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已起,好书已至。
2017商务印书馆夏季重点书推荐(第一批,10种)来了!
1.《天演论·茶花女遗事》:一书一时代,商务民国风近代翻译史上最重磅的两本书,原汁原味的“民国范儿”。
严译《天演论》开时代之风气,由商务之出版而天下闻名,本以特具象征,又“一·二八”事变,商务劫难之下,浴火重生,迅疾恢复生产,绝无屈服,堪称中国文化的脊梁。
而《茶花女遗事》则是铅字排印,现代装帧,是为现代出版之象征。作为最早引入国内的西方文学作品之一,《茶花女遗事》为举国士人打开了通向世界文艺的窗口。
选用罕见版本仿制:商务出版严译《天演论》国难后第一版,商务出版林译《茶花女遗事》平装排印本早期版本。
其敬赠仿万有文库版式的收藏附册,收藏页特别钤张元济先生印,编号页手工书写编号(双元素齐备者,仅1200册)。并附送仿民国款商务制十二色花笺一套以飨读者。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陈思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陈建华倾情做序。
2.《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聆听法国历史上的10位女性之声
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
莫娜·奥祖夫和弗朗索瓦·孚雷一起开创了法国大革命批判史学
(1)迪•德芳夫人
(2)德•沙里埃夫人
(3)罗兰夫人
(4)德•斯塔尔夫人
(5)德•雷米萨夫人
(6)乔治•桑
(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
(8)科莱特
(9)西蒙娜•薇依
(10)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法国的女性主义,除个别特例外,并不具有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北美地区所表现出的攻击性,以及强烈激昂的语气。这是一种温和的女性主义,至少迟迟才展开征服,选举权这一点便足以证明。
本书活泼易读,对于所有喜欢阅读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文本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好书。
——美国班戈大学教授雷姆·哈珀
本书以精巧的笔触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学生能从中获得对自身技能的自信,学会认识和挑战既有观点的各种方法。
——《美国中西部书评》
它并不要求你从头再来,忘掉你已经学习到的东西,而是使用你现有的知识、阅读技能以及你对资深阅读能力演化过程的细致入微的理解,作为你如何前行的基础。
第一章 你目前是什么类型的读者?
第二章 创造性地阅读
第三章 细读文本
第四章 阅读人物传记、作者和读者
第五章 阅读文类和文学/文化史
第六章 阅读社会和政治史
第七章 哲学地阅读或批评理论
结论:从阅读进入写作
4.《朝服:马基雅维利与他所创造的世界》: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被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一致推崇的政治学人,结合半个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研究,讲述真实的“马基雅维利”。
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
博比特教授在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他在深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核心、阐明其语境和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份智识努力确认了该领域内新的推演标准。
——亨利·基辛格
设想你希望把自己训练成一名职业扑克牌选手。这种训练的一部分是必须学习所有纸牌作弊花招:发底牌、手掌藏牌、做标记,等等。你必须学会这些技巧,如此你才能在别人试图骗你时识破它。
但你自己一定会运用这些骗术吗?我认为这取决于你的比赛成绩,以及一旦你的骗行暴露,你的对手是否会执行比赛规则。对于“必须这样吗?”“我们不能做得更好吗?”这样的问题,答案并非完全由你掌控。
5.《国史通鉴》:一套书了解中国历史,用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
在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上,以“全球”的视野,唤醒沉睡的古籍,“要想酣畅淋漓了解中国历史五千年,首选此书”。
著名历史学教授方志远再度携手央视《百家讲坛》,从头细论中国史,鉴古明今,发人深省。
《国史通鉴》传神地描绘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配以犀利点评,让远古鲜活,让今人震撼,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史为鉴”。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冲破了怎样的险阻、共享了怎样的太平,有过什么样的悲与喜、苦与乐?对于今天,应该记取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书目
(1)《天下大势:远古先秦卷》
从中国远古时代三皇五帝、尧舜禹禅让开始,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止。
(2)《山河万里:秦汉三国卷》
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两汉三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较量以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貌相。
(3)《乡关何处:两晋南北朝卷》
从西晋灭吴结束三国分立局面开始,到“八王之乱”、“永嘉之变”引发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至隋文帝统一中国止。
《国史通鉴》是以学术态度撰写的普及性历史著作,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上层、下层,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在轻松愉快地讲述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秋月春风”的同时,认真负责地为读者解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是非成败”。
6.《在,成于思》:一代哲学大家叶秀山先生的哲学思考研读心路轨迹。
“哲学无他,学以致思也。上智者小学而大思;下智者大学而小思;得乎其中者以学养思。唯不学不思者无救。余中庸之材,读书不敢懈怠,若有所思,不亦乐乎。”
“在”“成于思”,因“有人”“思(念)”“他”而“持存”,“思”“成全”了“在”,“保存”了“在”。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也许可以进一步说,“我思”故“他(它)在”。“在”因“思”而“成为”“真正的”“存在”。
大体说来,我的读书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式的,一种是卧式的;在坐式的当中,又可以分为以书桌面作支撑的和以手作支撑的两种,而我没有半躺的椅子,于是卧式就只有一种,没有细分出“半卧式”来。这种分别,主要是以专业来分的,而与书本身的其他属性关系不大。
我是做哲学的,所以坐在书桌边读哲学书当然是主要的方式,但是以卧式读的书,也有许多是重要而有趣的,有的在这两方面会超过专业书。这两种方式的交替、交叉和转换,就形成了我的读书方式史。
辑录了著名哲学学者叶秀山先生学术随笔及序跋文字三十余篇,以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为核心主题,具体则辐射于戏剧、书法、中西方哲学传统及文化源流的比较等多方面。
7.《论灵魂的激情》:笛卡尔关于心灵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
勒内·笛卡尔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是“解析几何之父”、“现代哲学之父”,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高兴是怎样让人脸色变红的?
高兴的激情会使皮肤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和潮红,因为通过敞开心脏的闸门,高兴会使血液更快地流进所有的静脉中,并且这些血液会变得更热更精细,于是会轻盈地把整个脸部都充实起来,这就会使人显得要更加愉悦和高兴。
笛卡尔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
8.《俄罗斯抒情诗选》:三百多年俄国抒情诗发展史,66位俄罗斯著名诗人,俄汉对照本全新编排。
西梅翁·波洛茨基(俄国第一位职业诗人)
特列佳科夫斯基(一位把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结合起来的诗人)
苏马罗科夫(俄国歌谣体裁的开创者)
德米特里耶夫(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杰尔查文(18世纪俄国诗歌泰斗)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
丘特切夫(在普希金外另辟蹊径的“哲理抒情诗”)
……
命数
(丘特切夫 穆旦译)
爱情啊,爱情啊,——据别人说,
那是心灵和心灵的默契,
它们的融汇,它们的结合,
两颗心注定的双双比翼,
就和......致命的决斗差不多......
9.《一个人的地理》:一个人能走多远,一个诗人能走多远,他或许就能拥有怎样的个人地理。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在我失去了名字前面的籍贯之后,我所拥有的个人地理,便是用生命擦亮过的人的面孔、名字、地名、街道、草木、海浪、词……它们构成了我的个人地理。
我在写这头母牛和牠的孩子时,始终用的是这个被现代汉语消灭了的字:“牠”,牠和它是不同的,她是有呼吸的、有生命的,有血肉和爱的。如果说用“牠”来代替“它”是不公平的,那么,用“它”来指称草木的生命,是不是另一种不公平呢?我不知道,就好像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小牛犊从母牛身边拉开一样,不知道对待痛苦时,直面或记忆,哪一种会让痛苦更深、更轻。
从新疆的草原到北京的胡同,从云南的丽江到四川的稻城,从福建的土楼到海南的岛屿,用脚丈量土地,用眼作相机,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都是这生命罅隙中未知的惊喜。
10.《十城画记》:勾画十座城市的今昔,拼合人类文明的版图。
著名建筑师、学者唐克扬精心择选十座城市,细细描摹,独特解读,历述城市在人类文明坐标系中的种种可能。
有关城市的话题,首先要回到人和城市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体现为如何“看”一座城市,倒过来说,它也关系到一座城市如何“看”它身外的世界。
(1)西安:又见长安
(2)北京:雾中和墙内
(3)徽州:家在黄海白岳间
(4)雅典:历史之下,现实之上
(5)洛阳:别处青山
(6)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7)琼佳臧比:天台之路
(8)威尼斯:水上的和水中的
(9)纽约:纽约的昼与夜
(10)德累斯顿:被修复的历史
一个城市的街道布局犹如一个人的身体骨骼,它构架了这个城市的交通脉络,体现了这个城市的风格……海量的北京旧城风貌便被简化成了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布局,大街胡同,横平竖直,规规整整。
威尼斯并不是建筑在水“上”,而是建筑在水“中”,这细微的差别并非无关紧要——城市本身,而非它的基础,其实是一座浮岛……数十万个木桩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根基,那些没入水下的木头经过富含矿物质的海水冲击,年久之下,它们成了类同化石的坚硬基桩,深陷海底的泥沙中直至不再下沉。
有时候,你不能不觉得,我们心目中德国人对“历史”的爱好多少是一种错判,来源于某种外人才有的错觉。他们其实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在乎“历史”。理性造成了美学上古怪的平易,而技术选择本是中立的,它们骨子里的激进和表面的“古典”印象形成了某种反差,相同的逻辑有时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面貌,就像军工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