意大利童话中总结道,童话的模式是一种抽象化的人类命运:“童话是世间男男女女命运的索引,尤其对于生命中受命运支配的那一部分人而言:从出生那天起,我们的青春就一直带有某种征兆或宿命,于是我们离家出走,设法长大成人,变得成熟起来,以证实为人之道。”

  童话以象征性的语言,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人们千百年来的经验,不光是给孩子的,更是给世间人的,而眼下的这本书《大人心理童话》(Once Upon a Midlife)的主角就不再是青少年时期的王子公主,而是逐渐面对人生真相的中年人——他们是技艺不佳、朝不保夕的鞋匠夫妇,是婚后生活吵闹不休的妻子丈夫,还有面对老之将至、害怕死去的百万富翁。他们面貌不再年轻美丽,命运不再光芒万丈,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要写进童话里去?而这些故事又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选取了中年童话并以此解读中年困境的作者艾伦·B·知念(Allan B. Chinen)如此说道, “童话产生于久远的过去,那时的人们几乎将战争、贫困、瘟疫和暴行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坦然接受。因此,童话故事天然包含了应对悲剧和邪恶的深刻见解;童话为成人提供了一条连接无意识的通途,这一点对中年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人到中年会因担忧各种现实而失去内省能力。” 也就是说,童话不仅可以帮助孩童面对人生最初的困境,对于中年危机也有“无意识的”安慰作用。

  

  《大人心理童话》

  艾伦·B·知念 著 郭菀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青春的魔力丧失了

  进入任劳任怨的驴子年

  现实生活里,中年人遭遇的种种麻烦和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拮据,前途无望,“翻译”到童话里,就是 “丧失魔力”。与充满奇幻色彩,拥有无上力量的青少年相比,中年童话里的人们要开始面对真实人生的平庸无奇。知念选取了德国童话《精灵与鞋匠》,故事讲述鞋匠和妻子陷入穷困,得到了小精灵的帮助赚了很多很多钱,二人决定表示感激,这以后,小精灵却再也不来了。

  艾伦·知念这样解读这个故事:前来帮助制作鞋子的“小精灵”消失了,代表着人们进入中年以后创作灵感消失了,只能靠自己的熟练技艺谋生;不仅如此,他们还需要放弃年轻时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进入任劳任怨的“驴子年”。

  驴子年的说法来自格林童话的《生命的长度》:上帝创造世界后,规定所有的生物都有三十年可活,驴子知道自己生来就该背负重物,要求减少寿命,上帝收回了十八年,狗害怕变老,也要求少活几年,上帝也答应了收回了十二年,猴子也害怕年老体衰,也要求收回十年寿命,而人类觉得三十年太短,就要来了驴子的十八年,狗的十二年和猴子的十年。所以头三十年人类活得健康快乐,这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的寿命,而接下来的十八年,就得做牛做马,辛苦劳动。

  既然要进入辛苦劳碌的驴子年,那么中年人应该如何面对魔力丧失?知念选取了另外一篇威尔士童话《渔夫与美人鱼》来回应这个问题。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渔夫和一条美人鱼相爱了,还生了五对双胞胎,可是都没有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母亲是美人鱼,当有天夫妇二人单独出行,被大儿子看到并发现真相,感到十分震惊,不久之后儿子就死了,后来渔夫和美人鱼都死了。

  对于这篇故事,知念这样解读道,故事里的渔夫和美人鱼相亲相爱,但对于孩子却并没有多少关心,他们想要保持住自己“魔力”,这导致了家庭破碎、骨肉分离,也就是说,两个没有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想直面人生职责的中年夫妇注定悲剧。

  在中年发现“魔力”正在丧失,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变化与过渡,人们需要在中年从自我过渡到家庭,再过渡到下一代,最终过渡到社会,而不总是处于对自我的迷恋当中。知念引用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kson)的话,认为中年人的基本问题,正在于培养“传承感”,而传承感的意思是:要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关心和扶持,继而对整个下一代——对自己的学生、手下、后辈同事,表现出帮助和关爱的态度,进一步说,传承感不仅限于培养下一代,也可以表现为献身工作。

  传承感的培育不仅在于帮助中年人度过魔力丧失的危机,更可以帮助他们毫无恐惧地面对必将到来的死亡。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死亡无异于大祸临头,因为死亡会摧毁自我;但一个人若能超越个人的利益,全力投入某种超越个人目标的事务中,例如培育下一代或社会运动,那么死亡对他来说,威胁就不是那么大了。”

  丈夫变得温柔多情

  妻子开始闯荡世界

除了必须经历“驴子年”,中年人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配偶还是那个人,但又已经不是那个人了。就像传统的童话总是公主等待王子,王子拯救公主,之后他们过上了完美幸福的生活,在中年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不再存在了,爱情婚姻也并没有那么光辉荣耀,反而充满禁锢、甚至暗藏杀机。

知念选择的波斯童话《犟妻倔夫》讲述,一个丈夫成天无所事事,总跟妻子赌气,后来还荒唐地剃掉胡子,抹上胭脂,还让小偷把家里偷了精光,而妻子则进进出出忙碌不已,最后还原谅了丈夫的愚蠢,从小偷手里把家产“骗”了回来。在另一篇维吾尔族童话《妻子成为国王》里,妻子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她不仅逃脱了坏国王的婚约,还让自己成为了国王,最终“迎娶”了自己身着女装的丈夫。

男人等待救援,女人闯荡世界,这种微妙的两性逆转的关系让中年童话充满了青少年童话所没有的一些特质,尤其是在于女性角色的自主性上,她们不再是待字闺中等待救援的公主,而是闯荡四方足智多谋的勇士。

这种童话讲述 “女性在中年时期重拾力量,而中年男性则是通过受苦受难的过程,学得智慧”,其实正如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男人一到了中年,就会开始在传统的女性化兴趣与需求中挣扎。中年男子时常将年轻时驱策他们前进的男性竞争抛到一边,转而求索年轻时认为过度女性化的关系和情感。而女性呢?此时则会抛弃年轻时社会加诸她们的顺从。

总之,知念认为,在中年时期,人们的性别意识会降低,心理会倾向中性,所以中年童话的重要性,正是在反映年少岁月结束后,人类心底深处的“原型梦想”。虽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性别角色变化也许不会像童话里那样剧烈,但也有可能表现为妻子在子女长大以后,重新回到职场或者校园,而丈夫却把重心转回家中。当然,这样的变化很可能会打破伴侣间原本平衡的关系,而能否与伴侣共同成长,关乎中年的幸福与否。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董子琪,编辑:姜妍、侯洁莹,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

  谢绝转载

可购买《大人心理童话》一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