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文艺的标签是人们赋予豆瓣的最佳好评,但是在中国互联网风云变幻之际,豆瓣并不想让其成为它的墓志铭。
1
依靠文艺标签站在中国互联网鄙视链顶层的豆瓣,在蹒跚前行了12年后,终于提出了它“落入凡尘”的全面商业化构想以及预备海外上市的目标。
8月5日,豆瓣CEO阿北发表《年中业务调整》内部信,从内部信来看,豆瓣各部门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独立预算,为其赴海外上市的目标做准备;同时将形成以“豆瓣时间”为核心品牌的内容事业部,以及砍掉包括一拍一、豆瓣东西、一刻和同城票务交易等在内长期没有起色、或在小营收规模亏损的产品和业务。
用阿北自己的话来说,豆瓣将进入“一个务实的阶段”。其实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很明显,带有精英文青气质的阿北,终于放下了一直以来的孤傲和所坚持的理想主义色彩,让豆瓣不再错过新一波互联网发展的红利期。
一直以来,豆瓣都是互联网产品界的一股清流,独特的“豆瓣运营模式”一直游离在时间维度之外,完全不符合当今互联网产品的快速发展模式。产生于2005年的豆瓣,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搭上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发展红利的末班车的。
但是对于如今的豆瓣来说,不过是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
2
从2005年到2017年这12年间,豆瓣的业务版图拓展的很大,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小组、一刻、豆瓣东西、同城、电影、日记等等,随便拎出来一个只要做精细了都能成为互联网3.0时代的划时代产品。
豆瓣阅读完全可以往微信公众号发展,做成一个自媒体写作发展平台,尽管如今的豆瓣阅读的确是往这方面发展的,但是它目前的发展方向过于局限,局限于文学一隅,直接导致其过于小众化;用户量最为集中的豆瓣FM,在网易云音乐、荔枝FM走上了音乐社交化的道路上时,豆瓣FM还在为保持住了自己的格调而沾沾自喜;豆瓣图书如果能与出版、影视改编等方向结合,也决不会是如今这个不温不火的局面;豆瓣小组倒是发展的可圈可点,但是缺乏社交性一直是豆瓣小组的硬伤,与如今的陌陌一比,瞬间KO。
在这12年间,豆瓣错过了移动端发展的最佳时机,错过了电商,错过了移动电台、错过了社交.....总而言之,它错过了太多太多,而在这其中它仅仅只收获到了一个文艺范的标签。但不沾烟火味的文艺豆瓣始终是要吃饭的,所以在“知识经济”“内容付费”下,阿北也好豆瓣也罢,都是不想再错过了的。
因为再错过,文艺就真的成了豆瓣的墓志铭了。
3
但是话又说回来,想要在百亿内容付费市场下,实现全面商业化的豆瓣;尽管放下了其一往高冷的格调,但是其以一二线城市白领和文艺青年为主的用户群体会为它的商业化买单吗?
这个谁也说不好,在消费升级浪潮下,豆瓣的用户群体是精神消费的先锋军,这类人群购买力强,也愿意为内容付费;但是从豆瓣之前在商业化尝试上的成绩来看的话,豆瓣的白领阶层和文艺青年们似乎又不太想为豆瓣的商业化买单。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是如今豆瓣商业化困局的真实写照。
2010年,豆瓣推出广告产品,这也是目前豆瓣营收的主要来源,但是买单的甲方BOSS;
2012年5月,推出了在线购票和选座选位功能,被外界评价为“失败的商业化尝试”;
2013年9月,上线导购类产品“豆瓣东西”,目前在阿北的《年中业务调整》内部信中,已经决定被战略放弃;
2016年4月,上线豆瓣书店,涉足出版业务,目前运营不温不火;
同年,豆瓣阅读上线“影视改编”栏目,成立飞船影业,效果待观察。
从豆瓣目前已知的商业化尝试上来看,除了广告产品宣告成功了之外,其余的不是宣告失败就是运营的差强人意。在这个讲究商业变现的年代,豆瓣的商业化成绩无疑是令它的投资者尴尬的。
怎么突围现今的商业化困局,向哪里突围成为豆瓣目前亟待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
4
从豆瓣的商业化尝试上来看,往书影音市场、电商、社交等方向靠拢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互联网寡头已经占据了流量的入口,且豆瓣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是毫无竞争力。在我看来,内容是豆瓣突围如今商业化发展的最好方向。
在知识经济盛行的当下,知识付费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个百亿级的内容付费市场上,豆瓣的平台价值,内容深度都是具有先发性的。而且随着消费升级的兴起,人们的付费意识也不再需要去花费大成本去培育,这个方向是豆瓣值得去尝试的。
对于豆瓣来说,不管是全面商业化还是准备上市等等,这都意味着这个以文艺著称的内容平台,或多或少的要沾上些许人间烟火,而在这其中如何找到商业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是它需要去认真思考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