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术圈,谈论康德、浪漫主义诗人,解释昨日讲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看作是能力和地位的象征,让你鹤立鸡群,成为受欢迎的交往对象。在这种环境中,知识能力成了判断未来地位或赚钱能力的准绳,好比桥牌俱乐部的最佳牌手,或音乐俱乐部中最出色的音乐家。正如俗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宣传的妖术:群体的语言使用
正如我们所见,在分散的大群体中,以人类社会为典型,搭便车者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荆棘满布的现实世界中求生存,庞大的群体必须保持凝聚力,防止搭便车者占上风便成关键所在。恩奎斯特和雷玛指出闲聊的产生也许是为了控制搭便车者的活动。
通过交流他们的活动信息,语言让人类既可事先提防社交骗局,又能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让人行为不端时心生愧疚,自觉遵守社会准则。该机制可有效遏制骗局,恩奎斯特和雷玛通过计算证实,团结合作的社区闲聊让搭便车者难以得逞。或许语言进化并非为了掌握亲友熟人的最新动态,而是为了盯紧搭便车者好让他们循规蹈矩。
有实验证据支持该论断。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利达·可思米德斯(Leda Cosmides)指出,人脑具有特定模块专门识别社交骗子。她通过名为“沃森选择任务”的老心理学测试方法展示这一点。在原本的沃森任务中,测试对象面前有四张标有符号的卡片——如A、D、3和6,他们均被告知每张卡片背面都有符号;此外,规律是正面为元音字母的卡片,另一面为偶数。测试问题是,测试对象应该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片方可验证规律真假?
利达·可思米德斯(Leda Cosmides)
从逻辑角度而言,正确答案是翻看A卡片和3卡片。A卡片背面应为偶数而3卡片背面不应为元音。但四分之三的测试对象都选择错误(与随机选卡的错误率相仿)。大多数人选择A卡片或A卡片加上6卡片。规律并未规定偶数卡背面为元音,仅规定元音卡背面为偶数。偶数卡背面为辅音或元音均合符规律。
可思米德斯证实,测试者在社会契约中面临同样的逻辑问题时,大体能轻松选择正确答案。比如未成年人喝酒的规定。告知测试者桌上坐着4个人;一位16岁,一位20岁,一位在喝可乐,另一位在喝啤酒。社会规则是只有18岁以上才可喝酒。需询问哪位才能确保没人违规?答案显而易见:16岁那位(因为16岁不准喝酒)和喝啤酒那位(因为未满18岁不准喝酒)。20岁那位喝什么都没问题,可乐谁都可以喝。这个版本的测试几乎所有人都选对,尽管换成前面抽象的版本结果不尽如人意。可思米德斯指出人类心智天生具备在社会契约中识别违规者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人类社会群体便会瓦解成恩奎斯特和雷玛所描述的“自私的黑洞”。既然合作性成了生存的根本(诚然,应为人类进化策略的关键),我们必须靠遵规守纪的机制维护集体利益(此处集体利益指:长远而言符合每一位个体的最高利益)。对社会骗局如此上心,我们不得不去考虑语言作为社交手段的各种方式。目前为止,我倾向假设语言的社会功能总体而言在于交流亲友熟人的信息。然而,作为维系庞大群体稳定性的手段,也许实际上语言维系团结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可能是掌握朋友和盟友的动态;二是交流搭便车者的信息;三是我们藉由语言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心理学家尼克·艾姆勒(Nick Emler)认为日常语言多半与形象维护相关。我们发表言论影响听者对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告诉对方自己的喜好、在各种场合的行为(或你认为什么是该做的)、自己的信仰以及笃信程度、自己所不齿的,等等。你可以故意行为粗鲁或谄媚逢迎,可以辱骂或恭维对方。你可以排挤合不来的人,鼓励有意者留下深交以此快速划分阵营。当然,你还能玩弄手段、蛊惑人心去中伤对手,又或者极力赞誉一位能力略为欠缺的朋友,帮他/她争取一份工作。
语言的各种优势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语言进化选择的过程中,其中某一因素是否起到关键作用(而其他因素好比蛋糕上的裱花——锦上添花却无足轻重)。经过论证,答案很明确:若将其他优势彻底抹去,语言要存活必须保留监督功能。复杂之如语言,也难以厘清各种功能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然而,只需简单思考某一功能是否比其他功能更普遍,便至少能为我们指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为探讨该问题,安娜·马里奥特(Anna Marriott)替我开展了一项关于人们谈话内容的详尽研究。她发现批评和消极闲聊仅占会话时间的5%,与征求或建议如何应对社会问题所占的比例相当。目前会话中最普遍的话题是谁和谁在做什么以及个人社交经历。其中半数与他人行为相关,剩下一半与说话者或直接听众的活动相关。可见,不论其他时间人们在谈论什么,监控搭便车者活动和社交骗局并不是语言的主要作用。
当然,语言的重要作用也许偶然才派上用场。训诫恶人对维持群体稳定也许至关重要,但偶尔为之足矣。其余时候这种机制被搁置一边,但这么做大有好处,因而搁置也算值得。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唠叨琐事和社交闲聊不过为了让言语机制保持良好状态,时刻待命,发挥作用。
这一设想似乎合理,但整套机制的成本相当巨大。进化过程通常不会如此浪费资源,更遑论浪费时间。谨记,人脑耗费身体能量的五分之一,就人脑体积而言,是同等体型耗能所需的10倍之多。而且,应付搭便车者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效益更高。何不效仿其他猴类和猿类的简单策略——把作恶者捶打一顿?如此一来可节省不少脑容量。简而言之,无论语言的监察功能如何有价值,都不足以构成大脑变大和语言进化的直接原因。诚然,逻辑上存在自相矛盾:搭便车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大群体中,而在大群体生活似乎又离不开发达的大脑和语言。
自我宣传是语言进化的重要原因,这个可能性比较高。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人们会话时发现我们有时候会利用语言提供的机会自我宣传。我们的研究中有两项具体发现明确指向这一点。
研究结果让我们惊奇的是男女之间谈论话题的差别不大。均投入同样时间讨论个人关系和经历,而且——与大众观点相反——均花时间讨论他人的关系和行为。抽样测试对象中的男性并未花更多时间谈论政治或高雅艺术(或低俗艺术)。然而,另一方面差异惊人:当男性处于男女混合群体中,谈论工作、学术或宗教道德的时间大幅提高。讨论上述话题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在男性群体中占0~5%,在男女混合群体中占 15%~20%,女性差异则没有这么大。
我们的理解是谈话的功能类似于发声求偶场所。在这个场所里男性聚集起来向女性推销自己作为伴侣的卖点。羚羊和鸟类常常如此,尽管这往往发生在雄性不会(或不能)养育幼崽的物种身上。雄性守着一小片雌性常光顾的地盘,每当有雌性靠近便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己的优势。雌性左挑右选,仔细考虑。最终,无论好坏做出最佳选择,雌性与选定的雄性交配,然后离开到别处生蛋,从容养育幼雏。
从我们的对话研究中获取的另一项结果也支持了上述结论,即求偶为绝大多数人类会话提供了解释。男性与女性谈论以下话题的时间比例没有差异:两者均花约65%时间讨论各种社交经历。然而,某一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即谈论谁的社交经历最多。至少在年轻的测试组中,女性更倾向于将三分之二的社交话题时间用于谈论他人的社交经历或活动(谈论自己的经历或活动约占三分之一),而男性谈论自己占三分之二(谈论他人仅占三分之一)。这一差别对理解人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有重要意义。最合理的解释是女性善于发展社交网络,而男性善于给自己打广告。考虑到为抚养后代创造理想环境,社交网络也许是女性参与的最重要的活动。社交网络为生育和抚养过程交流信息提供支持,帮助女性觅食和耕种,在情感危机产生时提供心理支持,还有许多其他大大小小的支持和帮助。与此相反,男性世界更多的是直接竞争而合作较少。无论直接或间接,大部分关注的是求偶或攫取有利于求偶的资源和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推销成了关键因素。
在高校学术圈,谈论康德、浪漫主义诗人,解释昨日讲座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看作是能力和地位的象征,让你鹤立鸡群,成为受欢迎的交往对象。在这种环境中,知识能力成了判断未来地位或赚钱能力的准绳,好比桥牌俱乐部的最佳牌手,或音乐俱乐部中最出色的音乐家。正如俗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以上内容摘自《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中文版正式上架
作者:罗宾·邓巴
译言东西文库出品
本书探讨了人类语言能力的起源,讨论了语言的用途,以及更基本的问题: 我们为 什么拥有语言,它从哪来,何时产生。
本书将伴你走进奇妙的旅程,让我们一起与意想不到的各种生物学理论不期而遇,从 历史到生理,从猴子猩猩的公众行为到人类的亲密表现,一起 漫步遨游其中。
科技,人文,开启无限宇宙。
⊙译言·东西文库东西文库是译言旗下的科技文化品牌,致力于“第三种文化”的思考、传播与交流。注重在互联网、科技、商业、媒体、电子阅读等领域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电子出版,版权引进、策划,文化论坛。 已出版《失控》、《技术元素》、《颠覆医疗》、《智能时代》、《字体故事》、《数字乌托邦》等图书。
官方网站:http://book.yeeyan.org/WE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