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物候与天文古籍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唐代·司空曙《立秋日》

  立秋物候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图1-6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否卦,初六。《周易·否卦》爻辞:“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坤纯阴,故曰凉。坤为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盲风”的“盲”其实就含有内修之意。

  

  二候白露降:否卦,六二。《周易·否卦》爻辞:“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艮覆震,震为白。二爻动,坤变为坎,坎为露。本卦坤下,故曰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聚成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否卦,六三。《周易·否卦》爻辞:“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坤纯阴,故曰寒。互艮覆震,震为鸣。三爻动,卦变遯,互巽为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蝉(知了),《尔雅》曰寒螀(jiāng),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七十二候考》中的记载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有所不同:“立秋三候,腐草化为萤,土润溽(rù)暑,凉风至。”

  《岁序总考全集》:“凉风至。凉,薄也,寒也,西方凄清之气曰凉风。前小暑节言温风至者,温厚之极也,此言凉风至者,严凝之始也,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修身者应当注意把握身国内立秋的三候信息与能量变化,以及物相与质象系统各自不同的“应景”变化,特别是掌握金炁(气)的动态。只有真正掌握质元精炁(气)能量的动态,才可能了解其中的物元,把握住肺金之虎的动态。

  

  立秋的天文古籍

  

图1-5 立秋斗柄方位图

  “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淮南子.天文训》

  译文:

  《淮南子•天文训》:“再过十五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未方时,就是大暑节气,对应的十二音律是太蔟。再过十五天斗柄指向背阳之维(坤位)时,夏季的时令就结束了,所以说夏至过后四十六天就是立秋了,凉风习习吹来,对应的十二音律是夹钟。再过十五天斗柄指向申方时,就是处暑节气,对应的十二音律是姑洗。”

  

  “郑注《考灵耀》云:天旁日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

  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

  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

  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

  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

  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

——《尔雅注疏·卷六》

  译文:

  《尔雅注疏·卷六》:“郑注《考灵耀》中说,天体星辰围绕太阳的公转运行于宇宙四方之内,对应的时序是冬天在南方、夏天在北方、春天在西方、秋天在东方,都接近四方的终极之处即停止。地球也围绕太阳公转在天空中做升降圆周运动,冬至上升到极点之上,夏至下降到极点之下,冬至夏至上下升降到极点之外,大概因为极点的地面最厚。地球和星辰都围绕太阳在东西南北四方之间做升降圆周运动。四游就是:从立春开始,地球和星辰开始向西运动,春分时节到达西游的极点。地球虽然也在西游极点,但处于极点正中,从此之后逐渐向东返归,到春末时又回到正位。从立夏之后向北运动,夏至时节到达北游的极点。地球则降到极点之下,到夏末时回到正位。立秋之后向东运动,秋分时节到达东游的极点。地球则处于极点正中,到秋末回到正位。立冬之后向南运动,冬至时节到达南游的极点。地球则升到极点之上,到冬末时回到正位。这就是地球和星辰围绕太阳在四方之间做圆周运动的含义。星辰也围绕地球运转,所以郑注《考灵耀》说:夏至太阳运行的轨道向上和地球及星辰运动的四方终极之处平行,向下距离东井宿十二度有三万里,就是夏至这一天,向上距离极点一万五千里,星辰向下距离极点一万五千里,所以夏至这一天,向下到东井宿有三万里。”

  四表,指地球与宇宙星辰运动的终极之处。四游,地球与星辰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之间的升降圆周运动,对于地球来说,也就是围绕太阳进行的具有“S”波韵律的公转。站在地球上来观察,地球与星辰所做的是顺时针的运动,从立春起开始向西运动,春分时到达西游的极点正中,春末又回到正位。自立夏之后向北运动,夏至到达北游之极,地球则降在极点之下,到夏末回到正位。以此类推,按照顺时针方向运动,到冬至时达到南方的极点,冬末恢复正位。

  

  “唐书大衍历议引洪范传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谓黄道也。九行者,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夏、夏至,月南从赤道;立秋、秋分,月西从白道;立冬、冬至,月北从黑道。故曰:日行有近远,昼夜有长短也。”

——《论衡校释·卷十一说日篇》

  译文:

  《论衡校释·卷十一说日篇》:“唐书大衍历议引洪范传说: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中道,月亮运行的轨道有九条。中道,就是黄道。月亮的九条运行轨道是,青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东面;赤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南面;白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西面;黑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北面。立春、春分时节,月亮从东面顺青道运行;立夏、夏至时节,月亮从南面顺赤道运行;立秋、秋分时节,月亮从西面顺白道运行;立冬、冬至时节,月亮从北面顺黑道运行。所以说:太阳运行有近有远,白天黑夜有长有短。”

  

  “三伏,伏者藏也,庚金伏于夏火之下,故曰伏。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该第五庚为末伏,不知越之而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夫既秋矣,又何谓之伏耶?《史记》注以始皇置伏,又云穆公以是占之,马迁尚疑其人,亦此恐久而传讹也。”

——《七修类稿·卷二天地类》

  译文:

  《七修类稿·卷二天地类》:“三伏,伏就是藏的意思,秋季对应的天干为庚辛,五行为金,夏季对应的五行为火,四季中,夏后即秋,立秋金代火,庚金藏在夏火的下面,所以叫伏。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大概第五个庚日是末伏,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了金代火行,但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既然已经是秋天了,又说什么伏呢?《史记》注中说秦始皇设置伏日,又说穆公用这个占卜,司马迁尚且怀疑此人,这恐怕也是以讹传讹很久了。”

  这段文字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末伏已经是在秋天了,为什么还说“伏”呢?我们将在“身国内的立秋修身”中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