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伯清:“看待西方要保持距离,并保有东方的主体观念”

More than books

  

  |JIC讲堂第二季第十一期嘉宾:成伯清

  7月30日,“JIC讲堂”第二季第十一期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如期开讲,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成伯清教授为大家带来“西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这一社会学范畴的课题。

  成伯清教授大致按照如下线索展开叙述和讨论:先是讲述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缘起,接着对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特征加以概述,然后聚焦于当前的若干转型趋势,最后则探讨了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走向。

  面对如此宏大的课题,成伯清教授抛出了两个基本问题,带领在场近100位听众破题。

  

  |JIC讲堂第二季第十一期现场

  首先,“什么叫西方?”

  “西方”原本是一个空间概念。曾经,资本主义社会等同于西方社会,但资本主义这个词太过狭隘,如果讲到社会形态的话,西方更多地是一种文明形态。同时,这种文明形态已经在当今世界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在看待当今世界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使用了西方的概念和眼光。因此,一旦讲到西方社会,我们就十分容易掉入“欧洲中心主义”的陷阱。

  “所谓的‘西方’是非常复杂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西方的起源、西方的发展都有很多东方的影响。因此,我们看待‘西方’的时候,要保持一定距离,有时,还要有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我们自己的路,终归要我们自己去探寻。”成伯清教授说道。

  

  其次,“什么是社会?”

  “看待社会有两点是不能忽视的,”成伯清教授指出,“首先是结构层面。”

  结构层面中第一个是物的层面,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基础结构,也叫基础设施。生活在不同的物的情境,人的感觉、感受、自我定位是不同的。第二个是人和人的关系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安排的,也可以称为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

  结构层面之后便要看主观层面的“心态”,即意义体系与情感体制。意义体系即探讨人为什么活着;而在情感体制方面,每个时代应该体会到什么感情,往往由社会文化所塑造。

  从结构和心态这两方面来看历史的演变是很有意思的。

  

  一、西方现代社会的缘起

  “现代西方社会怎么来的?有几个关键性的事件,对西方现代性的形成意义重大。”成伯清教授随后为现场听众简要讲述了以下事件的产生及影响。

  1、欧洲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11-13世纪)。特别是自治权,使城市成为改变当时社会结构的力量所在。工商经济、世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文艺复兴运动(14-15世纪),涉及人神关系的重新定位。

  3、海外探险及殖民主义(15-19世纪),这既带来“世界的发现”的契机,也促成了“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新旧世界的构成和面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商人、国家和教会的多元作用,换言之,开发世界的动力中既有贪婪和征服,也有拯救的关怀,当然,经常也是强加于人。

  

  |16世纪的葡萄牙里斯本

  4、资本主义(14-21世纪),到底是生产制度,经济体系抑或社会制度?但无论如何,私有财产与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劳动异化以及相应的社会乃至心理的后果,已经得到了不少关注。资本主义也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企业家精神与创造性冒险的效应。当然,也有认为,相较于充满竞争的、透明的和微利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常是依靠垄断来获得暴利。

  5、宗教改革(16世纪)

  宗教改革不仅是改变了教义和教会等级制,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对世界秩序的理解。

  新教改革赋予世俗统治更大的权威,个人与国家直接相连,而非必须通过上帝的中介;个体不再单纯忠于教会和教皇,也开始忠于自己的民族国家;而另一方面,国家也不可能完全吞噬掉个人,因为在新教的背景下,个体的权利得到了承认,个体主义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核心价值。

  6、民族国家,作为“想象的共同体”开始出现,同时民族主义也逐渐形成。

  7、科学革命(17世纪),不仅带来知识、方法乃至宇宙观的改变,同时科学也是另一种接近上帝的方式。

  8、启蒙运动(18世纪),虽然有关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地研究社会的范式。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society)概念,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建构,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才在西方社会出现的。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可谓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理性(reason)、经验主义(empiricism)、科学(science)、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进步(progress)、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宽容(toleration)、自由(freedom)、人性的一致性(uniformity of human nature)和世俗主义(secularism)。

  但必须注意到,除了强调本质和同一的欧洲大陆启蒙运动之外,也有强调多元和渐变的苏格兰启蒙运动。

  

  9、政治革命(18世纪),特别是法国大革命,虽然在原有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社会动荡愈演愈烈,但根据普遍接受的原则来重新设定社会秩序的理念,却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认可。

  10、工业革命(18-19世纪),导致机器时代的来临,人类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人口分布出现了新的格局。

  但必须注意的是,“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本身是一个问题,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的解答。西方的崛起,到底是一系列事件的偶然结果,还是历史的必然?是西方世界内在特性的彰显,还是全球体系互动的效应?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在探讨之中,我们需要反思“西方的神话”。

  

  二、“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是理解当代社会的核心概念

  “任何严肃的关于当代社会的理论,都不能忽视消费的重要性。”消费社会可以说是“后现代社会”的代名词。成伯清教授解释道,“尽管‘后现代’一词因为滥用而为不少学者所不屑使用,但是‘消费’以及‘消费主义’,在迈入新世纪后,依然是非常热门的话题,被视为是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关键术语。”

  “消费”(consume)在英语中最初带有消极的含义,意指“毁坏、用光、浪费”。直至20世纪中叶,“消费”一词才转化为大众用法, “顾客”让位于“消费者”。“顾客”往往意味着与一个供应者具有固定、连续的关系,而“消费者”则指市场中的一种抽象的角色。

  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当代的消费主义与以往的差别又是什么?成伯清教授指出,“消费社会内在运作的机制有两个方面:心理的社会的。”

  

  现代消费真正找到立足之地,还在于人的心灵,特别是源于所谓的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本来是作为工业社会的反动而出现的,反对物质主义、理性主义的哲学,崇尚感觉、想象和内在世界。

  这种精神气质怎么又与消费主义联系起来的呢?关键在浪漫主义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个体观念。在以往,个体被认为是通过特定纽带与社会相联,而且正是通过这些纽带个体才成其为特定的个体。而在浪漫主义的视野中,个体与社会的这种连续性发生了断裂。自我与肮脏的社会处在一种对立关系之中。个体的责任就在于发展自己的独特性,而如何发展这种独特性呢?通过各式各样的体验。结果,新奇体验的追求大都落入到消费活动之中。

  此外,传统享乐主义与现代享乐主义也有差别。传统享乐主义主要是在特定活动中寻求快感,比如大吃大喝、唱歌、跳舞、社交、游戏等等,而现代享乐主义则是在所有的体验中寻找快感的方面。传统享乐主义转向现代享乐主义,即是快感的兴奋点从感觉(sensation)转移到了情绪(emotions)。任何情绪,哪怕是负面的,都可能提供富有快感的刺激。

  

  | “化装舞会与歌剧”,反映了18世纪英国人们参加化装舞会与观看歌剧的盛况。

  消费社会的真正形成在70年代以后,其中的关键之一是肇始于60年代末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这场席卷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风暴尽管在制度上的企图流产了,但却使整个西方社会更深的陷入了对消费主义的追求。在文化上,后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的逻辑推到了极端,消解了一切神圣,摆脱了一切道德限制,任由各种冲动驰骋,甚至后现代主义本身也成为时髦的消费品。

  从根本上说,当今西方社会已然是一种“娱乐系统”(fun-system),在这种系统中,对分化的商品的占有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赖以沟通和表达的符号,人生目的就是为了“娱乐至死”。

  便捷而无所不在的“消费工具”也为消费主义的盛行创造了现实的条件。消费工具就是促进人们消费的手段。消费工具从表面上看往往具有亲切温馨,使人们能够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但实际上,它们也由于促进消费者购买并不必要的东西,从而在财务上、心理上和物质上制约消费者。比如电视购物、线上购物,可以让人一天24小时都能买到东西;信用卡鼓励人们超前消费,快餐店提供的食品也往往是超出正常的水平,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总之,在当代西方社会,消费行为进入了生活的认知和道德的焦点位置,成了社会的整合纽带。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了存在的理由,“我买故我在”。

  

  |某奢侈品门店排队等待购物的人群

  三、网络社会的崛起:人们对情感的感知在变弱

  互联网是一种传播技术,一种交往媒介,一种公共空间,也是一场文化运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地介入了我们社会生活的进程,重塑着我们的自我观念、权力体系和时空体验。

  说起网络社会,成伯清教授就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情感转变,从社会学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谈到,随着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沟通技术的改变,人们对情感的感知在变弱,持久的情感联系现在变为短暂的情绪波动。

  成伯清教授还指出,如今,虚拟世界开始决定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犹如一个巨大的云团,笼罩在现实世界之上并渗透其中,现实世界必须参照和借助于虚拟世界,才能发现和了解自身,才能确定自身的位置和价值。这个虚拟世界甚至成了现实世界的“意义索引”之源,是我们生活、游戏、工作、交往和思考时必须联上的世界。

  

  | 你是低头一族吗?

  四、在风险社会中,施害者和受害者迟早会合二为一

  风险社会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产物。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留了不可胜数的“潜在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变得显而易见,并将当代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结构情境,风险社会因而登上历史舞台。

  现代化风险(modernization risks)是风险社会的一个关键维度,它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风险或不确定性,且这种风险已然超出了人类的掌控。“在风险社会中,未知的和意外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导性力量。”也就是说,风险社会已经把我们带出了计算机的安全范围,这种风险甚至超出了时空的限制。

  

  |JIC讲堂第二季第十一期现场

  由于现代化风险对于知识的依赖性,在风险社会中,知识获得一种新的政治含义。原先个人和群体可以直接体验到自己所遭受的不幸,并可以据此提出自己的控诉和要求,而参与社会问题界定的人,也可以通过揭示他们有形的苦难和不幸以引起关注、同情和重视。而现今所遭遇的无形风险,只有在科学化的思想( scientized thought)中才能进入意识。

  但另一方面,科学家们的看法经常并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受害者既要承受危害,同时又失去判断危害之性质甚至存在的主权,贝克认为,这是“双重的打击”( double shock)。此外,原先社会问题的受害者,一般总能找出致害的根源甚至直接的责任者——无论是某些人、某些集团还是某些制度规定。

  传统的风险很多属于个人性的风险,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则是“全球性的危险或威胁”,就其极端而言,可能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比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等等。它们发生的概率可能很小,但后果却极为严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是一种大灾变社会。由于现代化风险具有一种内在的全球化倾向,可以穿透人和界限。现代化风险的扩散具有一种“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effect),也就是说,制造风险并从中渔利的人,最终也会受到风险的回击。在风险社会中,施害者和受害者迟早会合二为一。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这个全球化和个体化并行的时代,社会生活和人类存在的异质性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绽放出来,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变迁速度也参差不齐,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种理论模式就能解释和把握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仅是尝试着勾勒风险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全球化和个体化时代的社会问题所可能带来的视角转换,许多具体的问题尚有待于深入探讨。

  五、未来的可能走向

  在最后部分,成伯清教授从世界体系的演变的角度,特别是从资本、技术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若干问题。

  如今,全球快速流动的资本在谋求超越民族国家的权力,而反制的措施就是作为一种“有用的乌托邦”的“全球资本税”;技术也借助于美好生活的乌托邦来为自己寻找正当化和崇高化的理由,风投资本尤擅此道;而多地冲突带来的难民潮,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交锋,也拷问着西方自由民主的底线,“全球公民资格”问题日益凸显。

  

  如今的危机不仅体现在因工业文明而致的生态和能源之类的问题,也表现在当前迫切的恐怖主义、难民之类的问题,它们的背后都有制度性的根由。全球化富人与地方化穷人之间的关联与隔绝,只是表面的现象,深层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秩序的设计原则。

  但当前的西方社会,日益呈现出“冲动社会”(the impusle society)的特征,追求即时满足,而无意和无力于长远规划。

  现代社会理论始于人性的探讨,当今神经科学貌似对大脑结构和工作机理有了更为深切和真实的认识,但在人性的基本设定上,还是囿于现代意识形态。

  未来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设想未来的秩序,张扬和彰显何种人性。

  其中的理路难以简述。大意就在我们首先需要超越追求快乐的“孤立的个人”的哲学人类学假说,更多地从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社会生活,并重回启蒙精神,基于平等、自由、尊严、团结、参与,探寻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相处的伦理原则。

  

  |JIC讲堂第二季第十一期现场

  你也可以加入JIC讲堂交流群,

  了解我们最新最全的活动讯息☟☟

  

> > > 关 于 J I C 讲 堂 < < <

“JIC讲堂”是由中国建投调动优质智力资源,以建投研修院教学资源为坚实后盾,以建投书局的文化空间为前沿阵地,集合多方力量打造的创新性文化主题讲堂,是中国建投JIC系列主题活动之一。

“肃静不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核心,众生发声才塑造了时代。”向来以人物传记为主题特色的建投书局一直希望将城市文化空间的衍生价值最大化;而建投书局背后的中国建投致力于股权投资与产业经营,通过JIC系列主题活动探寻社会经济行为背后的思想逻辑。

“JIC讲堂”立足于文明、思想、社会、经济、科技等主题,以“洞察历史、触摸当下、聆听未来”为主线,深挖社会经济现象所诞生的文明与思想土壤,并向社会传播有益且有新意的思想观点,呼唤全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思索我们所处的时代。

“JIC讲堂”欢迎每个有好奇心、愿意付诸思考与实践的个人与企业机构报名。

希望每一位读者与观众都可以在书局中放慢追逐生活的脚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仰望思想的星空。

  ▼点击链接,可了解相关讲座内容:

  尚会鹏:我们对印度文明充满了误读

  田海平:伦理道德是盐,但是每一道菜不能缺少它

  王跃生: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中将担任重要角色

  吴国盛:人类进化的历史,就是人类使用技术的历史

  张汝伦:人类世界观没有进步和落后之分

  高建平:我们的审美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自己却往往不自知。

  伍山林: 经济学说的发展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演变

  丁士仁:“伊斯兰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黄洋:对于文明我们要有一种客观求实的态度来认知,同时要具备一种比较的眼光来了解

  卓新平:尊重宗教信仰,促进不同层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处

  2017年度JIC讲堂主题列表

  (点击查看大图)

  

  此表为2017年JIC讲堂主题方向安排,具体讲堂顺序不依据此表,以每场报名通知为准。

— More than books —

  营业时间:

  本文由JIC书局客综合活动演讲资料整理编辑,文章为演讲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书局客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张五常丨查理芒格丨马化腾丨木心丨吴晓波丨张充和丨刘震云丨余华丨严歌苓丨莫言丨陈忠实丨肖全丨毛姆丨米兰昆德拉丨旧制度与大革命丨人类简史丨互联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