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实学研究会、韩国实学学会、日本东亚实学研究会编著的《影响东亚的99位实学思想家》(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年版)。为了配合第14届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拟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的召开,我们特选该书有关内容,以飨读者。正如本书序言指出的:中国实学作为儒学的一种重要思潮,也随着儒学传统进入了东亚各国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对其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韩日三国实学研究会联合出版这本书,既是为了解决三国各自的社会问题,更是为了促进三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建构一种具有东亚特色的东方现代化文化模式;这种东亚文化共识的建设,也是我们三国实学研究会为三国和平发展努力的一种尝试。
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乎其间也。
——《吉斋漫录》
吴廷翰是宋明理学思潮中明代气学流派的著名人物。
吴廷翰(1491—1559),字裕伯,号苏原,明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人。历任兵部主事、户部主事,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为官约二十余年,疾恶如仇,廉洁为民,不阿权贵。著有《吉斋漫录》等。
吴廷翰经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提出“气即道,道即气”,道气一体,气“为天地万物之祖”。他认为《系辞》等系孔子之言,所以以此为准,来解经求道,作为其学术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经典诠释的准则。吴廷翰上承王廷相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天地之间,无数混沌元气无间运动,产生万物。吴廷翰说:“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气?一阴一阳之谓气。然则阴阳何物乎?曰气。然则何以谓道?曰:气即道,道即气。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非有所谓道者别为一物,以并出乎其间也。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至尊而无上,至极而无以加,则谓之太极。……阴阳既分,两仪、四象、五行、四时、万化、万事皆由此出,故谓之道。”
吴廷翰还从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提出“性即是气”的人性论。他认为,“气”作为人和天地万物产生的本体,人由气而生而后才有人性,讲人性不能离开气。性既包括仁义礼智等儒家伦理,又含人的物质欲望,性是仁义与人欲的统一。
关于心性之学,吴廷翰说:“性者,生于心而根于心者也。人之初生,得气以为生之之本,纯粹精一,其名曰性,性为之本,而外焉者形,内焉者心,皆从此生。是形与心皆以性生。”他以“心者,气之灵”和“心者,性之所生”的观点,对当时的各种心性论提出了批评。
针对理学家把善(天理)称为内,把恶(人欲)称为外,并且将人欲界定在性外的做法,吴廷翰提出“性无内外”的观点。他说:“道无内外,故性亦无内外。言性者专内而遗外,皆不达一本者也。……以性本天理而无人欲,是性为外矣。何也?以为人欲交于物而生于外也。然而内本无欲,物安从而交,又安从而生乎?”道不分内外,所以人性也不能分内外,强调性有内外,将人性分为天理人欲之别都是不正确的。他还说:“人心道心,性亦无二。人心人欲,人欲之本,即是天理,则人心亦道心也;道心天理,天理之中,即是人欲,则道心亦人心也。”这表明吴廷翰认为天理人欲、人心道心都是统一且不可分的,所以说善恶皆为人性。
吴廷翰提出“物上见理”的观点,他说:“致知者一一都于物上见得理,才方是实。”又说“格物须物上见得此理”,致知其实就是认识物上之理,格物就是要有具体的“物”,“物”上得到的才是“理”。另外,吴廷翰还认为“德性之知,必实以闻见,乃为真知”,而且,真知还须“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
吴廷翰做官十余年,从不阿附权贵,敢于直指上级的之弊,哪怕贬官异地也坚持原则,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无为州志》中举吴廷翰奉命采端砚而不取一砚,以此说明他在为官期间,严拒请托和贿赂。他毕生清廉自守,这在官僚中是非常少见的。
吴廷翰其人在中国却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其生平事迹也不为正史所载,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事迹在中国被湮没长达四百余年。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憾事。然而他的思想却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日本得到了发扬和传承。当然,他的思想在日本得到古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的青睐,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反朱子之学才得以被重视的。
【参考文献】刘洪兵:《吴廷翰理学思想及在明代气学中的地位》,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