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自学笔记(上)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个称呼是唐朝人定的,后世延用而已),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八句,每句字数相同,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总共用了三十六个韵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律诗一共有十六种格式: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一)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卢纶《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 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误导,且影响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论的,否则要犯孤平。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同理,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还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按照上文律诗的格式用*标注的四个字都“出律”了。当然这种“出律”是按后人的眼光看的,在律诗未定型化的时代,根本没有“出律”的问题。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古人称之为“拗体”。当然拗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九、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尾)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尾)”,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犯复)

  重字(犯复)要区别对待!近体诗字数有限,为了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更多内容,应尽量不用或少用重字(犯复),但如果重字(犯复)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那也是允许的。常见用重字(犯复)的情况除了同一句中重复以外,还有前后句重复,例如:

  [唐]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近体诗的对仗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注: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如: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六、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的押韵和对仗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

  同部的如《西江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例:《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并转发

  1.投稿邮箱:844418467@qq.com.

  2.入选要求:精选绝句20首,律诗或词10-15首,文章类一至数篇。(拒绝一稿多投)

  3.关于打赏:群内诗友集作品归平台,个人专辑全部归作者安排。

  长按二维码关注,留言或转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