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立秋 冷飕飕 夜立秋 热到头——立秋民俗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代·刘翰《立秋》

  一、立秋民俗文化

  立秋节,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处于农历七月,故也称七月节,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时节。民间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在《四民月令》中写道:“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期开始,则有从立秋日开始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面朝西,取7粒至14粒赤小豆,以井水吞服。如此可使整个秋天都不犯痢疾。

  (一)感恩祭祀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在立秋当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的西郊去迎接秋天的到来。

  汉代时期仍然延续了周朝的习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古代奏乐时,以八人为一行,即一佾,八行共六十四人称为八佾,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

  在唐朝时期,每逢立秋日,都要在京城的四郊去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二)秋社

  陆游《秋社》诗曰:“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秋社始于汉代,原本是秋季对土地神祭祀的日子,后人将秋社日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适时秋收已毕,官府与民间都选择在此日祭祀土地神进行答谢。在宋代时期秋社还有饮酒、食糕、妇女归宁的习俗。唐韩偓《不见》诗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很多地方,至今还流传“敬社神”“做社”“煮社粥”的风俗习惯。比如,“敬社神”时,多用饴糖来供奉灶王爷,是为了让灶王爷甜甜嘴,在向上界汇报工作的时候多多美言。有的地方还将糖水涂在灶王爷的嘴边,边涂边说:“多说好话,坏话别说。”

  (三)贴秋膘

  清代时一些地方有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的习俗,以与立夏日所称重量相比,检验前后的肥瘦变化。在有些地方,民间至今还有流行。因为在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没有什么好胃口,平时的饮食比较清淡,几个月下来,大多数人体重都会减少一点。待立秋以后,秋风起,胃口一开,就想吃得好一些,以增加营养,补偿在夏天期间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但是“贴秋膘”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而且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合的饮食,否则一旦吃出病来就得不偿失了。因此,立秋后的饮食也不能毫无节制地乱吃乱喝。应继续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当季蔬果,然后逐渐增加饭量。

  (四)啃秋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咬秋”。我国民间有些地方讲究在立秋之日吃西瓜、香瓜,称之为“咬秋”,寓意用西瓜“咬”去暑气,“咬”掉“秋老虎”,迎接凉爽秋天的到来。另外,江苏一些地方还有在立秋日吃西瓜而不生秋痱子的习俗。

  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在浙江等地,民间习惯在立秋日当天取西瓜与烧酒同食,认为能够防治疟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处暑以后,就应该尽量避免过多食用西瓜等瓜果。因为秋后的西瓜等已经不是时令的瓜果状态了,如果过度地食用瓜果,反而对身体有害。

  在东北某些地方,立秋日这天要吃饺子,称之为“抢秋膘”。要奋力抢到别人饭碗里的一个饺子,吃了以后,整个秋天就能够体格健壮。“抢秋膘”这个习俗的流行,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气候较冷,需要及时进补御寒。

  

  二、立秋农谚

  《马首农言》:

  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为社。

  麦子不受中伏气。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头伏搂,满罐油,二伏搂,半罐油,三伏搂,没来油。

  头伏萝卜末伏菜。

  立秋有雨万物收,处暑有雨万物丢。

  立秋三日不下子。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晒煞牛。

  《岁序总考全集·七十二候歌》: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才透入房幽;

  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瞬息之间逢处暑,鹰乃祭鸟谁教汝;

  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场收几许。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