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散而飞的人们,在这里寻找平静 | 洛迦诺日记Day2&3

  

  

  

  - 洛迦诺电影节 -

  DAY 2—3

  文 | Lycidas(发自洛迦诺电影节)

  编 | 王止各(南昌)

  依然从早上八点就热浪滚滚的洛迦诺,多个影院的全面放映从第二天正式开始,一早就去为了70周年特别新建的电影院PalaCinema看片,影院位于宫殿改建的电影节办公楼里,共有三个厅,共可以容纳800名观众,大厅无论银幕尺寸、座椅设计还是放映设备都属顶级,随后很多媒体场安排在这里,感觉很幸福。另一家历史悠久、常年放映经典影片的GranRex电影院也进行了翻修,现在影院发起一项资助计划,任何人都可以登陆www.granrex.ch 选择捐500瑞郎赞助一张座椅,椅背后将钉上刻有资助人姓名的铭牌。

  

  致敬单元主场地、修缮一新的GranRex电影院

  昨天中午看完片特意跑去媒体中心看望昨天那位热得生无可恋的工作人员,她有点开心又有点自嘲地指着地上一个小型落地电扇和我说至少站在跟前可以有几秒钟能凉快一点;今天中午再去,她说又加了一台电扇,但不知为何角度被固定朝着顶棚,不管怎么吹都没有用,对她更加同情了。

  观影

  洛迦诺主广场

  Piazza Grande

  4/5

  输入

  

  说是给电影节70周年的生日礼物其实并不很准确,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主角只是广场,只是电影节与观众相连的那一部分:广场露天放映、颁奖与致敬环节、在广场上来来去去的人和以此为家的人。洛迦诺电影节在创办的初始曾经面对过一个身份确认的难题:在这样一个度假胜地,是办个娱乐至上的游客电影节还是要将最具价值的艺术电影带给观众?现在答案早就不言自明。1971年,建筑师Livio Vacchini突发奇想:“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所做的是将电影节带来这个城市,为什么不能让洛迦诺变成电影节本身呢?”这个白日梦般的想法就是主广场放映项目的开端。

  

  2016年电影节期间出没的默剧演员

  纪录片本身就如洛迦诺电影节一样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本主义思想,材料的编排既不乏随性自然的生活片段,又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记忆,不到一小时的片长体量却异常惊人,一个个人物串联起这一段共同记忆:大雨中仍撑着伞坐在场内的观众;上台领奖却好像随时想逃跑的阿基·考里斯马基;两位默剧演员在广场上安静地打着空气网球;深情讲述着心中圣三位一体导演的迈克尔·西米诺;每年电影节都要瘦6公斤的安保负责人;时隔18年重回主广场模样却几乎没变的肯·洛奇;梦想着自己作品在广场放映的马达加斯加年轻导演……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是电影节一位前任艺术总监的话:“认为观众没有能力理解艺术电影,是一种蔑视。电影节要做的,是让观众在平庸的商业院线之外获得选择的权利。”半个世纪前开始洛迦诺就持之以恒实践着的常识与理念,现在世界上有些地方连想都不敢想。

  28

  4.5/5

  输入

  

  我在片单推荐中写过Open Doors是洛迦诺最具远见的单元,这场放映无疑有力地佐证了这一想法,开场前主持人请导演和制片上台介绍影片,导演不会说英文,两人都显得有些拘谨,只是简单地感谢了观众。斯里兰卡文化相对封闭,电影在本国之外很少为人所知,但这部影片却让我觉得这次洛迦诺没有白来。

  

  导演(中)与制片(左)上台介绍《28》

  影片讲述叔侄二人接获一位“阿姨”去世的消息,从偏远山村进程认尸并将其运回一路上的故事,大体上是一部公路片的形式。叙事难度不小,但抖包袱的时机都抓得很准,给了情绪一个向上渐进的梯度。演员表演更是朴素真挚,让人动容。

  死者自述的部分主要承担了主旨表达的重任,开始在正常叙事中穿插出现,而随着真相慢慢浮现,这一部分的比重也逐渐增加,最终与现实重合,非常魔幻现实。每次这部分开始即出现的音效和截然不同于主线的视觉设计让影片在悬念堆叠之下又多了一层诗意的铺陈。

  

  三人在车里唱歌的经典公路片桥段也是本片重要的喜剧元素之一

  暴力在影片中从未正面出现,但却无处不在:停尸房里谋杀与强奸的受害者多为年轻女子,尸体无人认领;因为没有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规定,重婚现象非常普遍;女子洗澡时被村里男性肆无忌惮地偷窥……对于犯罪和妇女地位问题的指涉让本片多出了一层社会与道德意义。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肌肤如此柔软

  Ta peau lisse

  

  1.5/5

  输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德尼·科泰这么无趣还真没想到,从头到尾就是六个健美狂热者的日常,日常和……日常,平淡得如同白开水,看不出任何主题的存在。可能因为我对健美这项所谓“运动”始终不能理解,这些爱好者过度突出的肌肉在我眼里是“过犹不及”的最好写照,在对人物种种行为动机完全不接受的情况下,也无法产生任何情感上的共鸣。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公寓

  El pisito

  

  4/5

  输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洛迦诺70周年”这个回顾单元选片标准是在过去69届中曾在这里上映的处女作,今天看的是马尔科·费雷里和伊西多尔·M·费里合作的《公寓》。

  在走上专注恶心数十年的猎奇道路之前,费雷里也是个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洗礼的好青年,这部讽刺喜剧中四处可见安东尼奥尼早期作品《某种爱的记录》和《女朋友》的影子,讲述了一间公寓里的租户为了保住公寓的种种行径,生活中的荒诞一览无遗。费雷里的场景构建非常有意思,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很拥挤嘈杂,却丝毫不觉得乱,烟火气息十分迷人。

  

  一天能见十几次的艺术总监Carlo Chatrian又来介绍这个单元了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遥远的星系

  Distant Constellation

  ×

  输入

  

  原本很期待这部片(结结实实的打脸),但开场前读了press kit,这位第一次拍摄纪录长片的年轻美貌的土耳其女导演,上来就给影片贴上了“塔可夫斯基式梦境”“深受克里斯·马克与佩德罗·科斯塔的影响”等种种标签,然后开场一小时内半数媒体都走了。所以话可以随便说,电影开场一切自然见分晓。

  电影选取了一间伊斯坦布尔的养老院作为拍摄对象,土耳其养老院里老人们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一口流利的法语已经很古怪,其中一个老人说话时眼睛始终看着右下角的不自然姿态也让人怀疑是在念稿。念就念吧,内容还无聊透顶,拍摄手法更是俗套至极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学特质,只是全方位令人厌烦。

  导演既然脸这么大自比老塔,我也很乐于见她处女作便达到这种高度,早早登上“人生巅峰”后,不如接下来顺理成章直接退休别再拍片,给其他年轻人留一点机会。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我的父亲罗拉

  Lola Pater

  2.5/5

  输入

  

  昨天第一次在广场看露天放映,效果完美,尤其是这样几乎封闭的场地却几乎没有回声,杜比专门给主广场开发的这套声音系统的确很厉害,椅子也比想象中舒服多了。

  开篇悬念揭示的方式颇为有趣,但之后沦为传统亲情套路,只能看看Fanny Ardant的强大气场。这个题材与主旨完全没必要再用这么老套说教的故事来讲,可能导演还是对观众接受程度不太放心才打这样的安全牌。

  今天去问了一圈,果然不管媒体还是观众都觉得相当一般。

  

  在红毯签名的Fanny Ardant,她一个人就几乎是全片的所有亮点了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老幸运

  Lucky

  

  4/5

  输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故事简洁,整体格局也非常小,然而每个元素都把握精准到位。深度表现在从最初的日常喜剧转变到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沉思之中,虽然还是有些不可避免的尴尬场面和台词,也有许多高光时刻——尤其Lucky走向夜色下霓虹灯写就的“出口”,强烈的隐喻与视觉冲击力一起构成了一个超越的瞬间。

  90多岁的Harry Dean Stanton表演依然细腻如丝,他让Lucky的微妙情绪转变在场与场之间顺理成章地流转,从平静到焦虑到恐惧再到自我和解,Lucky与乌龟都完成了一次旅行。另外,作为全片重要笑点承包者的David Lynch老师也献上了非常出彩的表演。

  

  已经年过九旬的Harry Dean Stanton表演依旧令人赞叹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巴黎歌剧院

  L'Opéra de Paris

  

  4.5/5

  输入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为纪录片简直感觉戏剧化得过了头,但这恰恰也是显示导演能力的部分,起承转合精准完美:故事与情绪的沉浮,危机与困境的威胁与化解,角色登场又离开、在下一幕时重新回到舞台或者永不回头,时间快进慢放相辅相成,背景音乐的配合,观察视角的转换,都让电影与歌剧院拥有了同样的质感——既是空间复杂层次分明的建筑,又是自成一体的流动歌剧。

  片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甚至可说是悬念,毕竟开头选拔委员会已经下了挑战书)是成长,开场时一句法语都不会讲的年轻俄罗斯男中音,在结尾表演完后被赞美法语说得很好,不需提醒便知道时间已经流逝,也让人禁不住为他感到开心。这样细腻的处理在片中不胜枚举,对每个人物闪光点的把握与展示十分到位。

  

  本届电影节国际竞赛评委、《巴黎歌剧院》导演Jean-Stéphane Bron介绍本片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训诫

  Nazidanie

  4/5

  输入

  

  2006年的世界杯决赛,是足球历史甚至是整个体育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比赛之一,齐达内与马特拉齐的谜之冲突几乎成为了年度事件。两位导演将比赛录像、采访、照片、新闻等多种素材重新剪辑,用短短两个半小时回顾了这场比赛发生的前因后果,从事件主角的人生经历到职业生涯,两队2006年的每场世界杯比赛的解析,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各方反应,巨细靡遗编排精准,甚至内心活动或没有影像资料的部分也不放过,贴心地配上手绘动画脑补了一切,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

  一个媒体狂轰滥炸过的事件,所有细节都早已人尽皆知,如何再从中发掘出新意?这部影片丰富的叙事手法无疑是保持住观众注意力的关键所在,其中不得不提的大功臣就是旁白。俄罗斯真是盛产文学大师的国度,这个旁白字字珠玑,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堪比史诗巨著——尤其马特拉齐的部分精彩绝伦,全场多次大笑鼓掌。

  此外……

  每篇综述结尾的这一部分,我想留给在洛迦诺遇见的放映之外与电影相关的人事物,上一篇介绍了#movieofmylife这项献给70周年的企划,今天则想介绍一个有趣的人。

  昨天晚饭时意外遇到了在纪录片《洛迦诺主广场》中出镜的餐厅侍者Chiara,她在纪录片里展现出的热情(和一个漂亮的侧空翻)让所有观众印象深刻。结账时提起是否可以隔天见面聊一聊,谈谈她的生活和电影节经历,她欣然答应。

  

  无论长相还是双手合十的习惯,Chiara身上处处都能看到亚洲的影子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Chiara已经离开纪录片里出现的广场酒吧,来到距媒体放映场地不远的这家创作料理餐厅工作了好几个月。她的父亲来自意大利南部,母亲则是一位泰国籍厨师,这样的家庭背景不仅给了她完美的混血五官,在她的性格之中也烙下了清晰可见的文化融合印记。过去在米兰从事舞台演出,四年前来到洛迦诺的餐厅工作,现在她每天都过得平静而充实:“在20岁、25岁时,随时打包行囊四处旅行可能非常刺激,但我现在已经33岁,有了想要共度一生的人,工作不再是我生活的中心。洛迦诺正好给了我想要的平静,所以我离开米兰搬到这里,”她这样谈起自己的职业转换,“洛迦诺是一座可爱的小城市,这里所有人几乎都认识彼此,但可能是我性格中内向的亚洲因子作祟,工作之外我仍然希望对这里保持一点距离,独自去咖啡馆时不必因为撞见同事而非要聊上几分钟;因此我仍住在马焦雷湖对面的意大利。”

  去年拍摄《洛迦诺大广场》这部纪录片的经历让她非常难忘,她说她很喜欢这两位导演,他们给了她镜头前完全的自由,丝毫没有暗示和引导,甚至连提问都没有,只是让她边工作边随口谈论她与广场相关的各种经历;在餐厅拍摄时也始终保持安静和谨慎,从未给其他餐厅工作人员和顾客带来任何困扰。“我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它是真实的,尽管导演肯定会对后期素材进行剪辑,但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在读剧本,我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最后完成的影片让我很感动。”

  

  正在为客人准备鸡尾酒的Chiara

  我问她怎么看电影节对这个城市和人们生活的改变,她说电影节能让她看到人所能拥有的最好和最坏的一面。在餐厅总有某些“大人物”的客人对侍者言辞粗鲁,而汹涌人潮为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顾客增加数倍工作量急剧加大,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在压力下剑拔弩张,所有人都每天加班,总是非常疲倦。但关于每年的这两周,她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面都来源于电影:

  “我在主广场的餐厅工作了三年,和几千名观众一起经历了不少感动的瞬间。纪录片放映第一场我自己买了票去看,现场有很多人认出我,这让我感到很开心。许多时候我觉得人生荒谬至极:在意大利,人们多年的工作和努力可以因为政客的一句话就全被抹去,但至少电影是我们能够逃离现实的梦境。也许依靠电影,我们还能够改变些什么。”

-FIN-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