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圆桌派》的观众老骂蒋方舟?

  

  

  我是《锵锵三人行》的忠实观众,顺理成章的,也成为《圆桌派》的观众。

  和以前一样,我最喜欢的嘉宾是梁文道、马未都、马家辉和许子东。其中越发喜欢的,是马爷。有他在,聊天永远不干。甭管什么话题,他都能接上,而且永远有故事。

  细想一下,马未都可能是所有嘉宾中最难得的一位。其他嘉宾在聊天中,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提到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段掌故,他们必须引用别人的经验和观点来佐证自己,而马爷不用,他说的总是自己看到的、遇到的、听到的。

  我记得骆以军的《西夏旅馆》附赠了一本小册子,叫做《经验匮乏者笔记》,内容我忘了,但这个题目很能概括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状况。从小到大,按部就班,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经验高度趋同,很难再有什么独特的个人经验。

  大众媒体加强了这种趋势,一个又一个热点成功转移了大家对空心生活的虚无感,我们把人生经验交由热播剧和综艺节目来填充。

  不再生产经验,而是修补、引用、评论他人的经验。这是当今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生存方式。

  评论,说到底是一种呼应,对被评论事物的呼应,也是对同行者的呼应。弹幕简化了这重门槛,几个字,一句话,就可以快速直接的表达意见,引发赞叹或者反对。我们面对屏幕,抱成一团,指指点点,抒发着生活带来的焦虑。

  

  看《圆桌派》,我总是开着弹幕。虽然我并无快速表达的冲动,但是好奇其他人的反应。

  看了这么多期,弹幕提到最多的人,是蒋方舟。没有蒋方舟的时候,会有人打出“方舟快回来”、“女嘉宾最喜欢方舟”这样的弹幕;有蒋方舟的时候,则几乎有一半的弹幕在骂她,大家说她蠢、没内涵,说她丑。

  今年三月份,《圆桌派》有两期请了蒋方舟和徐静蕾,引起了一轮热议。很多人大赞徐静蕾,顺便踩了踩蒋方舟。看视频,徐静蕾独立、自信,新女性风范十足,蒋方舟则自卑、局促,甚至有些唯唯诺诺。大家更愿意把自己投射到徐静蕾身上,因为那是一个离普通人很远的生活状态。相比之下,蒋方舟过于坦诚了。

  看了这么多期节目,总是有很多弹幕说她没内涵。这一点蛮好玩的,我想,这多半并不是因为蒋方舟的言论,而是因为她看起来太年轻了。对待年轻人,我们总是更加刻薄,如果是年轻女人,还要加倍。

  就我看节目的感受,蒋方舟近乎有些刻意的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她不厌其烦的自爆糗事,这其中不仅仅是自卑,更混含着一种自尊和自傲。这种自傲在于,她不愿意把聊天变成卖弄和表演,她有点故意的反郑重其事,反所谓的思想性。

  蒋方舟聊天,是放松的,窦、梁、马、许聚在一起,也是放松的,在视频节目里能够放松是很难得的,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一季请了一位博物馆的年轻人,他插不上话,终于有了机会,则大段的掉书袋。他私下未必不能好好聊天,只是坐在那里,一定是有压力,有“好好表现”的欲望的。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够淡定自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蒋方舟,以前并没有形成印象,是看了《圆桌派》之后,才慢慢建立起的认识。

  不过,话说回来,“蒋方舟”这三个字,倒一直有听说。才女嘛,从小出书,上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出任《新周刊》副主编,一帆风顺。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正在发育》的作者就是蒋方舟。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只是记得了这个名字。那是2002年,我在江西北部的某一个镇上念初中,混沌无知,没有读过任何课外书,有一天,喜欢上网的政治老师提起了这本书,说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学生写的,我不记得他的态度是褒扬还是什么,只是对“正在发育”这几个字印象深刻。

  我真正看她的书,是昨天。昨天晚上,花了好几个小时,读完了她的新书《东京一年》。是一本日记体的随笔,记录了她在东京一年的部分生活,内容包括旅行记录,日常生活,看展的经验,读书、观影的笔记。

  在豆瓣上,关于这本书获赞最多的短评是:“住一年的流水账拿出来卖钱,思考未免太廉价了。”

  另外还有一条差评:“豆瓣一刻的水平,却出了精装书。讲真,不看个人光环,fairplay的话,我认为很多豆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日记过上这样‘并不清贫的’国外吃吃玩玩看看画展的一年。蒋方舟名声在外,不管前期名声有没有个人的汗水在里面,也不能成为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的理由。”

  看到这些评论,我蛮惶恐的,因为我竟然挺喜欢这本书。第一,我羡慕一年去另一个国度生活的经验,当然她自己也说,其实去了,鸡毛蒜皮还是鸡毛蒜皮,生活和远方从来没有对立。

  第二,对于年轻的作者,我一向更宽容,因为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把自己带进去,一带进去,就改变了参照体系。有些书,会拿它和最好的作品去比较,但看这些年轻作者的书,会拿自己去比较,一比较,就知道别人比自己厉害得多。

  《京东一年》里,有好几篇根本就是主题非常集中的文章而不是日记。反躬自问,这样的文章,我没有办法写得如此游刃有余。光是读书量,蒋方舟就远远超过我,而她对于人事的敏感观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承认别人的好,其实蛮重要的。

  

  蒋方舟的这本书,虽然是京东一年,但其实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对他人经验的转述和评论,或许,这是惯于读书和反省者的一种本能,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反应,有时候竟然不如对虚拟作品更有激情。

- 不止读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