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没年轻就老了

  

最新一期的豆瓣视频节目《如是》采访了杨照。

在这期采访中,杨照谈到了生存、人性、热情与理想,也聊到了年轻人的焦虑与“早衰”。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早地衰老?看完节目,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最近,杨照推出了音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用100讲来为你解读《史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你可以在文章末尾的视频中了解更多。

欢迎在评论中留言,聊聊你觉得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

杨照: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可鄙的

1、我必须要拒绝接受,说现代人没有耐心。不能因为我们认为大部分人没耐心,导致大家都没耐心(去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就“给个一分钟吧”、“给个三分钟吧”,这是恶性循环。你越习惯这样,你就更没有耐心,去把一些事情想清楚。

2、我觉得很多人,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习惯追求自我,社会告诉你,生存很重要,你如果要生存,只有这几条路可以走,你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时候你就一定很困惑,因为你就一直在挣扎,那在只有这几条路,到底我应该走哪一条。

3、人如果单纯地,只是为了活下去而活下去,是可鄙的。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没看到,你没经验过,你要努力去探索。

  4、作为一个父母,可不可以让我们回到原点上,不要当预言家。你要晓得,孩子他面对的世界,至少是十五年、二十年后的世界,你真的有把握你知道十五年、二十年后的世界长什么样子吗?

  那你为什么那么把握说,我今天应该帮我的小孩安排什么事情呢?你怎么会有把握到那个时候,这件事情消失了或它没用了呢?

  5、对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少的可能性,让他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面,你可能不是从三条路当中,去找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而是300条路。

当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有300条路的时候,他就很有机会,他可以相信他自己,挖掘他自己,他比较容易在这300条路当中,他真的会了解说,有哪一件事情,是我有热情想要去做的,他又可以生存,他又可以过得自在

  6、尼采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件事情是:人最重要的勇气,是克服你内在的人性,变成你自己

人性就是所有人共同的部分,你必须要能够克服每一个人都有的共同的部分,你才有机会找到什么叫做自己。回归到人性,跟别人一样,是最方便、最安全的,但也因为这样,很可能是最不愉快的。

你必须要有勇气说,我不要做一般人,我不要做别人,我要做自己。那个过程当中,上上下下是痛苦的,可是尼采给我的信心是,等到有一天你走这条路,走到一定程度之后,你摆脱了你觉得还要去模仿别人的时候,你眼前看到的,你能够体会的、就是最美好的东西。

点击收看精彩视频

编辑采访手记

杨照:摆脱了模仿别人,看到的才是最美好的东西

还差六分钟,台北趋势讲堂的历史课就要开始了,杨照的车子才驶入停车场。接下来匆忙跟拍,上电梯、到小待客室简短采访的五分钟,却已足够打消我们“时间这么短能采到个啥”的焦虑——这是一个理性版的杨照:一边迅捷动作,一边从容寒暄,回应我们一连串迫不及待的问题。

声线磁感,儒雅,反应超快,表达丰富而逻辑精严。他走路和讲述的姿态表明,他有某种内在的社会使命感,并且身体力行——没有废话的人生

他的高效,其实很稳很慢。趋势讲堂的中国通识课,是他参与的趋势科技基金会当中的项目,已经做了四年。这只是他庞大的启蒙拼图中的一角。对于大陆学者来说,“启蒙”已经是很旧的命题了——属于五四时期和80年代,对于杨照来说,这是正在进行的生命。

“故事”是杨照的关键词。与其说他是历史学家,作家,音乐家,媒体人,不如说,本质上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他有一系列以“故事”为主题的书,内容含摄了你能想象的任何领域。后来他跟沈星聊,“故事”的起点是好奇心,是有趣。不过什么是有趣?从明代朱元璋的故事,到现场咖啡馆的那架钢琴,他或她或我们真正想了解的东西,显然不是那些名词、时间、地点和人物。

“你把百科全书全背下来干什么呢,没有意义的。最根本的,是在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如何有思考能力的活着。”

杨照说,我们不是历史、现实或常识的囚犯。它可以拆解,可以搭建,所有这一切都通向未来。——这是人人都具备的潜能,但发掘它,是需要教育的。他自我教育了许多年,又教育了别人许多年。

由社会而家庭,他的教育极富成效。他不是体制内的学者,却拥有无数学生和听众,其中一位是他的女儿。沈星特别好奇他如何教育出优秀的女儿。他说为父无师——永远要自己摸索。但有一点:你能给孩子三百条路就不要给三条,即使他最终只能选择三条。

多样性意味着人生的格局和境界,正像在新月时,你知道会有满月。会讲故事,会听故事的人,反而不会轻易被“套路”

两人花了很多时间,讨论成长道路上激情和理智的错位,以及如何不被父母、学校、社会和自己内心中对谋生的恐惧所控制。在这一切之外,或者在这一切之中,找到那个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自己。

做想做的事,保持激情,这一切蹉跎都是对的。这是他们从尼采和黑塞他们那里得到共鸣的的个性主义,要坚持它有多难,过后就有多幸福,虽然那个过程,杨照说,“上上下下都是痛的。”

杨照的本业是思想史。他说,这听上去是乏味的专业,无非就是某个时代的人们怎样去思考和生活。他常说的词儿,不是时间、空间、历史、未来,而是时间感、空间感、历史感和未来感。

因为历史并不真的在资料和文献里存在,存在的仅仅是我们感知这些媒介的方式。录《百讲》的时候他说,“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却习惯用几十年来衡量漫长的历史”。正因为这个,历史才一直在流动。

当我问他,对学校里流行死背经书(因为他“科普”了太多历史和文学经典,而被称为“经典的摆渡人”)的情况怎么看,他表示这有毒。因为时间感和空间感已经不同了。就像要把在水里活着的东西拿到空气里,你要给它换一种活法。

时代,是那天他俩对谈的另一个关键词。台湾的60和70年代——所有今日文青梦想穿越的时代,成就了杨照机缘巧合学了小提琴,并与文学终身相伴。沈星说,它就像大陆的80年代——那曾是她的青春。

或许正是相同的时代感超越了代际,把这两个相差十二岁、此前并不熟悉的人联接到一场对话里。他们都收集过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都有过傲娇而不悔的青春,并且不约而同地觉得,今天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个时候要老一点儿

从前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台湾的时间,大陆的时间。这么多参照,怎么摆弄都有趣。正像他们的两个小时,故事、教育、自我、激情、生存,每个话题都是一个精致有序的迷宫,从哪一点进入都能到达另一点。

说了不到十分钟,对话就因为空调的噪音而停顿,好像故事的一个逗号,他们各自熟练地调整了情绪和状态——原来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手艺,聆听他们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故事: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他们都曾面对五百多名或一百多名观众,面对女儿或情人,对镜头或别人的眼睛,开着各种脑洞去学习“讲述”这件事。驱动他们的,当然有生存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好奇和激情。

有效的好奇心不会杀死猫:它会提升到世界观——观察世界、事件、人物和事物运转的方式。看到事情的起落生灭,在“是什么”之后一定有为什么。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杨照会喜欢推理小说,而沈星把烹饪和家务做成了一种艺术。

生存和热情之间是冲突的吗?他们开始有点争议,最后殊途同归。杨照说,三十年多来,我没有上过一天班,我可以有资格说了,真的:不冲突。

事实上,那天中午他们初次会面的好吃不贵的西餐馆和下午深谈的咖啡馆,都是杨照参与的“趋势基金会”所支持的非盈利项目。沈星说:不求盈利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啊。

杨照:相比台湾,大陆的年轻人更焦虑

【古今:杨照史记百讲】

“经典摆渡人”杨照,

带你穿越“what”,

走入历史的“how”&“why”。

  “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要知道世界有多大。《史记》跟很多经典一样,它在帮助我们离开我们的现实。”

——杨照

想了解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想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中国第一部“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从神话时代到汉武帝,52万字,叙述3000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又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司马迁让汉字“活起来”,开拓性的书写方式,一直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位中国人。

  在《史记》百讲中,杨照用他特有的“历史式读法”——将传统经典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脉络中,解释当时重大人物事件的因由。让今天的我们穿越回历史剧中的现场,贴近真实的历史;配合“文学式读法”,解读司马迁的视角与态度,让远古文字鲜活地跨越时空与读者对话,并对当今世界有所映照。

点击了解详情:梁文道:如果你没读过它,那作为中国人的资格就很可疑了

本文编辑 | 朵夫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