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元特价丨如果能够戒网1个月,会是怎样的体验?

  近期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写的《深度工作》,看到这么个故事:

杰森·本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刚从金融业转行到了计算机。为了尽快提升职业技能,他尝试去克服网瘾。

一开始,本不停地上网,查看电邮,根本停不下来,像得了强迫症。然后,他把自己锁到一间没有电脑的房间里学习。每天就是记在本子上,然后朗读它。最初戒掉电子设备是很难受的,但本强迫自己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保持专注的能力逐渐增强,到后来经常能够在那个房间里与外界隔绝5小时以上,他逐渐可以不分心地专注学习编程所需要的新技能。

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后,他的水平提升很快。不就就在旧金山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份开发员的工作。一年半前,他一年收入为4万美元,而新工作则可以拿到10万美元。

杰森·本的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深度工作的能力,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1、微信、QQ闪起来就忍不住想点开,点开后和人聊起来,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2、在网上搜索的时候,被一个标题吸引,点进去又发现了更吸引人的内容,花了很久的时间,看了一大堆东西,要查什么已经忘了。

3、上班不刷上几个小时的社交媒体简直不能干正经事。即便是忙工作,也忍不住隔几分钟就刷一刷,一天下来工作进展很慢。

  以上情况你只要有一种,并且总犯,几乎可以说你已经长期没有处在深度工作的状态了。而在《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来看,这样的状态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未来。

  心理学家威尔海姆·霍夫曼和罗伊·鲍迈斯特在2012年做了一项研究实验,实验发现的结论可简要概括如下: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除了吃、睡和性,人们还要抵抗“在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儿”“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上上网,听听音乐,或是看电视”。网络和电视的诱惑力尤其强: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能够成功抵御这些让人上瘾的消遣。

  抵抗欲望需要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最后就导致我们本能地趋向去做那些低意志力消耗的事情。这就是很多人在工作上瞎忙的心理机制。这些人在干扰状态下会做很多对认知要求不高、事务性的工作。为了周报上有得写,会一件一件地做一些低价值的事情。《深度工作》中为此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肤浅工作”。肤浅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瞎忙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价值。

  大部分肤浅工作都与网络工具有关,比如社交网络就把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那几种情况很多人犯。在不同工作内容中间换来换去,后面做的事,就容易被前面的打扰,从而影响决策(记忆力残留效应)。

  更糟糕的是不仅专注本身很难,长时间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呢?《深度工作》提了这么一些办法:

  1、仪式感对深度工作有帮助

  必要的仪式感,有助于促进深度工作的目标占据优先的心理位置。

  J.K.罗琳写作哈利·波特系列最后一部《死亡圣器》时,压力很大,生活中干扰实在太多,于是她决定入住爱丁堡市中心的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在那里计划完成写作。

  巴尔默勒尔酒店是苏格兰最奢华的酒店之一,价格不菲。罗琳的决定实际上就是一种仪式,这种大手笔的金钱投入,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提升这项任务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降低了拖延的本能。

  演说家Peter Shankman也有类似的故事。他曾签了一本书的合同,要在两周内写完全部手稿。那要搞定这件事,他要极度专注。为了达到这种状态,Shankman 预定了一张往返东京的商务舱机票,在飞往日本的航班上写了一路,抵达日本后在休息室里喝了一杯浓咖啡,然后登上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路。等他回到美国时,手稿已完成,这距他最初离开时仅仅30小时。尚克曼说:“这趟旅行只花了4000美元,但是完全物有所值。”

  在这些例子中,并非仅仅是环境的改变或是寻求安静才实现了更深度的工作。其中主导的力量是打算严肃认真致力于手头任务的心理。这些举动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

  2、关注重要的事并衡量你的投入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要求你确定少数几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花更多的时间用来深度工作”这种泛泛的话并不能激起太多的热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反而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

  确定了极端重要的目标之后,你需要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你要统计你在通往目标的深度工作上投入的时间。

  具体可以设置计分板,每周都在卡片上简单地做个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就画一个圆圈。这种做法如果你尝试几次就能感觉到它的激励效果不错。

  最后,要经常回顾自己深度工作的过程。理清是什么导致了糟糕的结果,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变好的方法。

  3、偶尔安逸对深度工作有利

  深度工作不是要你无时无刻都在状态,实际上那也不可能。相反地,偶尔的安逸对深度工作有极大好处。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有这么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安排在植物园里沿林间小道散步。另一组被安排走过喧嚣的市中心。之后两组人都被安排完成一项要求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任务数字倒背。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是自然组在这项任务中的表现要高出20%。自然的优势直到第二周仍有效,研究人员做了对照试验,结果也一样。

  研究人员的结论是:保持专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而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困难。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行走需要使用自主性注意力,因为你要处理一些较复杂的任务,比如何时穿过街道才不会被撞到,或者何时躲过挡在人行道上行动缓慢的一群游客。50分钟之后,大脑处理这些问题后,自主性注意力就变得很低了。

  相反,在自然中行走,你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并没有太复杂的事情要处理,可以避免主动地转移注意力。这种状态给了你时间补充自主性注意力资源。经过这样50分钟的补充,实验对象的专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并不是散步带来好心情,研究人员在冬天也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依然是在户外比在闹市的表现更好。

  4、奇妙的停工仪式

  除了偶尔的安逸之外,停工仪式也有助于节省注意力资源。

  未完成的任务总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假如你的工作没做完,你一到下班时间就说:“明天到来之前,我不再做工作”,但稍微有一点责任心的人就会发现,你很难不想这件事,越负责的人这种焦虑越重。这个现象叫做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那么如果工作做不完,就没办法节省这种注意力资源了吗?不是的。将那种念头赶出我们的大脑也许不需要真正做完每一项任务。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E.J.马西卡姆博重做了蔡加尼克效应的实验,他们发现如果在工作中断之后,不久请实验对象制定一个计划,说明后来将如何完成未完成的任务,这样竟然可以有效降低蔡加尼克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定计划竟然解放了认知资源。

  利用这个结果,我们就可以给自己设计一个完工仪式。在你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增加了10~15分钟的时间定个计划就可以了。

  而完工习惯的固化大约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完全值得试一试。

  5、想分心比分心更可怕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要克服这个,我们需要重新编排大脑,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策略就是要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

  所以,减少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因此,不需要你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换句话说,预期隔几分钟刷会微博,不如给自己定规矩,工作三小时,刷半小时。这样的做法客观上增加了专注能力。

  6、多做高强度工作的冲刺练习

  达到深度工作状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多次反复提高工作强度。因为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所以,只有反复的高强度工作冲刺训练,才可以系统性地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7、记牌练习对提高专注力的帮助

  除此之外,记忆力训练对提升专注也极有帮助。

  书里有个例子很有趣,丹尼尔・基洛夫在高中的时候,健忘又散漫。学业很差,最终被诊断为注意力缺失症。但是他通过记忆力训练,竟然在大学毕业前赢得了全国性竞赛的奖牌。前后为何有这么大差别?

  华盛顿大学的记忆力实验室负责人亨利・罗迪格对记忆力超群者做了研究,他发现:“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区别之一完全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和《深度工作》的作者认为的是一样的。专注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可以说丹尼尔・基洛夫并不是因为卓越的记忆力而变成优秀学生,而是由于他在提高个人记忆力的同时获得了进行深度工作的优势,这对于学业十分关键。

  具体的记忆术《深度工作》里专门讲了一节,非常有趣,有兴趣的可以翻开p154页浏览一下。

  8、戒掉你的社交媒体1个月

  要持续拥有深度工作的状态,要尽量避免使用社交媒体。

  有人可能会很反感这么说,因为对某些人来说,社交媒体是有用的。既然有用,为什么不能使用?这种只要有一点点好处就选择使用的想法,其实是非理性的,它的缺点就是忽视了伴随这款网络工具而来的各种弊端。

  当然了,戒掉社交媒体太难做到了,而且有的工种也不适合戒掉。但如果你愿意,《深度工作》也提供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你可以定一个在30天内不使用这些服务——微博、豆瓣、知乎——的计划。你不要删掉这些服务,并且也不要在网上说你将注销账户:就只是停止使用,突然停止。

  经过30天的这种网络孤立,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

  ②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那么就永久戒掉这项服务。如果你的答案是很确定的“是”,那么就重新启用这项服务。如果你的答案不太肯定或者模糊不清,那么就自行决定是否重新使用这项服务。

  社交媒体的致瘾性很强大,它会让你比较容易感觉自己是重要的。然而,事实上这个30天计划可以告诉你一个你不愿意承认的事实:真正关心你的网友真的太少了。

  9、培养稀缺思维方式

  《深度工作》的作者从不在5点半后工作。

  他把这种坚持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确定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保证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减少。实际上,减少浮浅工作为实现深度节省了更多的精力,使产出比采用密集日程安排时更高。

  该策略可以应用于大部分的知识工作领域。即使你不是教授,固定日程生产力也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专注于固定日程生产力可以使你进入稀缺思维方式。突然间任何深度工作之外的职责都变得可疑起来,被看作是潜在的干扰。你默认的答案可能就会变成“不”!

  当然,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建议如果拒不执行,可能也就白看了,重点是去做。

  《深度工作》的电子书,正在亚马逊Kindle商店9.99元特价销售,活动仅限今日1天,欢迎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前去购买。

热门书推荐:《深度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可在亚马逊Kindle商店9.99元购买《深度工作》电子书。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