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抗高温,远离老中医

  

尽管今天是立秋,三伏天将出,却38°的高温仍然能把人热的"伏"在空调房里出不来。我国南方的长江水、珠江水都要变成沸腾的"锅炉水"了。

很多人认为,在这炎炎夏日,除了空调,你还需要一系列老中医忠告。

不过,老中医的水平可是十分参差的,你得带上放大镜好好看清楚,有一些"忠告"是当真害人不浅。

  “忠告”一:夏练三伏

传统认为,夏练三伏身体好,当真如此吗?

三伏天前后,室外的环境大抵就是热、湿、无风,热导致运动过程中积聚热量快,湿导致出汗过多,而无风会导致热量难以消散,综合起来讲就是两个字:中暑!

"夏练三伏"并没有太大的错——实际上无论什么时候锻炼都不能说是做错了。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夏练三伏"也不会比其他时间锻炼显著地对身体有更大好处,倒是会更容易中暑、晒伤和疲劳。

如上海、广州等地,最近最高气温都已经飙升到35℃以上,不要说在室外了,就算在室内都有可能中暑,就更不必说要进行剧烈运动了。

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之下,还会让皮肤产生光毒反应,引起血管扩张、细胞浸润等炎症性反应,这些还真不一定是防晒霜就能完全解决的。

  “忠告”二:忌生冷

大部分老中医都会提醒说:越是到了夏天,就越不能吃太多生冷食物。偏偏,生冷食物大多清凉爽口,正是夏日满足口腹之欲的良品,当真生冷凉拌冰镇都不能吃?

很多中医又会提到,"寒性食物"在夏季有利于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然而,前面这两者却多有矛盾,那到底是能吃还是不能吃?

其实,生冷食物主要指的是生的食物,未经过烹饪处理的,比较凉的食物都是属于生冷食物。 夏天吃并无大碍,唯一要注意的是,夏季细菌容易滋生,吃生冷的东西要注意清洁干净。

  “忠告”三:空调多吹无益

空调这种现代科技,是老中医们最喜欢口诛笔伐的对象,很多人也认为,空调降温"不自然",但就是这种"不自然",避免了多少室内中暑的案例啊。

实际上,只要室内温度超过32℃,单靠那摇摇晃晃的风扇已经无法把温度降到人体舒适的程度了。这时,你要做的是,不要省电、不要犹豫,开空调吧。

  朋友圈“养生谣言”识别术

其实之前说了那么多"老中医的忠告"不靠谱的事,解读君并不是要反对中医,我们旗帜鲜明地支持民族医学的发展。

不过,社交媒体实际上在不断侵蚀中医的公信力,朋友圈的"养生"谣言何其多,解读君这里教你三招分辨:

1、找真正的权威人士

朋友圈的"养生"谣言多数有一个特点:没有明确注明观点的出处,没有标注任何具体职衔和名字的权威人士,这种所谓的"健康养生"信息最好不要信。

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有些谣言已经进阶了,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他们还会"杜撰"一个"权威知名医生"。

例如"上海第三妇幼医院的张思平医生",又或者"瑞典科学家提利尔",实际上上海根本没有所谓的"第三妇幼医院",那别提什么"张思平医生"了。瑞典也没有一个叫"提利尔"的科学家。

这些虚假信息稍微百度一下其实也都可以验证的。

2、用语吓人要小心

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是社交媒体谣言的一大显著特征。

所以,当你看到"千万不能吃"、"出大事了"、"震惊"、"可怕恐怖"、"致命"等字眼时,千万小心。

你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在于传播真相,而不在于制作恐惧。

3、古医书要慎信

老中医喜欢《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书,古书当然可贵,但也大可不必一看到就上升到"民族医学精髓"的高度。

这些古医书有些观点是可信的,但也有些论断一看便知荒诞。因为书中所言大多是历史前人少数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大多数并无足够数据验证和现代科学依据支撑。

甚至有些朋友圈"养生"里引用的古医书的"金玉良言",本身就是小编们编造的,只是欺负大部分粉丝不会较真查证古书里是不是真有这句话而已。

  战高温防暑 你可以知道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