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这个首批国家非遗项目,在北京引起轰动,在本地却…

合肥在线记者 李京鹏

一曲庐腔韵味悠长。

8月7日,

合肥雨中语庐剧团团长宣祥友带领80多人的庞大阵容,

从北京回到了合肥。

5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他和他的团队,

以一出《情意缘》一炮打响,

博得首都观众的掌声,

向世人展示了合肥民间院团的实力和地方庐剧的发展活力。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

像这样的演出他还能撑几场?

在享受掌声和赞誉的同时,

合肥庐剧还需要思考

  

资料图

  需要有人带头“唱起来”

  8月5日晚,在距《情意缘》北京首演开场还剩1个小时的时候,该剧演员之一、肥东长芬剧团团长刘长芬告诉记者,她甚至感到了紧张,因为压力太大。而宣祥友也告诉合肥在线记者,他感到很累。

  无论是刘长芬的紧张,还是宣祥友的累,都在述说着民间庐剧发展的不易。原创古典庐剧《情意缘》自诞生以来,只进行过2场演出,分别是2016年8月18日的安徽大剧院的国内首演和2017年8月5日长安大戏院的北京首演。两场演出,让合肥的民间庐剧实现了两次大跨越——这个汇集了省内主要庐剧力量的剧目让外界看到地方小戏强烈的发展愿望。

  

资料图

  在艺校学民乐的宣祥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为了庐剧而奔波。他认为,戏曲音乐和民乐都是相通的。所以,他接受合肥在线记者专访时坦言,其个人对庐剧、对家乡深沉的爱,造就了一种情结,从而催生了这出剧目和这次演出。

  得益于其个人企业的良好发展,宣祥友有了把这种情结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剧本,宣祥友自己挥笔创作;没有资金,他两年内个人砸下近400万元。

  “自发为一部戏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合肥在线记者曾不止一次抛向宣祥友,而无论是在合肥,还是在北京,他的回答几乎一致。宣祥友说,这是为了一种情结。

资料图

  多年来,宣祥友一直探索庐剧的发展道路,虽然这只是一个地方小剧种,但也是国家的首批非遗。“在当下整体戏剧市场都不是很景气的环境下,像庐剧这样的地方小戏更需要我们去做一些事情,引发各界的重视。从我个人而言,我只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呼吁民营团体、专业团体,共同来为庐剧剧种加把力。从而让庐剧走得更高一点,让更多的全国观众知道,安徽不仅有黄梅戏,还有庐剧。”

  刘长芬一直是合肥民间庐剧的名角之一,同样作为民间剧团的团长,她曾不止一次向合肥在线记者感叹,也想创作一些新戏,但是没有资金支持。而宣祥友的这个举动,一下圆了许多民间庐剧艺术的一个大梦想——演新戏,而且要到北京演。

  然而,一花独秀不是春。民间庐剧力量“组团”凭借《情意缘》,亮嗓北京,并不能代表庐剧就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相反,一些问题浮出了水面。

  “像我这样的企业,目前来讲,做一次这种大型剧目,还能挺得住,但是往后,还想靠我一个人来投入,就很难支撑下去。”宣祥友不无忧心地向合肥在线记者说道。

  

资料图

  制约发展的结症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合肥在线记者通过连日来的走访发现,自身艺术形式的不统一和早先时期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困扰庐剧发展的两大主因。

  《情意缘》之所以能在北京首演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优美的唱腔,深深打动了现场的观众。宣祥友披露,在安徽大剧院首演结束之后,他对演出阵容进行了调整,尤其是为了这次北京演出,在唱腔上采用皖西庐剧的唱腔。为此,他请来了皖西庐剧团的两名当家演员白树龙、冯晓薇。

  在庐剧艺人的眼中,这个地方剧种虽无流派,但其实分为“三路”,分别是:以六安地区为主的西路庐剧,又叫皖西庐剧;以合肥(不含巢湖)为主的中路庐剧;以巢湖、滁州、江苏苏南一些地方为主的东路庐剧。

  作为一个地方小戏,由于方言的不同,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类似流派的三种风格。“这就是多年来,庐剧老艺术家一直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唱腔上的不一样。”宣祥友认为,黄梅戏到哪都是一样的唱法,但是庐剧至今没有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庐剧的发展,你说是推广皖西庐剧,还是中路庐剧,或是东路庐剧?”

  

资料图

  作为一名老庐剧人,宣祥友比较倾向于西路的皖西庐剧。“在庐剧的演唱方式上,我个人倾向于皖西唱腔,有大别山山歌的韵味在里面,听上去比较悦耳。”

  而在采访中,合肥在线记者曾多次到田间村头,观看合肥地区的民间庐剧演出,就现场感受而言,合肥本地方言版的庐腔庐调,与具有山歌韵味的皖西腔相比,确实不如后者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尤其是庐剧要想走出去,这一点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些庐剧艺人看来,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庐剧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造成庐剧未能“唱出去”出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我也听老一辈的艺术家感叹过,当年庐剧一度走在了黄梅戏的前面,但是由于没有得到重视和支持,就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宣祥友说,地方小剧种如果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很难发展起来。

  采访中,一些民间剧团的团长或演员反映,他们在平时的演出中,基层观众感兴趣的还是传统的艺术形式,而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方式来演出,老百姓不买账。刘长芬透露,现在在基层,对庐剧感兴趣的,绝大度数还是年龄偏大的观众,他们只认传统的东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庐剧的因循守旧。

资料图

  庐剧的出路在何方?

  宣祥友有一个“野望”,就是希望庐剧能发展到像黄梅戏一样,成为安徽文化的一个品牌。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后,宣祥友和他的团队没有像大多数的商业演出推广模式那样趁热打铁,到各地巡演,而是“踩了刹车”。宣祥友说,他想听听北京的专家、观众,对这部戏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打磨、提升。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的观众每年会欣赏到全国各个地方的剧目,他们的欣赏标准和见解都比较高,这次演出之后,我想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便于我们庐剧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的去打磨,然后把她带到更高的舞台,乃至走向世界,像黄梅戏一样成为安徽文化的一个品牌。”宣祥友说道。

  庐剧的发展确实需要更多像宣祥友这样的热心艺人,而仅靠热情还远远不够。宣祥友透露,《情意缘》投入巨大,但至今未见经济效益。

  庐剧是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唯一的一个本地剧种。2006年,庐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宣祥友成立了合肥雨中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公司下属的小乐队与演员,自公司成立以来走田头串社区做了数百场公益演出。2016年11月份,戏曲进校园在合肥正式启动,庐剧也走进了一些中小学的课堂,迎来一个发展的良机。但宣祥友认为,庐剧的发展还需要添一把火。

  这把火如何“点燃”?宣祥友认为是,和大多数传统戏曲一样,走“顶层设计”路线,依托政府政策支持从上至下推广。“我现在带个头,依靠民间院团的力量推出这部《情意缘》,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注,从而给予更多的支持。”宣祥友说,庐剧的出路在于政府加大引导力度,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只有这样,庐剧才会迎来“春天”。

本期编辑:江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