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内蒙古的400个理由:《微观内蒙古》献礼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摄影:石玉平)

  去年的夏天,我带着四个朋友和他们的家人来到我的故乡呼伦贝尔。……在草原上的第一顿饭,酒还没有喝,当敬酒的长调响起时,一个孩子的妈妈瞬间泪流满面,这时,我知道,她落地了,心灵终于松弛下来,她已回家。

  虽然我知道,呼伦贝尔只是我的家乡而不是她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人都被草原感染,都已松弛下来。每一个人心中,原来都有一个草原,这呼伦贝尔,分明是大家的故乡,甚至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乡。

——白岩松

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

  草原山岭绵延坦荡,游牧农耕进退交织——

  她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

  她锻造了博大敦厚的民族性格。

  东西横跨千里万里,她是中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古今纵横千年万年,她是这个时代共同的故乡。

  “微”视角,大视野。

  微观内蒙古,

  来处,即是归路。

  

  《微观内蒙古》是商务印书馆主持策划的外宣读物“微观中国”系列中的一本。“微观中国”系列首创“微博体”写作方式,强调从细微处观察、体验,用140字的篇幅独立呈现一个事实或传递一种情感。

  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商务印书馆策划《微观内蒙古》主题出版项目,向大庆献礼,向中外读者展示一个真实而生动、兼具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内蒙古。

  全书分十个章节,共收四百余条“微博”。用微视角呈现多维、多彩、厚重、广袤的内蒙古,用小故事讲述有景、有人、有情,有梦想、有文化的大中国。全书由20余位内蒙古知名作家、摄影家、媒体人和内蒙古政界、学界知名人士集体完成。

  有景:微观视角,宏观视野,多维度呈现内蒙古的每一面——既有浩瀚无垠的草原、白云,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又有静谧丰饶的兴安岭,有不怕人的驯鹿和放下猎枪的守林人;既有沙漠、戈壁、火山、曲水,林暗草惊风,长河落日圆,又有城市广场的鹿和绿地,绰尔河畔稻田里鸟飞鱼跃,冬妮娅家的木刻楞升起炊烟。

【草原和云】

  夏日的草原,一览无余地空旷,只有浮云遮挡才会有些许阴凉。但是浮云调皮,停停走走,蹦蹦跳跳,时而浓郁涌动,时而浅淡绵延,像是在戏弄追不上她的草原。而草原像一个沉默的大哥哥任由她戏耍,用一成不变托举她的百态千姿。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它是内蒙古东北部一条风景长廊。河水蜿蜒曲折,沿岸不断有支流、溪水注入,遍布沙滩、河渚,风光旖旎。两岸山平野阔,植被茂密。金秋季节,色彩斑斓。远望对岸,是俄罗斯油画中常见的乡村景色:白桦林,碧绿的原野,金色的麦田。黄头发蓝眼睛的农夫在耕作、打草、垂钓,还会善意地向你挥手致意。

  有人:细数蒙古高原和兴安密林中走出来的圣主学神和帝王将相,也记录感动中国的文化守望者和改天换地的治沙女英雄,更关注平平常常的男男女女,小胡度,老额吉。

【奇妙的交流】

  两个小小人儿,正是咿呀学语的时候,偶尔能蹦出几个词,一个叫“哥哥”,一个喊“胡度”(蒙语:弟弟)。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是不说话的,只是一起蹲在地上用狗尾巴草追蚂蚁,或者把蒲公英吹到对方脸上,然后大笑,手舞足蹈。他们虽然语言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好奇心,探索着同一个世界。

【草原的丰收季节】

  牧人的丰收是在春季。最忙碌的是那些女主人们,她们几乎要为每一只母羊接生,“劝导”羊妈妈给羊羔初乳,甚至像喂养初生婴儿那样给吃不到奶的新羔喂食奶水。看着一对一对的羊妈妈和小羊组成新的羊群,听着热热闹闹的咩咩声,老额吉会自言自语地嘟囔一声“都斯嘎啦”(累坏了),心里却是愉悦的。

  有情:细腻的笔触,不为人知的小细节,把文字还原成人情和温度,直抵你的内心。

【仪式般的亲情】

  草原知青定宜庄回忆一位阿妈时说:她每天放牧时,阿妈总是说:“姑娘,天冷,出去小心呀!” 接着会亲一下她的额头和面颊,拥抱一下。从羊圈向外赶羊,阿妈一面帮着轰羊,一面说:“孩子,小心呀,早点回来喝茶!”又搂过她来,抚摸一下头。每天如此,像仪式一样。她难忘这仪式般的亲情。

【蒙古族阿妈的摇篮】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千南方孤儿来到草原。有个孩子病殁,工作人员要马上埋了,一位蒙古族老阿妈坚决不同意,大声说:“啊呀,这苦命的孩子走了这么远的路,还没睡过我们蒙古人的摇篮呢,怎么能这样匆忙地埋了呢?”最后老阿妈硬是把这个死去的孩子放在摇篮里“安睡”了几天才安葬。这个故事打动了作曲家杜兆植,于是有了《摇篮曲》。

  有梦想:书写内蒙古人的家国情怀和执着追求,描绘“中国梦”在草原上的酝酿和升腾。

【土地的呼唤】

  在席慕蓉的回忆中,第一次踏上父亲的草原,感觉就像走在自己的梦里。游牧族群祖祖辈辈几千几万年的高原记忆,在踏上草原的一瞬间全部醒过来,就像回到梦里,重临旧地。这就是所谓“土地的呼唤”——乡愁不是软弱无用的情绪,它是生命的驱动力。

【空中“牧羊犬”】

  30 多年前,摩托车在城市中还是稀罕物件时,草原上年轻的牧人们就已经普遍驾摩托车甚至是吉普车放牧了。如今,阿巴嘎旗的一位牧民把一架航拍机改造成空中监视器替他照看1200多只羊,他年迈的母亲也能够熟练地操作。他还琢磨着在航拍机上安装声响设备,能够命令羊群自己走到草场或由草场返回棚圈。

  有文化:草原文化不仅是《蒙古源流》和乌力格尔、马头琴和手把肉,更是牧民猎户对苍天大地的敬畏、对草木生灵的爱惜,是举手投足间透露出的朴素的生态观。

【劝奶歌】

  蒙古人称其为“呔咕”,是唱给生灵的歌,没有歌词,只是以叹词呔咕缓缓诉说的不固定旋律,哀婉绵长。接羔时节遇到母驼、母羊无端弃养初生幼羔时,蒙古族妇女便会伴着马头琴哼唱起这样的旋律。直唱到母畜含着眼泪去给幼羔喂奶。学者巴•苏和说:“谁能说动物听不懂音乐?唯有蒙古长调能使草原的生灵彻悟。”

【牧民为什么总是搬家?】

  孩子问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搬家?”妈妈回答:“孩子,我们要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只有不停地搬迁,如同血液流动,大地母亲才会舒服。”孩子说:“我懂了,就像我给妈妈上下不停地捶背,妈妈就会觉得舒服;假如老是在一个地方捶,妈妈就会疼。”

  

  1. 围绕特定主题,用鲜活生动的文字,见微知著,撷取精华。

  2. “微博体”轻松阅读,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每条不超过140字,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阐释一个观点,讲述一个故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 国际化的视角,多层面展开话题。既有个人体验的融入,亦有客观真实的呈现。

  4. 图文并茂,通过设计还原微博的阅读体验,新颖别致。配以有视觉冲击力或有故事性的摄影作品,“阅图”加“悦读”,带给读者轻松而直观的阅读新体验。

  5. 中英对照,地道、严谨的英文翻译,让外国读者通过原汁原味的母语解读多姿多彩的中国。

  已经出版的《微观西藏》《微观西安》《微观新疆》《微观杭州》均受到广泛好评,被读者誉为“提供轻松阅读体验的中英双语微博书”

  1.《微观西藏》(汉英版):一本带领读者走进西藏人内心深处的书。

  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超越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

  

  2.《微观西安》(汉英版):通过约500条短小精悍的“微博”和200余张精彩图片,展示西安当地的饮食、交通、方言、文学、人情等方方面面。从西安人的生活细节着眼,构建起一个细腻、温情,又别具特色的西安印象。

  

  3.《微观新疆》(汉英版):以“微博体”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大美新疆”的画卷。通过大量鲜活的细节表现丰富的见闻与故事,记录与发掘当代新疆人的精神风貌、内心世界。

  

  4.《微观杭州》(汉英版):捕捉那些满含人文情怀的小细节、微画面,以精美、简洁的图片和文字讲述历史的杭州、人文的杭州、时尚的杭州。从不同侧面讲述杭州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人文精神。

  她是南宋故都,孕育吴越文明,最是温柔富贵。她是江南胜地,堪称中国“最宜居住的城市”。她是国际名城,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

  2016年9月,她是G20峰会的举办地,成为中国的主场、世界的舞台……

  每条内容都用简短而精美的文字展现,或书写杭州的特色主题,或讲述杭州的人情故事,或描摹杭州的美丽风物,图文结合、汉英对照地讲述一个细腻、真实、不断变化的杭州,在展示其精致、和谐、大气和开放的国际都市特质的同时,挖掘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和丰富的人文生活情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