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一群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程序员去楼下自动售货机买可乐时,经常会碰上缺货或可乐不是很凉的情况。这群懒家伙就把自动售货机接入网络,写了个程序来监控可乐的状态:是否有货,是否足够冰。这台自动售货机,大概就会是物联网中的第一个祖先了。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自我演化、自我生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机器和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
网络会越来越像是一种存在,而非20世纪80年代大名鼎鼎的赛博空间那种你会前往的地点。它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现。到2050年,我们会把网络理解成一种场景。
下文选自喜马拉雅付费专栏
《KK对话未来》
你好,欢迎来到《KK 对话未来》!
上周有听众在评论当中提出,希望能讲讲有关物联网的内容。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一方面,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必然,另一方面,物联网又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领域。我们考虑后决定,这周讲一讲互联网的未来,这其中也包括了物联网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KK在TED上一共有四次演讲,其中在2008年的那次演讲,也就是《互联网的未来5000天》当中,集中谈了他对互联网的展望,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物联网。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演讲的中文字幕翻译中竟然没有出现物联网这个词,而我确定的是,英文中是有物联网这个词的。
这次演讲的中文字幕翻译,质量并不是很高。那接着我就要自夸一下:KK在TED上的最新一次演讲,也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中文字幕是由译言社区提供的。但因为只有TED的认证译者才能提交翻译,所以最后是由我来提交的,署了我的名字。不谦虚地说,这次的中文字幕翻译是KK所有四次TED演讲当中最好的。
好,吹完牛皮,回到我们的正题上。
在开始正式内容之前,还是要澄清一个概念上的混淆,就是关于互联网和万维网这两个概念。互联网,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因特网,它的英文是internet;而万维网的英文是World Wide Web,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www,简称Web。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用,但其实有所不同。简单地说,互联网是总称;而万维网则是指由超文本网页所组成的集合,它实际上是互联网的一个子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之上的一个应用集合。互联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万维网则是由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明的。
《KK对话未来》
人们为什么会把互联网和万维网两个概念混用呢?包括KK在TED上的这次演讲,其实题目和内容也混用了这两个概念。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互联网能够真正普及开来,万维网技术功不可没。这点,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了。
第二,对许多用户来说,他们对互联网的感知就是访问网站和超文本页面,所以在他们的认知当中,万维网就是互联网。
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上有超过一半的流量都来自于超文本页面,也就是万维网。不过到2010年,视频已经取代了网页,占据了互联网上超过50%的流量。所以KK很早就预言,短视频会火起来。这两年快手的崛起就是一个验证。微博的复兴,据说也是和引入了短视频内容有很大关系。
我们今天这期内容,并非是来自于KK的TED演讲,而是主要来自于《技术元素》当中的一篇文章,《物联网的四个阶段》。
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一下物联网这个概念,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的英文是Internet of Things,经常简写为IoT。简单说,你可以这么理解,物联网就是要把所有能接入网络的东西都接入网络。比如说,汽车、空调、电冰箱、微波炉,甚至是你的水杯。你的汽车可以和你的空调之间进行通信,比如说,这几天很热,你下班后开车回家,快到家的时候,汽车就告诉空调启动起来,这样你到家的时候,屋子已经凉快下来了。
物联网其实是一个开放定义,是一个处在演化中的定义。
物联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有说八十年代的)。当时一群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程序员去楼下自动售货机买可乐时,经常会碰上缺货或可乐不是很凉的情况。这群懒家伙就把自动售货机接入网络,写了个程序来监控可乐的状态:是否有货,是否足够冰。这台自动售货机,大概就会是物联网中的第一个祖先了。
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中其实也提到过物联网,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99年,才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正式提出了物联网这个概念。
我们回头看,其实互联网从第一天起就是物联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物联网本身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所有的东西都接入到网络,只能是一步步地把更多的东西连接进网络。计算机当然也是东西,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当然也算是物物通信。所以从这个概念上来讲,互联网从第一天起就是物联网。我们所说的物联网,只不过是互联网的一个拓展,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必然。
所以KK在《物联网的四个阶段》这篇文章中,实际上是把互联网从物联网的角度分成了四个阶段。我们用订机票这件事情作为核心场景,来解释一下四个阶段的区别。
第一个阶段,如果你想要订票的话,只能登录到航空公司的服务器上。
我们本科毕业时候的课题就是开发一种类似的应用。当时用的开发工具叫Power Builder,简称PB,数据库用的是Sybase。今天这两样东西应该都过时了。
这种应用的中心是一台小型机作服务器,客户端要运行一个应用程序,登录到服务器上才能够访问服务器的数据。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的系统。在这种模式下,一般来说,只有航空公司的内部人员才能够通过客户端登录服务器。作为客户的你,需要打电话给航空公司,然后航空公司的操作人员来帮助你完成订票。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如果你想订票的话,可以访问航空公司的网站,查询航班信息,并且在相应航班的页面上完成订票。这也就是万维网阶段。
与第一个阶段不同的是,这时候航空公司需要把它的数据通过网页发布给公众,而不仅仅是它的内部人员。任何一个公众都可以在它的网站进行查询和订票。
第三个阶段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如果想要订票的话,你可以使用任何能够跟航空公司进行数据交换的应用,比如说携程或者去哪儿。这个时候,航空公司就需要通过接口把它的数据分享给所有它认可的应用提供方。数据被进一步分拆、打包、共享和使用。
而到了第四个阶段,如果你想要订票的话,就可以直接连接到航班的这架飞机本身上。这架飞机会直接接受你的查询和订票,甚至把你的个人信息直接绑定到你预定的座位上。这样当你登机的时候,你预定的座位就会识别你。这就是理想当中的物联网。
《KK对话未来》
从这四个阶段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演化过程,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失控的过程。
一方面,支持物联网的技术都在演化当中。
比如说,通信技术。最早的设想是用RFID技术,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近期发展出了NFC技术,也就是近场通信技术。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很可能要依赖于点对点通信和中继技术的升级。
再比如说,身份识别技术。早期我们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站;今天二维码已经非常普及;接下来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而像 RFID 这样的技术,既是一种通信技术,也是一种身份识别技术。
再比如说,人工智能技术。除去我们通常理解的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另一种人工智能,或者说机器智能,可能更重要——就是像昆虫一样简单的机器智能。物联网中的物体,并不需要有很高的智能。比如说你的水杯,它只需要知道水的温度是否合适,以及你是否需要喝水,就可以了。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提到过扫地机器人 Roomba,它的智能也很简单,它的发明者的初衷,就是要培育出像昆虫一样简单、实用的机器智能。
另一方面,当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接入网络后,它的发展就已经处在了一种失控状态下。这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人为的破解和修改。比如,扫地机器人Roomba的很多用户就对破解Roomba乐此不疲。他们可以让破解后的Roomba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像是画一些很复杂的几何图形之类的。后来制造Roomba的公司,就是iRobot,干脆就把鼓励用户破解Roomba、玩坏Roomba当作了一个很重要的业务来做。
另一种则是机器智能的自我进化。最近有篇报道,说是Facebook关掉了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因为在这个项目当中,AI发展出了一种自己的通信语言,而且是人类所无法理解的一种语言。
所以说,物联网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演化、自我生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机器和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我们可以预见到这个趋势,但不可能预见到它的具体形式和具体技术,也不太可能做所谓的预先设计。
好,这就是今年的全部内容。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