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社学员万锋采访实录
(上)
采访时间:2015年8月1日
采访地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家属楼
采访人员:唐青陇上一痴
录音整理:追风
文字编辑:陇上一痴
名家简介:万锋,曾用名赵明易,秦腔文武小生、教练。1938年生于陕西兴平,1949年9月入三原明正社学艺,师承冯改民、韩启民、杨安民等先生,后又受京剧教练韩盛岫、裴世英、张富有等指教。1952年随团合并到咸阳文工团,52年改为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1955年合并为陕西省戏曲剧院一团,常演剧目有《孔家庄》《长坂坡》《淤泥河》《黄鹤楼》《春秋配》《四杰村》等。1962年后因身体原因,逐渐改为武功教练,研究院后期学员多受其教益。
以下为采访者(简称“采”)和万锋老师(简称“万”)、郝彩凤老师(简称“郝”)对话实录:
采:万老师是哪里人,哪一年出生,家境如何,在什么情况下学的戏?
万:我是兴平富寨人,1938年农历2月9号出生。我家境贫寒,半岁还是三个月时我母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我父亲。他是个中医大夫,经常不在家,总是背着袋子出去给别人看病 。所以我从小在邻村葛王寺奶妈家长大,也没有上过学。49年快解放的时候,才把我从奶妈家叫回去,八路军、新四军我都见过,在我家睡着过,满房子都是解放军。49年6月28日西安解放的,我是9月中旬参加的三原明正社。我奶爸和明正社的郭符钟是朋友,就是因为这层关系,到了明正社招生,我就去了。送去了以后,我就拜了郭符钟为干爸,他是刘毓中的学生,出科于秦钟社。当时刘毓中也在三原,晚上他俩在上房住着呢,我去了磕头就在那个房子。
采:和您一批的学生招了有多少人?
万:当时贾子明在三原招了不到一百个学生,我们六十几个学生是很成功的。49年我去了以后,51年开始大批招生,到52年我们学生就演了三十多个本戏,大人不演了,我学生演一个月不演重复戏。光我的折子戏就演了十几个,依次是《别窑》、《争印》、《孔家庄》、《马踏淤泥河》、《海神庙》、《长坂坡》等,我本工文武小生,但有时花脸也演,在本戏《黄泥岗》里,我就演的青面兽杨志,那时小娃爱练武。
采:进去后练功是统一练功?教练有哪些?
万:是统一练功的,教练有韩启民、李琼钟、贾正礼、杨安民,京剧的张建超。李琼钟和郭符钟是同学,都是刘毓中的学生,演须生好得很,他那时不常演了,以教学为主。我看他演了一回《祭灵》,摆胡子和别人不一样,非常好;杨安民是是演武生的,他那时从延安下来到三原教学的,穿着旗袍带着礼帽,他做示范动作,旋子高得很,他的《独木关》很好;贾正礼也是演武生的,以督促练功为主,张建超也给我排过几个戏。
采:练了多长时间就排戏了?
万:基本上能踢腿、拿顶、下腰,半年时间后就开始排戏了,我第一个折子戏是《别窑》。再别提了,我没上过学,教唱腔又不识字,老师教了一冬,我记不下,我就爱练功。韩老师拿了个枣木棒子,打屁股,我手一档,打烂了。下来我就给韩老师说:“不要打了,我记下了”。下来心才上这方面转了,两天《别窑》那一板戏学会了,就开始排戏。韩老师要是不打,我还不记,成天就跟着一句唱“窑门外栓战马”。我那贾团长夫人就说:“我娃聪明很,栓了一冬马,给咱把马都没拴住”。我没有上过学,团里也没有教文化课。
郝:万老师是记动作快的很,注重于武,唱词记得慢很,对唱不用心学。
万锋、郝彩凤早期生活照
采:您去之前明正社都有哪些人?
万:在我们前面有些老艺人,还有艺字辈的几个学生,大概总共有三十多人。主要须生有刘毓中、郭符钟、张志峰,旦角有马振华,原来是张志峰、马振华,一个须生、一个旦角,这两个为王的。刘毓中来了以后,张志峰退到二线去了。前面就是这几个,下来演戏就是彭艺民这些人,艺字辈就上来了,他们是贾子明收过来正艺社的学生,有雷艺强、张艺全、彭艺民、田艺勇等七、八个人,这一班比我大,我叫师哥呢。还有个他爸是管前场的,她在里面演的旦角,现在到宝鸡去了,叫不上名字;刘云帆、刘凡静是管服装的。
采:阎更平这些人是什么时候到明正社的?
万:先是阎振俗到了明正社,他是榆林解放后来的三原,就落脚到三原了。阎振俗脑子聪明,经常编一些讲时事的快板,有意思得很。他和我是一前一后进明正社的,他先去我后去。我去的时候带我就三个学生,一个张明磊,小名叫满娃子;一个叫麦斗儿,没有大名,后来就参军了,最后落脚到和平门外的一个公司;我是第三个,我奶爸姓赵,所以我那时的艺名叫赵明易,我们这一班是一年之内收齐的。阎更平是52年直接由平凉来的,他那时回家去了一趟,当时我们正在高陵演戏,阎振俗给他说让来明正社,他就来了。
采:剧团还到各地巡演?
万:我49年到明正社去的时候,贾团长可怜的很。演戏卖不上钱,他就贩马,挣一点钱就给大家发。当时王正秦是管事的,贾子明团长是跑外交的。贾团长人好得很,我去的前一年冬天盖剧场,先一天给墙上抹的泥,第二天工人来了,太阳一晒,泥消了,墙塌了,弄下人命了。贾团长白天坐监,晚上出来耍钱,挣了就给演员发。最后文化革命,有些人没良心,栽赃陷害胡说,把我贾团长逼的跳井了。贾团长最爱同情可怜人。明正社收了我们学生以后就壮大了,剧团演出红火得很,场场爆满,走到哪红到哪。付凤琴、王玉琴都来搭过班,后来肖若兰也去了,她是一个月15捆棉花。这都是请的,演一个月就走了。
阎更平《祭灵》剧照
采:明正社什么时候到西安的?
万:52年5月1日,明正社就合并到咸阳文工团了。那个团原来是唱歌剧的,像《白毛女》、《刘胡兰》这些,合并以后人家是一队,我们是二队,相当于政府把我们接收了。5月1日接收,到了10月份,我们就住到了咸阳文工团的地方了,也就是现在咸阳人民剧团住的地方,让我们成天看《南征北战》的电影。52年政府接收后,省上还要选一个剧团上来。那时就考虑我们跟马耀先领导的人民剧团两个,省上更倾向于接收人民剧团。可是里面有个陈瑞林,他是我咸阳文工团一队原来的团长,他跟这边好,给这边打了个电话,让我们好好准备审查节目。我们就精心准备排了《卧薪尝胆》,叫了我们八个学生跑龙套,高低胖瘦都差不多,那时还买了一套新箱子,新衣服穿的整整齐齐的,扮上妆很整齐漂亮。人民剧团就没有重视,演出也没有化妆。晚上把戏一演,当时省上看戏预审的有鱼讯局长、姜炳泰、袁光,他们一致认为:“那当然是人家明正社好,老的小的一律的,真好” 。就决定把咸阳文工团收了,53年就把咸阳文工团的人带到了西安,又落了渭南文工团一些人,像杨淑琴、武治等,成立了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
到了55年5月1日,马健翎看了实验剧团的《烈火扬州》、《屈原》等戏,当时演出在西安挺轰动,他当时是西北文化部部长,他就想把我们拨到戏曲剧院,随后就把我们接收了。合并后,我们实验剧团就成了戏曲研究院一团,戏曲研究院二团就是李应贞、马蓝鱼、李继祖这些人,他们是民众剧团的底子,一团就是明正社的底子。
郝:所以那时研究院就把一团叫老艺人团。
采:刘易平他们这些老艺人是哪一年过来的?
万:刘易平等老艺人是56年过来的。56年以后,把我们这班学生里面有十几个全部调到新疆去了,有到新疆伊犁生产建设兵团的,还有市上的乌鲁木齐剧团的。把我们这班学生拆散完了,拆散完了后把剧院50年培养的樊小鱼这班就归到这里面了。
采:您这一班学生主要都有谁?最后落脚如何?
万:张明磊,文武小生,1956年去了新疆,回来后去了安康平利,现在在安康教学呢;赵明易,也就是我,也是文武小生,后来在研究院退休的;王明轩,演武旦的,他原来是尚友社的学生,叫王尚科,到了明正社后改名王明轩; 还有李明诗,也是演旦角的,和王明轩是两口子,1956年一同去了新疆;另外还有小生王明佐、王明治、刘明珊,须生李明翰、王明新、杨明熙、董明沛、耿明杰,小旦许明珍、洛明温、刘明琳,老旦习明森,花脸阎明军,管道具的洛明炳等。时间太久,好多同学都失去联系了。
采:您是什么时候退下舞台的?
万:我在我们学生班演戏也算个主要演员,本本戏都是主角,所以我才能进到研究院里来,我进来后也算是主要演员。当时我演的本戏有《黄鹤楼》、《姚刚救父》、《春秋配》、《屈原》、《朝阳沟》、《刘巧儿》等,折子戏就更多了。62年在安康演戏,头一晚上演《四杰村》的余千,油彩过敏了,演完后脸肿的跟盆盆子一样。我给李文宇团长说,第二天晚上怕演不成,团长说不太要紧,第二天演完戏脸直接流水了。那时还下着大雪,翻秦岭直接把我送回来,到黄雁村医院住着,脸疼的吃不成饭,一睡就是15天。院里就让我边学习边养病,我就到北京学习了几个月。大夫说我不能演戏了,再演戏就没命了,我拿了那个条子,就不演了,后来就是学员教练。
郝:其实是演员兼教练,有时像《红灯记》的撑杆子跳,别人上不去,他还得上。
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演出戏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