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霍普杯|在“不负责任”的设计竞赛中探索与思考

  

  �� 投稿:张昕楠、邱雨新、赵熠萌

  �� 编辑:Satty

  编者按:2017 UIA-霍普杯已经截止报名,进入方案的提交阶段。让我们思考2017、回顾2016,一起来听2016年霍普杯一等奖指导老师张昕楠浅谈“演变中的霍普杯和演变中的建筑教育”吧,同时走进2016 UIA-霍普杯一等奖作品,受参赛邱雨新、赵熠萌由建筑角度完成的对当下的思考与探索。

  

  张昕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日本建筑学会会员

  建筑建造的成本和代价决定了建筑业是一个有惰性的行业,技术与理论只有在足够成熟之后,才能够对建筑的发展产生影响性的变革,而这一切变革的实质则是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完成了迎合社会、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发展的需求。而“不负责任”的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最有机会给年青人提供基于当下真实的观察而展开崭新探索的机会,并因着其观念的成熟而逐步引领发展的潮流。

1897年,在日本学者伊东忠太以“建筑”代替“造家”翻译Architecture之前,位于东京霞关的工部大学造家学科已成立了20年,而再过30年我国才开始设立建筑学专业(1927-1928),中国建筑学教育的肇始晚来了半个世纪。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展开,至20世纪末,日本成为世界开展学生设计竞赛最多的国家。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举办建筑设计竞赛最多的国家。

倘使能以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多寡来判断建筑教育的水平,那么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缩短了20年。

  演变中的霍普杯

2012年至今,霍普杯国际竞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每年报名的学生设计团队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上百个高校、超过2000组,最终递交的竞赛作品达上千份,霍普杯已经成长为具有极高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学生建筑设计赛事。五年间,王志刚、胡一可、王迪、赵劲松等老师拉着我作为搭档,使我有幸旁观了学生参加竞赛的设计过程,忝于获奖指导教师之列。

这期间,和学生一道解析竞赛题目时,常将焦点转向出题者的设计观念,这才发现这些建筑师在青年时期都是其所属年代建筑设计竞赛的佼佼者,并因竞赛折桂而发展、确立或实现了其之于建筑的观念或理论;这期间,和学生一同讨论方案的过程,成为了了解当下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机会,青年人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行动力通过竞赛作品对发生在当下的现实进行着想象。也因此,参加竞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建筑学科发展的继往开来。

  演变中的建筑教育

1927年至今,我国建筑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期间,因国家需求、经济制度和教育状况,高等教育开始了由重知识传授、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为目的到重知识研究、知识生产和扩大高等教育受众人群的转换,建筑教育发生了从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到培养优秀建筑师的变化,教学体系完成了由鲍扎—包豪斯—当代多元综合体系的过渡,学科背景经历了由现代到当代的过渡。今天的建筑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设计的技巧及形式语言之外,也注重学生的抽象空间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设计思维逻辑的发展与演进的训练。期间,学生建筑竞赛的类型也从类型给定的命题型向更为多元的主题型和开放型发生转变。

不同于传统竞赛获奖作品偏重设计基本能力和形式操作能力的特点,近年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在“意”与“匠”两个层面均有较好的表达。所谓“匠”,指的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能力;“意”,则指设计概念、理论或对建筑的理解。而日文的“意匠”对应的中文其实就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某种意义上,每一个竞赛获奖作品表现出的都是以建筑角度完成的对当下的解读。以这一观点审视建筑教育,不难发现——建筑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其基本的对于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更有机会完成以建筑为视角和媒介的人本教育

也许,这便是当代建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今天,活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日本年青一代,无论藤本壮介、石上纯也还是中村拓志,均始于学生竞赛时期的崭露头角,并在其设计实践中坚持了自己在学生时期建立起来的“意”。我国目前多样的学生建筑竞赛也给予了建筑学子更多探寻自我之“意”的契机,也因此为培养更多优秀“意匠”提供了可能。

下面来看看张昕楠老师参与指导的2016 UIA-霍普杯一等奖参赛者在竞赛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吧

  

  参赛作品名称:Love village爱之聚落

  组员姓名:邱雨新 赵熠萌

  学校:天津大学

  指导老师:赵劲松 张昕楠

  爱之“意”

我们对爱情旅馆这一建筑类型的关注来自于其自身所特有的矛盾性。在我们所在的社会中,爱情旅馆总是让人想到城市中的灯红酒绿与声色犬马,它既连接着人类的脆弱本性、维持着人与人最后的亲密距离,又在这个工具理性的社会中逐渐沦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遣”。

我们认为,爱情旅馆是“爱”这一概念的实体化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异化让“爱”变得肤浅与廉价,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爱情旅馆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有着自己的固有形制(或说是本身固有的情节剧本,行为活动的设置),通常,它是一个排遣欲望与需求的场所。

作为建筑的爱情旅馆亟需解构并重构。理想中的爱情旅馆应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间,它能为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提供可能。

  

作为建筑的爱情旅馆亟需解构 ©邱雨新、赵熠萌

爱的力量触发了多样化的需求,而未来的爱情旅馆将要满足所有这些人可能的需求。

什么才是他们所共有的标示?

一次在食堂的闲谈让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饮食”。我们发现爱情这件事似乎总是离不开餐桌。饮食所承载的是关于“爱”的共同语言。

以这一标示作为媒介,“爱”这一平凡而又崇高的抽象概念便被具体化了。

  

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 ©邱雨新、赵熠萌

在我们看来,饮食的意义在于它的双重性,对于人类而言,它既神圣又世俗。厨房里的劳动是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再生产的一种基本手段。另一方面,饮食又是家庭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组成部分。

此外,家庭烹饪是尚存不多的充满乐趣的劳动之一:人们通过自己的亲手创造,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享用。在此意义上,家庭烹饪不失为一种对劳动异化的抵抗。

  

饮食文化与知觉元素 ©邱雨新、赵熠萌

  旅馆之“匠”

当代城市发展以存量空间为主,北京市于2015年宣布加快通州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这意味着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将在一段时间内由中心城区逐渐疏解出去,大量的办公建筑将面临功能的更新以及改造。我们的基地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在这个区域,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众多的办公建筑处于空置状态

  

基地 ©邱雨新、赵熠萌

与此同时,后现代的生活也产生了更加多样化的恋爱模式。爱的力量触发了多样化的需求,而未来的爱情旅馆将要满足所有这些人可能的需求。于是,我们设想将办公建筑改造为爱情旅馆,许多的事件,运动,故事及计划将会在这样一个方案中发酵。或者更确切地说,这里将成为一个“爱之聚落”,是一个有着不同背景的人们共享短暂的群体生活以及普遍化的爱欲所带来的快乐的理想空间。

  

从办公建筑到爱情旅馆 ©邱雨新、赵熠萌

参照屈米的理论,建筑中发生的事件与运动都有着自己独立于建筑的结构。事实上,建筑空间与内部发生的事件、运动总是处在相对独立的维度上,按其自身规律而运行。于是,就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分离的状况,包括空间使用与空间形式的分离、空间意义与空间存在的分离、理想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分离,等等。

正是空间、事件、运动之间所形成的那些偶然而愉悦的契合以及痛苦而持久的碰撞才成就了建筑空间的真实状态,而我们则试图以一系列的操作手段来诠释上述过程并探究它所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针对一个典型的办公建筑,拆除辅助性结构(非承重的结构支撑以及垂直交通)

在其中嵌入住宿单元和作为标示系统厨房单元,满足爱情旅馆的最基本功能

利用改造中所得到的剩余材料在剩余空间建构一个创造和游乐的场所

  

操作手法 ©邱雨新、赵熠萌

  爱情旅馆

  本方案试图通过呈现空间、运动与事件的三种关系:对抗交互以及中立,由此提供一个解读建筑的新视角。

  办公建筑通常是一个自治的空间系统,它总是与其中发生的事件保持一种中立的关系。平面中的水平分割与垂直支撑被减小到最少,而垂直交通与服务空间则紧凑布置。这样的办公建筑的平面常常是普适性的,因此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安排。在这里,空间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保持着绝对的中立,二者呈现出完全相互分离的状态

  厨房和住宿单元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系统。厨房里可以容纳与所设定功能相对应的事件,即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允许打破空间固有功能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这些厨房就像是一种中介,空间与事件的关系在这里是交互的。住宿单元容纳了爱情旅馆作为旅馆的最基本功能。在这里,建筑师指定了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理想化的旅馆房间被成组地压缩在这个巨型结构中。剩余的公共空间被最大化,以容纳那些通常被压缩在旅馆狭小房间之内的未定义的功能。在这里,空间、事件和运动处于一种交互的状态

  改造旧建筑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剩余材料被重新利用。废墟和残骸在空间单元之间形成了一个游乐场。空间与事件的游戏在这里展开,叙事性的空间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爱欲所激发的灵感与创造力在这里得到尽情地释放,多元化和具体化的创造活动在这里展开,浪漫主义的自由游戏令空间产生无穷的潜能,因此也打破了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额外潜抑”。在这里,事件与运动真正超越了建筑空间。爱欲得以普遍化,精神自由与解放得以实现。

  

不同体系分别呈现对抗、交互以及中立三种关系©邱雨新、赵熠萌

  最后,我们建立了三个序列:

  第一个序列是建筑平面,其上的符号标识出可能的运动。

  第二个序列展现了建筑空间原有的状态,体现出纯粹的,没有承载任何事件与运动的空间。

  第三个序列展现了空间的使用,其中的事件或许与设定的功能相符,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误用。

  通过这三组并置的序列,我们力图证明,空间,事件与运动在建筑中的不确定关系所能够在爱欲的刺激之下释放出无穷创造力。

  

三个序列©邱雨新、赵熠萌

  当我们将爱情旅馆看作“爱”这一概念的实体化,我们便发现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我们相信,“爱”的广袤足以改变形式的在场。“爱之聚落”是一个人类创造力的乐园,当不同的事件在这里发生,空间便具有一种变革的力量。它会证明概念并非乌有,而理想会照进现实。

UIA-霍普杯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正式启幕

霍普杯交图截止在即,今年不要再留遗憾!

  竞赛主题:演变中的建筑

  Architecture in Transformation

  竞赛题目:改变与重塑(夺回)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quest

  评委会主席:让·努维尔

  Jury Chairman:Jean Nouvel

  评委会执行主席:崔愷

  Executive Jury Chairman: Cui Kai

  国际主办与支持机构:国际建筑师协会(UIA)

  International Supporter: Union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 (UIA)

  主办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TJU)、《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UED)

  Hosting Organization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UED) Magazine

  冠名机构: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Exclusive Naming Sponsor: Shanghai HYP-ARCH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ant Inc.

  题目解析:

  21世纪的大都市不断的蔓延,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和空间,同时它们又是松散广漠的,城市的进化并不应当简单以扩张的方式持续膨胀。你们会用哪种和周围产生互动的、并具备生命力的建筑,让所选择的现有空间“产生突变”?

  The metropolis of the 21st century takes up too much room... It sprawls... It must not keep evolving simply by expanding. What vital and disruptive architectures can you come up with to transform the existing spaces of your choice?

  基地、面积、建筑类型等自拟。

  竞赛的锣鼓已经敲响,来自国内外的评委大师已经准备就绪,你和小伙伴们还等什么,快快行动起来, 尽快提交自己的参赛作品吧!

2017霍普杯参考书籍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UIA-霍普杯2017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霍普杯往届历程

还记得曾经的几位男神大师是怎样讲诉霍普杯的么?

让我们和小编一起重温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霍普杯主席!

伯纳德·屈米

曼哈德·冯·格康

丹尼尔•里伯斯金

  About UED

  版权声明| 图片由原作者提供,内容版权归UED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UED Contact

  Explore More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