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城巷陌诉沧桑

  

古 城 巷 陌 诉 沧 桑

潘江平

  

  如今日益加快的新型城镇化愈来愈让每一个城镇化地方渐渐的变成了一堆堆“钢筋水泥”。“入住”隆里古城一年来,我该怎样来叙说来这里的所见所闻呢? 古城悠悠、巷陌沧桑,岁月淘洗后的繁华记忆......时至今日,古风犹存。她的城墙赫然完整,独身站定在古城墙上,仰观那城楼、角楼...,平日里再忙的人也要感叹几分。三街六巷,排列有序的四合院和四合院砖雕门楼下已经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这座古城里昔日里熙熙攘攘的境界里去。如果有机会在古城里小住几日……你突然感到远去的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一只昆虫,也忍不住怀疑这昆虫的身上有着600年前的模样。

古朴城墙再现历史沧桑

  在隆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去处,沧桑古朴、战旗飘飘,那就是隆里的古城墙,无论清晨还是黄昏,迎着雾气笼罩下的淡淡霞光,双脚轻轻地落在那一块块历经了岁月洗礼的青灰石砖上,呼吸着这座古城悠远迷人的气息,仿佛自己已然成了那远去的戍边守城将军......。这份怀古惜今的情怀,恐怕只有在隆里才能体会得到吧。

  隆里古城四周有城墙,在今天的古城中,除了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古井古祠古桥古宅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长达1500米用卵石框边筑成的古城亘;历经漫长岁月与无情风雨的侵蚀而屹立不倒,沧桑的面容正是整个古城的写照。城墙东南西北有城门四座:东清阳门、西迎恩门、南正阳门、北安定门,每个城门都由一座城楼组成。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虚实结合,暗设机巧。

古城民居“见”中原

  隆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古城“窨子屋”。进入古城,您会发现仿佛进入了古时候的中原,中原一带的窨子屋临街整齐排列,一排排一色三间两层封火墙式, 墙顶青瓦兽脊,两侧山墙翘角凌空,近看如“笏板”朝天,古色古香;远看如飞燕腾空,灵动自若。下端为石板铺垫,墙上石灰彩饰,彩色花纹框边走线,或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户八字门楼,门前是青石凿成的三步台阶,门旁各放一石凳,供休憩乘凉。门上方匾额写有标示主人身份的“堂名”,如较为著名的“关西第”、“书香第”、“洛阳第”、“三槐第”、“科甲第”等。房屋,结构严谨。门头窗格上有精致的木雕,形象逼真。这些古居流溢着唐宗宋遗风、明清风采,记录着古城的沧桑变迁。

古城悠悠沉淀文化沧桑

  隆里古城似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铺陈在一片开阔平坦的田园中。四周青山连绵的文笔山、火把山、莲花山、真武山环绕,东南面主峰余脉朝平缓跌落成五座小坡,如五马奔腾之势演绎着绿色接天连地,古城城内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幽深通达的三街六巷,向世人传达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隆里,古时“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当时的规模之大,人烟之旺,可见一斑。现在,历经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军事驻防的要地的威严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座集古代图腾、宗教、历史于一体的典型城堡完整保存至今,这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少见的现象。

  如今古城内的居民大多来自苏、赣、皖等地明代“调北填南”时屯军的后裔,因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少与城外的少数民族交往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相对封闭性文化,经过600年的强势传承,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文化孤岛”。其中隆里 最著名三大瑰宝为: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

  花脸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项传统活动。舞龙者分别画各式五色花脸,装扮成“丑怪”,扛龙尾的“蓝季子”浓妆艳抹,装束奇异。表演时舞者手持节子龙,龙尾在前,龙头在后,龙头跟着龙尾走,锣鼓随后;“蓝季子”是舞龙队的灵魂,龙队的动与静、行与走、进与退、奔与突,全由这位“癫狂之主”掌控。舞龙时,龙队时而追逐观众,时而洒给“圣水”,时而抹以烟灰(腻粑粑),充满粗犷和野趣。

  迎故事:演游前,选好角色,扎好故事戏架。戏架分上下两层,宽2米。剧中人物彩妆于戏架之上,上层杆上顶端仅一少男或少女为主角,用布匹将身子缠稳。下层一般为3—5人立于木架上。木架由16人肩抬轮换,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一般情况第一天表演《观音洒净》,第二天表演《天官赐福》,第三天表演《天女散花》;除此之外,还有《八仙献寿》、《七仙女下凡》等剧目。

  唱汉戏:隆里汉戏起源于明代。清光绪年间“江天秩戏班子”唱戏时,名扬整个黎平府。演出的剧目有:《罗成战山》、《夜战马超》、《刘备过江》、《薛仁贵征东》、《岳飞传》、《白蛇传》、《铡美案》、《梁祝》等十几个剧目。20世纪50年代初,隆里产生了以王绍科等为首的60余人的汉戏班子,演员们自制头盔和龙袍,以演古装戏为主和旧时流行在隆里的诸如“小放牛”等小调。

古城山水看不厌 一景一物诉沧桑

  隆里古城是一座活的生态博物馆,迤逦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古迹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城四周是逶迤起伏10万亩林海,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古城四周群峰并起,气象万千,其中以“龙标八景”最为雄起壮观。

  “龙潭虹影”:城北半里状元桥下,夜月朗映时,潭中常有物跃如龙,桥体倒影,拱曲如虹。状元桥跨江锁秀,登桥眺望,四周青山罗列,各具神韵,山上迎客松融尽苍色,龙溪河水飘飘如带。

  “凌云飞瀑”:出隆里南门,沿翰香溪上溯四里,便是龙标山,山中有龙标墓。登临其间,山峦叠翠,逶迤连绵;墓前梯田层层,似无数明镜;玉带般的翰香溪水环绕墓前,淙淙成韵。龙标山下有一小村庄,依山就势,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小小的木板桥,清清的溪流水,漫步其间,清趣幽绝。山中有一飞瀑,飞泄于嶙峋怪石之间。站在山脚溪边抬头仰望,只见瀑流从山顶飘然而下,犹如仙女摆动玉带婀娜而来。

  “龙溪夜月”:城西半里处,有平水石桥横卧龙溪河上,河水清澈,游鱼戏石,历历可数。每当皓月当空,星空万里,置身其间,那青山、绿树、灯光,在月华里扑朔迷离。桥南段有纪念王昌龄的“怀伯亭”,为仿旧制而建,雕栏画栋已不复存,但却给人以无限遐思。

  “洪钟松涛”:由古城出西门,经怀伯亭,过平水石桥,沿龙溪而下经状元祠过状元桥,即达真武山。因山筑建“真武庙”而得名,其形如大钟罩地,又名“洪钟山”。沿山间小径盘旋而上,苍松古木,阴郁其间,山风徐来,林啸如涛,杂以蝉声鸟鸣,汇成天籁和声。

  “文笔流云”:隆里先贤有诗云:“文笔峰顶一长啸,万里清风徐徐来。”城东北的文笔山由五岭组成,气势宏大,凝重峭拔。主峰突兀险峻,插云摩天,峰间如笔,当地人称“文笔峰”,此山主峰前常有流云缥缈,时断时续,浮云弥漫于林间、天际,浑然一画,实为奇观。相传所里文风之盛,依此山而来。 另有“五骢春晓”、“金星夕照”、“禹门残雪”

  如今巷陌沧桑、古城悠悠,岁月淘洗后的繁华记忆,正在诉说着是古城不尽的历史沧桑。荣枯咫尺,让人窥见了时光的最深处。

——广告——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