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村:1969年生于成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四川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蚀城》(作家出版社)《幸福还未到来》(作家出版社),担任多部影视剧编剧、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等作品逾百万字。
◆◆◆
文 | 刘晓村
写于 2005年7月,修订于2015年8月
小地方(一)
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在英国之七
到英国后,我去的第一个所谓“名胜”就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的故乡。首先去这里,倒不是因为我从事戏剧工作,而是丈夫的老师说,你们想看圣诞节灯展吗,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的灯展特别漂亮。
莎士比亚故居
在英国,被称为斯特拉特福的城市有好几个。莎士比亚家乡的这个斯特拉特福为了和别的同名城市区别开,特加了限定词“埃文河畔”。
我们从伦敦开车前去。冬天。沿途高大的树木浓绿依旧。路过的几个山村完全掩隐在绿树中,石砌的烟囱,吐着白烟。车道边的石头房子,门楣上刻着建成日期。一两百年的房子很多,很结实、古旧,看样子还能再存活几百年。沿着4号公路走了很长的坦途,渐渐过度到浅丘陵地带。丘陵的起伏弥补了从车上看不到田园的遗憾。英国的道路两旁常常竖起高大的树木栅栏,遮挡视线。斯特拉特福沿线车辆稀少,田园开阔葱绿,没有种植的痕迹,除了闲适的羊群、马群,蔓延到天边的都是青草和树木。太阳在斜坡上跳跃,视野和心胸都无比开阔。
埃文河环抱着斯特拉特福。如果不是大文豪莎士比亚,这个小城和别的英国小城没有太大差别。可是,莎士比亚带来的荣耀却是盖世的。400年来,没有一位剧作家的影响力能超过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历史的追问、对人类心灵的求索何其深邃,超越时空。就是今日,我们也没能穷尽他50多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髓。是什么使得他具有蓬勃的诗情和先验的思想?他的脚步并没有涉足过广阔的世界,却能写出从欧洲到非洲、美洲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故事,他是怎么洞悉各个种族的生活和禀性的?我的疑问和好奇很多。
因为找不到酒店,我们的汽车在小城周边绕来绕去转了好几圈。看着矮小的房屋和逼仄的街道,我的思维开始奔突。我想象着莎士比亚还是个顽童时,从镇上的街道跑过;想象在天鹅成群的河边,他在看书;想象在夜晚的星空下,他站在一栋木屋前,准备和心仪的姑娘约会;想象在某个房间里,他用鹅毛笔调动着奥塞罗的千军万马,调侃威尼斯商人夏洛特,思索麦克白的命运,为哈姆雷特设置最为经典的性格特征……一个斯特拉特福小城,一刻钟就能穿梭完仅有的街巷,诞生了一位文化巨擎。对我这个无比热爱他戏剧的人来说,从前甚至完全忽略了他还有家乡,总感觉他属于全世界。
我们住的酒店正对皇家莎士比亚公司(RSC)和公司所属的三个剧场之一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场。公司的另外两个剧场分别是天鹅剧场和另地剧场。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砖红色建筑,邻河而建,外表朴素,内里宽阔。皇家莎士比亚剧场常年只上演莎士比亚的剧作,上座率很高,必须提前很长时间订票。我们因为是临时决定去看灯,没能买到戏票。天鹅剧场和另地剧场除上演莎士比亚戏剧之外,其他各种演出也很多。
临近圣诞节,天气冷而潮湿。风不大,却吹得脸生疼。和所有来斯特拉特福旅游的人一样,我们吃过早饭就直奔莎士比亚中心。中心隔壁是莎士比亚研究院。而中心的出口连着莎士比亚故居。
博物馆居然要10点钟才开门,我们去得早,没事儿,站那儿看路人。几个韩国人比我们更早,嘻嘻哈哈地在售票口开玩笑。
莎士比亚博物馆的展览很精细。实物、图片、蜡像、手迹、音像资料都有。我不懂英文,看得懵里懵懂。不过,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平我早就烂熟于心。这些展览对我吸引力不大,三两下看完,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他的家。
莎士比亚的家是一栋两层的木质小楼。楼房很旧,木质发黑。墙上钉着棕色的木条。我看过许多中国戏剧家在这座楼前的照片。今天我来了,一时竟也有些恍惚。因为我妈妈特别喜欢电影《王子复仇记》,我从小学便开始看莎士比亚的剧本,读大学更是专门学习戏剧,看过很多中国版本的莎剧演出,只是从未梦想过有天能站在他家楼下。20多年过去了,莎士比亚对我而言再也不是什么惊世传奇,倒是对他笔下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体会。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创造的故事有不少成了今日之现实映照,实在令人唏嘘。
二楼房间
莎士比亚家小楼前有个很小的花园,我怀疑也是为纪念他而新辟的。说是小楼,不过三、四个房间,且每间很小。从一楼到二楼,楼梯吱吱作响,让人提心吊胆。除了一扇窗户被封外,所有的房间据说保留着几百年前莎翁出生时的原样。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经商,母亲是家庭妇女。房间里,童床、洗澡的木盆、木凳……只有稀少的几样家具,能看出那时的生活很艰苦。物质简陋恐怕也是当时社会较为普遍的情形,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显然是人为地艺术地对他的生活浪漫化了。
几位当地的白发老人充当解说员,微笑着带领我们参观,耐心地给我们讲解。莎士比亚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居住在这里。18岁时他和叫安·哈泽威的姑娘结婚,生有3个子女。遗憾的是,他结婚后的家没有保留下来。
年轻时,莎士比亚以戏班演员的身份去了伦敦,并作为剧作家在伦敦一举成名。晚年,他重又回到故里隐居。1616年,在53岁生日那天,他与世长辞,长眠在城中的圣利尼提教堂。莎士比亚没有他笔下的李尔王那么长寿,他死于壮年,似乎也避免了李尔王老年的昏聩。
人总是要叶落归根的。似乎情感越丰富的人,故乡的情节也越重。莎士比亚前后在斯特拉特福住了30多年。这座小城也因他而不朽。
晚间,小城点亮了漂亮多样的圣诞节霓虹灯。说实话,这儿灯展的规模完全不能和中国灯会相比。吸引我的是城里的小酒馆。寒冻的夜里,有家酒馆的顾客竟然全都是老年人。临窗的那桌,几对老人正在把烛夜话。他们平和愉悦的神态吸引了我。在全球文化已经大大通俗浅薄化的今天,莎士比亚已经很少被年轻人提及,但他的作品对我而言,就像酒馆里的这些老年人,世事动明皆在心中,越老越年轻,越老越醇厚,具有无尽的意味。
第二天,阴冷的风吹得人在室外几乎站不住。我站在旅馆的窗前,凝望着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尽管有过好奇,但斯特拉特福的平凡完全在我想象中。英国社会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过去,斯特拉斯福给予莎士比亚的养分只有在16世纪才能洞悉。何况,对艺术家来说,想象力才是创作的翅膀,内心生活才是生活的关键。
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秀丽广阔的山水,它宁静的土地上埋葬着伟大的灵魂——莎士比亚。即便在这里,我也只能想象莎士比亚,依旧不能解开心中的谜团,我越是谙熟创作的奥秘,越是不能破解天才的头脑。心灵是个宇宙,博大的灵魂自有它神秘的出处。莎士比亚的作品还将延续到时间的尽头,后人能享受他提供的最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已很是幸运。
作家·刘晓村丨专栏
—FIN—
文丨刘晓村
排版丨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