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迎秋爽,立秋之日养生知多少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暑去凉来,禾谷成熟。春的努力,夏的汗水,是否让你无愧地迎接秋的收获?

  时间匆匆,转瞬之间,2017年已过去大半,现在的你是否在通往想要到达的远方的路上?请相信,现在的你站在什么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定前进的方向。

  立秋

  据天文专家介绍,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立秋的准确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7日15时40分。立秋是指每年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时间上是相对固定的,经常在8月7日和8日这两天之间变化,特殊年份还会有9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侯,每五天为一候。

  一候凉风至,第一个五天,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大陆的风温度较低,给人们带来了凉意;

  二候白露生,立秋节气的第二个五天,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加长,昼夜温差变大,地表水蒸汽低温凝结,清晨的大地上出现白茫茫的露珠;

  三侯寒蝉鸣,在立秋节气的最后五天,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一场秋雨一场寒”,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维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

  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总趋势是天气逐渐趋于凉爽。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习俗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时至今日,我国民间仍有立秋这天“贴秋膘”“啃秋”等趣味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除此之外,民间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啃秋”,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气,啃下“秋老虎”,迎接凉爽的秋季。

  啃秋的习俗,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寓意着五谷丰登。

  

  养生

  自古有“伤春悲秋”的古语。自立秋开始,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管子》中记载:“秋着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季讲究万物“收”。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进行调养。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运动调养: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文/ 北青网 月笙

  编辑/ Shirley

  北青网

  都看到这儿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