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踏上这样的旅程,要经历多少时间和磨难才有可能回来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经典版本

  

  丹尼斯·马祖耶夫指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捷米尔卡诺夫指挥

浪漫派音乐的最后经典

  我的忧郁,我的拉赫玛尼诺夫丨聆听《第二钢琴协奏曲》

  网络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视频不少,从中选了4个来看。

  

  一个是斯维阿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演奏的,这是1941年的摄影和录音,可惜上面只有里赫特的一个头像,头顶秃了一半,脸部宽大,轮廓刀削一般,分明,有力,眼神锋利。要是给这个头戴上一顶军官的大盖帽,就活脱脱是一个威武的将军样。这个视频其他演奏场景都没有,谁指挥谁协奏也一概没交代,所以虽是视频也只能以听为主。这个视频的音效基本是那个年代的特征,音场不够宽,乐器的层次也欠分明,声像很多时候也是一团一团的,杂音就更免不了;但即便是这样,里赫特的演奏依然是充满了生命的力和热情。

  

  第二个是范·克莱本(Van Cliburn)演奏的。克莱本在冷战时期跑到苏联参加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夺得金奖回到美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可他在如日中天时突然退出乐坛,他说自己是一个“拒绝长大”的人。估计他从舞台这个窗口,发现了成人世界肮脏的秘密,于是决心回归到纯真的天地中去。克莱本的这个视频摄影不是很清晰,指挥和乐队都出现了,但视频文字未介绍是某某某。克莱本高而瘦,他的弹奏也显出孩子似的单纯本色,不做作不夸张。摄像机很多时候给的是他的侧面,就是从观众的角度来拍摄。这样的侧影会让人恍惚觉得是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拉赫玛尼诺夫也是高而瘦,他也是钢琴家。这个视频拍摄的时间估计较早,黑白色,而且是一放起来就有点明明灭灭感觉的黑白色。记得小时候看的一些越南人打美国鬼子的电影,什么《阿福》之类的,就是这样的摇摇晃晃的色泽。看这样的影片总感觉是电力不够,银幕上的影像随时都会突然消失。尽管拍摄效果差强人意,但克莱本的演绎是中规中矩的那种,也不错。

格里莫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阿巴多指挥

  第三个是埃莱娜·格里莫(Helene Grimaud)演奏的。她与别人一起创办了一个野狼保护中心,这是一个喜欢与狼共舞的美女钢琴家。她也“野”,但不怎么外露,如冰山的四分之三藏在水底。格里莫的这个视频,指挥是阿巴多,乐队没有说明,但看其中的一些演奏员,应该是柏林爱乐的。看这个视频,会特别留意格里莫的表演,曲子处理得如何倒不是主要的了。格里莫扎着一条马尾巴,脸上未施脂粉,黑色的上衣和裤子,一身素净,弹奏时动作的起伏也不大。有人把她看作是阿格里奇的继承人,不过与阿格里奇有些男性化的演奏风格相比,格里莫的演奏女性的魅力要更多些。如果放在所有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版本中,格里莫的这个演绎不会是最好的那一类,不过因为是一个“女性”演奏的,从这个角度去欣赏,或许又别有一番味道。这个视频拍摄的画面清晰,音效也非常不错。

  提到格里莫,说多几句闲话。前段在凤凰卫视的“大剧院零距离”节目里看到一个对她的访谈。这个节目以前是由周瑛琦主持的,这个女子以流行的眼光来看算不上漂亮,不过主持的音乐家访谈很不错,看得出她懂行,每次都认真做过功课,一颦一笑间都很有些韵味。可不知道为什么从前段开始,换了另一个女主持,开始不知是谁,后来一查,原来名叫沈星,据说还是凤凰卫视的当红美女主持之一,看那张脸按一般的标准该是漂亮的那种。格里莫的访谈就是由她做的,不过看她的言谈,觉得她不在行,比周瑛琦差远了。格里莫喜欢狼,她就以为格里莫野得不可收拾了,所以说了句(大意):像格里莫以这样狂野的方式演奏钢琴,在古典乐界很少见。——听她这么一说,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差点把我给雷倒了。估计真正狂野的演奏,她根本就没看过。自此以后,决定不再看这个节目。

  好了,言归正传。

威森伯格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

  第四个是阿历克西斯·威森伯格(Alexis Weissenburg)演奏钢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威森伯格在世界钢琴界有一定的地位,不过跟卡拉扬在一起,他就算不上明星了。这个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的视频,在拍摄的技术上很是讲究,取景的角度、灯光、特写等等,都要优于上面的三个视频。有时威森伯格那双特写的手,连手背上汗毛都可看得一清二楚,皮肤也接近透明,有时十个手指如张开的铁爪,一起有力地啄在键盘上。运指快起来的时候,也许是加快了拍摄的转速吧,那十个手指飞也似的,你几乎只能看到影子。不过整个视频拍摄的重心似乎还是卡拉扬。卡拉扬就是卡拉扬,他不用乐谱,靠记忆指挥,双目微闭,动作清晰、准确、有力。灯光很巧妙地打在他身上,镜头对他的捕捉也很传神。借助这样的拍摄技术来看他的指挥,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神乎其技和游刃有余了。

  

  在网络上还找到了一个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的音频版本,拜伦·贾尼斯(Byron Janis)的钢琴,安托尔·多拉蒂(Antal Dorati)指挥,协奏是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1960年的录音,水星唱片公司(MERCURY)1991年的出品。贾尼斯是以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始自己的演奏生涯的,演奏拉氏作品也是他的强项。霍洛维兹非常欣赏他,并收他为徒,——霍洛维兹一生只收了他这么一个学生。可惜贾尼斯长期受干癣性关节炎的折磨,这种疾病影响到了手指和关节,到了后来不得不做手术,切除了一部分大拇指,他只得告别舞台。但他意志坚定,努力克服病魔,多年后又重新登台演出。贾尼斯对这部作品的表情和色彩处理的确是一流。从已经听过的演奏来看,他的这个版本,几乎可说是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最好的版本。

  我手上还有拉赫玛尼诺夫、鲁宾斯坦和布伦德尔三人演奏的这部作品的CD。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的版本(NAXOS,CD编号8.110601),是1929年的历史录音,指挥是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费城管弦乐团(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协奏。鲁宾斯坦的版本(RCA,CD编号74321-80061-2),1971年的录音,由奥曼迪(Eugene Ormandy)指挥,费城管弦乐团协奏。布伦德尔的版本(文雅唱片,CD编号WCD68264-2),指挥是米歇尔·盖伦(Michael Gielen),乐团是维也纳交响乐团(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录音时间未注明。

  拉赫玛尼诺夫版的音效很模糊,钢琴声部也较弱。那个年代录音技术有限,录成这样也是没办法的事。鲁宾斯坦版的,得益于录音技术的先进,比拉赫玛尼诺夫版的强多了,不过要是拿他的钢琴演奏跟贾尼斯的比较,还是觉得贾尼斯要胜出一筹。——大师也不是演奏什么风格的作品都能讨好的,听鲁宾斯坦演奏过的一些作品,这一点的感受尤其深。另外,钢琴演奏是一件很费力气的活儿,尤其是弹奏协奏曲这类的长作品,鲁宾斯坦录制这个版本时已经84岁了,年龄不饶人,不承认也不行。布伦德尔版的,声音有点拥挤,弦乐声部有点沙哑,钢琴声部清亮度和洪亮度不够,从演奏和录音来说,这个版本都欠理想。跟布伦德尔自己演奏过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相比,他演绎的这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只能说是一般,跟贾尼斯的也没法比。

  听好的版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部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激动人心之处。第一乐章开始是8小节由弱渐强的钟声,随后带出海啸一般的乐队旋律,乐章中的主题有忧郁灰暗的,也有激动明朗的,两者交迭穿梭。在乐队适时的推波助澜中,钢琴有时是火树银花,熠熠生辉,有时是狂风骤雨,气势磅礴,结尾处是达到高潮后就即时收住的酣畅淋漓。第三乐章延续了第一乐章阳刚劲健的气质,不过多了点异国情调,在钢琴声部一闪一闪的,很是新奇有趣。这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非常感人,乐章中的第一段主题先是在长笛上奏出,接着由双簧管演奏后半部分,钢琴则一直以分散和弦作陪衬;这次呈示结束后,再改由钢琴来演绎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在乐章末尾重新出现时,转由弦乐齐奏,钢琴依然是以分散和弦在背景上给以修饰。这个乐章从几个角度精雕细琢来抒发情感,——那是一种诚挚的爱,那是一种深沉的忧伤。

  拉赫玛尼诺夫被称为浪漫派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这部《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大概也是俄罗斯所有钢琴作品中最为有名的一部。原籍俄国、后加入美国籍的著名小提琴家米尔斯坦就认为: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一样,他们的音乐继承了肖邦音乐中的浪漫元素、李斯特式的钢琴巨匠风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旋律是俄国式的,悲切、哀伤、优美而富旋律感,虽然有的时候稍嫌冗长,但却是真挚情感的表达。——听这样的作品,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去听,可能的话喝上几杯伏特加,然后想想俄罗斯教堂那些洋葱头似的塔顶,想想涅瓦大街,想想骑马飞驰的哥萨克们,想想伏尔加河,想想俄罗斯的森林和草原,这个时候让音乐响起来,当音符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米尔斯坦说的话是没有错的。

  

  最早注意到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是因为看到了他的一张相片,西装领带,小平头,脸有点偏瘦,脸上是一种冷峻的表情,如果以现在人们的标准来看,是很“酷”的那一种。原以为他是一个很刚硬的人,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拉赫玛尼诺夫读书时就创作了一些不错的作品,189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当时他就已小有名气了。几年后他创作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可是演出以惨败收场,一时恶评如潮,他几乎被这次的失败摧毁,其后的3年间他一蹶不振,一个音符也写不出来。瞧,这个拉赫玛尼诺夫还真够敏感脆弱的。幸亏他的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心理医生,这位医生很高明,在拉赫玛尼诺夫处于催眠状态时,不断在他耳边说:“你将开始创作协奏曲……你会工作得称心如意……你的协奏曲会是最好的……”这种暗示还真有效,拉赫玛尼诺夫渐渐恢复了自信心。也就是在他的精神得到恢复的1900年,他乐思泉涌,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1901年,这部作品首次演出,他亲自担任钢琴演奏,演出大获成功。

  拉赫玛尼诺夫接下来又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可到了20世初的那些年间,这位了不起的音乐家又再次面临精神上的动荡,这次的忧虑不是因音乐而起,而是同时局有关。从19世纪末叶开始,俄罗斯大地上就笼罩着由颓废、保守和革命交织而成的气氛,到了20世纪初,革命,而且是武装的革命,逐渐上升为时代的主旋律,到处是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这个时候的拉赫玛尼诺夫感受到了来自革命的威胁。他虽是个音乐家,可他毕竟出生于贵族家庭,属有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好在这一次他没有不知所措,1917年,趁受邀到瑞典演出之际,他举家离开了俄罗斯。

  当拉赫玛尼诺夫带着恐惧和悲伤离开故乡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是否闪现过列维坦的油画《弗拉基米尔大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画家列维坦的这幅油画,完成于1892年,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它勾起了很多人的血泪回忆。这幅油画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路,一直延伸到天际的尽头,头上是阴沉的天空,四周是荒芜的原野,路上只有一个穿着黑衣的老妪向着远方踽踽独行。——可就是这条17世纪末叶修筑而成的“弗拉基米尔大道”,在俄罗斯历史上却是鼎鼎有名的。200多年来,成千上万触怒了官方被判处流刑的俄罗斯人,这之中有平民,有贵族,也有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等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经由这条“弗拉基米尔大道”,被押往遥远的流放地西伯利亚。

  ——人一旦踏上这样的旅程,要经历多少时间和磨难才有可能回来?或许永无回头之日?1917年离开俄罗斯之后,拉赫玛尼诺夫在西方流亡了几十年,一直未回过俄罗斯,可他始终保持着俄国人的身份;但到临死的时候,他却突然加入了美国籍。他的这一举动令很多人感到意外。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做,也许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心灵毕竟漂泊太久了,太疲惫了,那就让它在一个港湾里停靠一下,休息一下吧……

  

  往期拉赫主题:1、音乐短札丨拉赫《钟声》的意象分析丨“如果我能成功地在作品中用钟声表现人类的感情,那是因为我的生命时时处于莫斯科钟声的包围之中。”2、聆听拉赫玛尼诺夫丨他用乐调弹奏悲剧人生,呼唤美好命运到来丨论拉赫音乐中的民族性和悲剧性丨他何以能与同时代作品的单调乏味截然不同;3、【主题】阿什肯纳齐演绎拉赫《前奏曲》( Rachmaninov 24 Preludes);4、【点评】张烨凯尼诺夫:阿什肯纳齐的钢琴艺术;5、拉赫玛尼诺夫《悲歌》(《幻想小品集》);6、《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独奏小品集》;7、虾米乐友朴云的拉赫玛尼诺夫自选集;8、勋伯格丨音乐是来自俄国的大师丨纪念拉赫玛尼诺夫丨“钢铁是拉赫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想到他的神圣庄严我就无法抑制眼中的泪水。”9、【荐书】林育:《怎样弹好拉赫玛尼诺夫24首前奏曲》;10、拉赫玛尼诺夫丨每天五个小时不间断练习,《车尔尼740》、《哈农》是他最为钟爱的练习曲集;11、古典音乐会丨霍洛维茨演奏拉赫《第三钢琴协奏曲》丨“高潮部分的错音不绝于耳,但这恰恰是其亮点所在,因为他将情绪的表达放在了首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