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从一个人到一个星球│读安迪﹒威尔《火星救援》有感

  救援,从一个人到一个星球

  ——读安迪﹒威尔《火星救援》有感

文/深水阳光

  

  《火星救援》是我看过电影后一直想要读的书,虽然很担心可怜的科学知识难以理解书里艰深的理论,但兴趣最终多过了担忧。阅读的过程的确如我所预想的,有障碍,却仍旧不妨碍我被书里的情节感染、感动。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可以很简单,就是宇航员落难火星,短暂的绝望后开启自救模式,并在同伴的帮助下最终获救返回地球。虽然我的这段简介“没毛病”,但是一本厚厚的书被压缩到如此简练的程度,却只让人觉得苍白、贫瘠,略去了环环相扣的情节、一波三折的救援过程,略去了所有的紧张、期待和兴奋。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科幻小说,我对它的喜欢当然不仅仅是酷炫、高深的科技,书里鲜明的人物与跌宕起伏的情节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人性色彩,使它不至于太高冷。想象一下,当马克﹒沃特尼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没有死,起初是高兴的吧,但是紧接着,就发现只剩自己一人,这里是火星,不是地球的某个丛林,或者沙漠,是连哭泣都不会有人听到的地方,是孤独到除了慢慢消亡甚至不会死于任何生物攻击的地方。

  “我TM完蛋了。”这是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是马克的第一反应,是一句惊世骇俗的发泄,是那样真实又让人震撼的情绪。这就是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必然的反应。但作者并没有让主人公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自怨自艾下去,他开始解释为什么会给自己下这个“完蛋”的结论,在他清晰的回顾中,也顺带向读者科普了火星任务的运作方式,他们的任务计划,以及任务结束后应该如何返回。

  他的叙述简单、清晰,还带着对自己的调侃,想象自己的维基百科上一定会写自己是第一个死于火星的人。随着情节的推开,读者会发现,马克这种自我调侃其实贯穿于这本书的始终。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在他危难重重的自救过程中,不至于一直压抑,不至于始终紧绷着一根弦,他让我们感受他始终积极乐观的一面,即使他的处境再糟糕,也不会让人感觉那么凝重。

  林语堂曾经在《苏东坡传》里写过“就我所知,动物只有猩猩会笑,但是我相信只有人才会笑自己。”他极为看重人类自嘲的品质,甚至说是“堕落人类独一的美德。”想想也是,自嘲首先应该对自己、对环境都有客观、清醒的认知,明白自己的处境,并接受这种现状,因此可以站在底线之上,去争取更多的时间。

  他没有抱怨队友,并希望队友们不要因为遗弃了他而自责。仔细梳理了一遍前后经过,他仍旧一筹莫展,但他选择“先睡一觉”。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空想中,如果有办法,即使很难,也会马上开始行动,如果没有办法就先睡觉。

  一觉醒来,他对栖息舱彻底地检查了一遍,结果是比他预想的要好。他发现栖息舱、漫游车都很好,他有六套EVA太空服、六个人的食物补给、有水循环装置和氧合机。有了这些,那个自信、乐观的科学家满血复活了。他开始严谨的计算自己活下去的一切条件,做着详细的安排。他当然是要尽力活下去,为此他瞄准了下一次火星任务,并为能活到那一天而计划着。

  他的计划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阿瑞斯4任务要在几年后开始,但是,一个人在火星生活几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马克的思路显然不是这样,他不去讨论计划有多少可行性,而是把这个巨大的困难分割,分割成无数小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多活一天便多一分想到办法完成自救的几率。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这本书的科幻却又很写实,全都围绕着马克如何在火星上生存,以及如何返回地球展开,除了把背景放在了火星之外,很多知识似乎都在我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展开,比如如何在火星种土豆,如何制造出足够的水。因此,阅读是建立在已有基础上的,理解起来便不至于天马行空,无从着力。

  然而科技毕竟不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对于“门外汉”来说,它神秘、陌生,不可轻举妄动。而科学家们,则可以在熟知其规则、规律的基础上,轻松玩转科学,让科学为其所用。比如马克冒着被炸毁的危险在栖息舱种植土豆,比如他要驾驶漫游车在火星地表活动,为了不让自己被冻死,把原本用来给MAV提供电力的放射性同位素钚238挖出来做热源,这个时候,科学显得很酷。

  但你以为你是科学家,科技就一定是任你揉捏的“乖宝宝”了?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得意忘形的时候,科学一定会“给你点颜色看看”。栖息舱一次小小的爆炸给了马克一个警告;由于频繁使用一个气闸室,无数次拉伸造成泄露,马克即将收获的农作物毁于一旦;由于没有给钻子套罩子,并且钻子恰好摆在了凑巧的位置,电流烧毁了探路者一大堆精密且不可替换的元件,马克与地球的通讯再次中断……大大小小的障碍让人明白,科学可以大胆猜想,但更重要的是小心求证,任何一点纰漏都可以把之前的努力打回原形。

  尽管一路艰难险阻不断,马克却一路打怪升级,充分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聪慧的大脑和超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当然,如果仅凭马克﹒沃特尼自己,是绝对无法穿越浩瀚宇宙重新回到地球的,这其中有他的祖国许许多多人不眠不休、不惜重金,克服了种种困难的努力,也有来自国际间的援助,人类之间放弃各种隔阂空前的团结,每一种要素都缺一不可。

  明迪﹒帕克发现马克还活着时,泪流满面。我想那不止是激动,还有为他独自一人表现出的坚强意志而感动。以特迪、文卡特、米奇、布鲁斯为核心的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要不惜重金营救马克。中国终止了原本耗资巨大、意义非凡的太阳神计划,只是给营救贡献了一台助推器。NASA否决了让赫尔墨斯改变航线返回并略过火星营救马克的方案,但是当船员们得知这个方案,全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返航,尽管这样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果近地补给不成功,他们会牺牲;如果搞砸了地球引力加速,他们会牺牲;如果飞船出现不可修复的损伤,他们会牺牲。即使所有这些都能解决,他们在太空航行的时间也会延长533天。但是所有船员都愉快地接受这个挑战,他们不愿意丢弃队友,尤其是队友已经在火星上面对巨大的孤独顽强生存着的时候。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们也会做,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我想如今很多人都觉得“情怀”这个词有些矫情,其实无论在科幻小说中,还是现实中,不是没有“情怀”,而是我们有时不愿去面对,也不敢承认这世界还有这么纯粹的东西。为什么马克一人牵动了这么多人的心?马克说,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是出于人类的本能,一种“把自己的同伴救出来的本能。”承认这种本能与承认某种情怀一样也许会让人不好意思,但这就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科技的力量让我们震撼,而拯救却让我们回味。

  本期责编:孟兴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