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炽成:诺贝尔奖得主评价孔子之话的流传与澄清

  我想澄清一句被经常引用的话:“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太多引用者认为,这是75位诺贝尔奖得主于1988年1月在巴黎开会所通过的宣言中的话。这句话流传甚广,但以之为该宣言中的话事实上是不准确的。

  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中文文献里,最早引用这句话的可能是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写的《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此文发表在《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我个人未读到此文,但我读到他在1992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播与影响》(载《海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其中说到:“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会议结束时做了如下宣言:‘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从此之后,这种说法被广为流传。但是,李慎之在《读书》1997年第1期发表《诺贝尔与孔夫子》一文,质疑此说法。他在向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查证,得到否定回答后,又请哈佛燕京学社的林同奇教授帮忙查询。结果是:当时英文版的《纽约时报》和法文版的《世界报》确实报导了那次会议,但“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在李慎之的质疑之后,马为民这位当时曾采访过该会的记者,于《读书》1997年第7期发表《我可以作证》一文,证明巴黎会议确实“没有提到孔子”,并且指出:“至于说20世纪的‘诺贝尔们’把2500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

  与李慎之、马为民等人的考证相反,顾犇在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的《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一文中指出,这一著名的说法出自记者帕特里克·曼汉姆。顾犇看到了这位记者写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英文原文,它载于《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 1988年1月24日。顾犇对该文的汉译如下:

  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帕特里克·曼汉姆自巴黎报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在密特朗总统参加的最后一天的会议上,75名参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宣布了16个结论,涉及艾滋病、保护环境、人的权利等各方面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显然是崇尚知识的。他们的第六个结论是:“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识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第七个结论是:“教育应当在所有国民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第十二个结论是:“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

  会议纪要是保密的。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伦敦圣巴托罗缪医院的约翰·文博士(英国,1982年医学奖获得者)在会上发言,指责在制药研究中趋利行为所产生的局限;大会的第十一个结论是,各地的制药业应当在艾滋病的研究中携手合作。

  文博士是这个问题的专家。此外,莫里斯·威尔金斯博士(英国,1962年生理学奖获得者)和约翰·波拉尼(加拿大,1986年化学奖获得者)的发言谈到了裁军问题。

  在结论中,提到裁军的文字只有:它可以让资金更多地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个有点老一套的声明可能源自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1973年和平奖获得者)的影响。基辛格最近公开表示,欧洲如果在无核化中再走一步,就会意味着苏联的不战而胜。

  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于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球大战”的序曲。他觉得,各国的国防部应当改名为“大批杀伤平民部”。

  在阿尔文博士之前发言的是剑桥大学的布赖恩·约瑟夫森博士(英国,1973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博士说,他一直在推动他的讨论组考虑诸如“按手礼”之类非科学现象的能力。他说,物理学家们仍然不愿意接受他这方面观点。

  最后,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约定,在两年以后再次聚会,也许还是由“埃利·维瑟尔人道基金会”赞助。维瑟尔先生(美国,1986年和平奖获得者)用他自己的一些诺贝尔奖金设立了基金会。如今,他的基金会已经成为一个诺贝尔基金会。

  从上引帕特里克·曼汉姆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在过去近二十年被那么多中国人反复引用的诺贝尔奖得主对孔子所说的话,并非杜撰,但是,它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准确的说法似乎是:它是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所说的话,其他一些得主可能同意之,故帕特里克·曼汉姆把它作为“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但不见得所有与会的诺奖得主都同意之。它不太可能是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1988年巴黎会议通过的宣言中的话。记者把此话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是一种颇能引起新闻效应的写法。新闻标题有很多中写法,有概括整个新闻内容者,有突出其中某一内容者,而上引标题属于后者,不属于前者。引用者如果只看标题而不看内容,就可能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这句在国内广为流传的话,对于正面评价孔子,对于改变历史形成的反孔思维模式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如果现在有人还要引用它,就要慎重一些。模糊的引用是:有诺贝尔奖得主在1988年这样说过;准确的引用是: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这样说过。我们对于孔子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对后人评价孔子的话也要作实事求是的引用。不客观的引用是不可取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