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读科幻作品,但不可以不读《科幻作品》

  2017年上海书展将于8月16日—8月2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近铜仁路)举办!

  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本届书展前后活动多达948场

  今年书展最大的亮点就是以“科幻”作为主题,邀请到美国科幻作家、雨果奖和星云奖得主迈克·雷斯尼克,美国畅销科幻小说“柯罗诺斯系列”的作者瑞萨·沃克,美国华裔科幻作家陈致宇,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韩松、王晋康、陈楸帆等。

  火星探测、人工智能、科幻阅读、科幻创作等等问题都在活动讨论范围。

  那么,何谓科幻?科幻文学有什么特点?

  看过《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异形》电影的你,能跟上嘉宾们讨论的节奏吗?

  在踏上书展征途之前,一本科幻入门指南,绝对能帮助你全速进入科幻文学的秘境。

  它就是科幻作家吴岩老师推荐的“最佳科幻入门书”——《科幻作品》。

  新定义:科幻其实不是你以为的科幻

  牛津通识读本·《科幻作品》的作者为戴维·锡德,在书中开篇,他就指出:“科幻作品极难定义, 这点已有定论。”

  作为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锡德多年从事科幻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幻作品、冷战文化、间谍小说,以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著作包括《美国科幻与冷战》(1999)、《电影小说》(2011)、《阴影之下:原子弹与冷战叙事》(2013)、《雷·布拉德伯里》(2015)等研究专著,编有《科幻小说指南》(2005)等文集。

  

  他对科幻作品的定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首先,将科幻作品定义为一种文学类型是有问题的, 因为有许多科幻作品杂糅了几种文类。所以,不如把科幻作品当作各种文类和亚文类交汇的一种模式或领域

  其次,就是科学的问题。在20世纪早期的数十年里,很多作家试图把小说与科学联系在一起,甚至把科幻当作科普的一种形式,这就是所谓“硬科幻”的前身。科幻中对应用科学,也就是技术,有极其广泛的讨论,这是因为每一项技术革新都会影响到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性质。科幻作品常常把技术与未来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幻就是关于未来的

  科幻小说立足于作者的当下,这就是说任何历史时刻都包含了时代自身的期望和该时代的人所感知到的趋势,科幻中表现的未来一定会体现该时代自身的想象维度。

  在讨论科幻作品时,锡德所选择的例子大部分来自英国和北美,同时涵盖了戏剧、诗歌,也加入了对科幻小说孪生媒介——科幻电影的讨论。

  分类科幻史:最全的科幻书单、影单

  锡德教授遵从“牛津通识读本”精炼短小的原则,在六个章节里探讨了科幻主题的方方面面,吴岩老师在推荐序言中将它列为“这些年我读过的最佳科幻入门书”,是一本“能站在学术高度反映科幻历史和现状的通识性读物”。

  此外,这本书里也涵盖了众多经典科幻作品,可谓一本完全的科幻文学漫游指南。

  

  太空漫游:探险的相反方向

  说起科幻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意象之一就是太空飞船,我们最先期待的故事情节中就有太空之旅。

  从乔治·梅里爱1902年的电影《月球旅行记》起,宇宙飞船就成了科幻的关键符号象征之一,其流线型的火箭设计,是对自由和逃离的承诺。

  阿瑟·C.克拉克一直支持太空探索,为太空探索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强音做出了贡献。

  “在人类奔向星空的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发现、冒险、胜利和不可避免的悲剧,这些终将成为英雄文学的源泉。”

  

  阿瑟·C.克拉克(1917-2008),代表作包括《童年的终结》《2001:太空漫游》等。

  然而,1962年,在《新世界》科幻杂志上,J.G.巴拉德宣称:“在不久的将来,最的进步不会发生在月球或者火星上,而恰恰就在地球上,我们需要探索地球内部空间,而非外部空间。”

  自1962年巴拉德宣言以来,内部空间的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形,如可视化映射、内部显微成像,以及赛博空间,最后这个术语由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定义并以《神经漫游者》(1984)这部小说加以精彩阐释。

  

  威廉·吉布森与《神经漫游者》

  

  遭遇异族:外星人指南

  

  异族的所谓“异”,指的是相异性和差异,科幻中的异族显然总是参照人们所熟悉的人类群体、动物、机器想象出来的。

  英国最宏大的异族入侵叙事当属1950年代约翰·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

  

  约翰·温德姆与《三尖树时代》

  

  《三尖树时代》向读者展现了两个对人类同时存在的威胁,一个来自地外,一个来自有机体。

  1951年,转变开始发生,外星异族不再对地球构成威胁。在电影《地球停转之日》中,类人生物及其随同机器人带着善意来到了地球。

  阿瑟·C.克拉克的小说《童年的终结》中,善良的外星霸主接管了人类。

  

  在《降临》中,特德·姜描写了七肢桶的语言,以及这些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意图

  

  

  科幻与技术:硬科幻有什么魅力

  所谓的技术往往就是指工具或者器具,科幻常常与技术的演变变相联系,部分历史原因在于20世纪早期对技术的推崇。

  “科幻”这个词暗示了非虚构和虚构类作品的结合,雨果·根斯巴克的著作提供了这样的例子。

  他最有名的小说《拉尔夫124C 41+》于1911年开始连载,成书于1925年。

  在这部小说中他表达了自己的信念:新小说不仅提供娱乐,而且包含科学教育。

  

  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美国著名科幻杂志编辑,科幻文学的先驱之一,“雨果奖”就是以他命名

  根斯巴克和自1937年起长期担任《惊异科幻》杂志编辑的约翰·W.坎贝尔一派的科幻小说,从50年代起被归入了“硬”科幻的阵营,区别于以社会问题为主题的“软”科幻。

  坎贝尔的编辑方针让技术融进了他发掘的作家所写的小说当中这些作家包括罗伯特·海因莱因、A.E.范·沃格特、艾萨克·阿西莫夫等。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机器人持有积极看法,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法则

  乌托邦与敌托邦

  

  达科·苏恩文将文学中的乌托邦定义为“对或然历史的一厢情愿的构建”。

  对于丹尼尔·笛福、乔纳森·斯威夫特、托马斯·斯宾塞、罗伯特·帕尔托克等18世纪的作家来说,乌托邦已经成为写作的核心要素。

  从19世纪晚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共有两百多不乌托邦主题的著作面世。

  爱德华·贝拉米《回顾:2000—1887》是19世纪晚期读者面最广的乌托邦小说之一。

  

  爱德华·贝拉米与《回顾》

  

  1930年代见证了一系列敌托邦作品的出版。敌托邦国家的职能就是要利用正统观念的需求来抹除个体性。

  詹姆斯·奥尼尔的《英格兰的地下世界》把空心地球幻想同敌托邦寓言结合在一起。

  凯瑟琳·勃狄金的《万字旗之夜》从性别的角度继承了奥尼尔对机体心理的刻画。

  阿道斯·赫胥黎的《美妙新世界》的写作动机部分源于对乌托邦叙事的反感。

  乔治·奥威尔的《1984》呈现了英国战后将面临残暴统治的严峻现实。

  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可以被解读为对官方实施的行为控制的抨击。

  菲利普·K.迪克所构建的世界,不断讨论如何与时代的虚假真实妥协。

  厄休拉·勒奎恩的《一无所有》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之间展开了漫长对话。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则描写了一个被实现了的原教旨主义神权国家。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是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生态乌托邦小说。

  

  时间的小说:回到过去或未来

  同其他文学模式相比,科幻和未来的关系更加密切,换言之,科幻更多地涉及对时间诸方面的描写。科幻的时标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延伸。

  H.G.韦尔斯的《时间机器》是时间旅行叙事的范本之一。

  杰克·伦敦是史前小说早期创作者中最有名的作家之一,包括《亚当之前》和《星际流浪者》。

  威廉·戈尔丁的《继承者》巧妙地构造了与他笔下的尼安德特人的能力密切匹配的话语和感知模式。

  自1980年以来,史前小说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当属让·M.奥尔,他的“地球之子”系列以史前欧洲为背景。

  斯蒂芬·巴克斯特于2002年出版的小说《进化》以从灵长类讲到现代的一系列叙事总结了达尔文主义。

  美国的或然历史小说中有两部公认的经典之作,沃德·穆尔的《迎禧年》和菲利普·K.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

  J.G.巴拉德以时间为主题的三部曲《淹没的世界》《燃烧的世界》《水晶世界》,由后灾难叙事组成,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现了已知世界。

  

  J.G.巴拉德(1930—2009)与《淹没的世界》

  

  在第六章的总结里,锡德教授仍然没有给“科幻”下一个完整定义,但他指出“反复企图再定义、再描述自身的冲动是内在于科幻的,这伴随着科幻为了在文学市场中定位自身而做的不懈努力”

  希望这部“科幻入门”小书能为你的上海书展之旅增加乐趣!

  科幻作品

  

  展示科幻演变历程的入门读物

  科幻作家、学者吴岩作序推荐

  Science Fic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丛书名:牛津通识读本

  书号: 9787544768399

  作者:(英国)戴维·锡德

  译者:邵志军

  定价:32.00元

  出版年月:2017年7月

  装帧:平装

  出版:译林出版社

  科

  幻

  作

  品

  带我去书展吧!

  

  图片源于网络

  内容摘选自《科幻作品》

  本期编辑:维酱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