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怎样让学生热爱文学作品

  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现在大学生读的文学作品十分有限,这让授课教师很被动,如何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显得十分重要。

  温儒敏先生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今日小编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下温教授的授课风采。

  

我在山东大学文学院为本科生讲选修课《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课的学生80多位。这门课的本义是让学生多读作品,有自己的审美感觉,然后才讨论怎样去解读,该用何种方法评论,由此学习思考问题和写文章。我把这种设想称之为“读书养性,写作练脑”。现在的学生都很忙,上课很少读作品,要读也就是一些节选。文学史课讲得很多,却只有知识,没有感觉,更谈不上养性练脑。所以这门选修课总想着如何引发读书的兴趣,并且努力去引导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最后落实到写作。这样的文学课同时也就是写作课。不过我不布置作文,每次课都围绕对作品的阅读和探究,聚焦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学习如何去论说。只要求课后形成一种“梳理”问题的习惯,用二三百字记录下来。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都说很有收获。

我觉得他们的确是有获益的,这从期末考试就看得出来。试卷上提供了2篇作品,一是张爱玲的散文《爱》,二是穆旦的诗《春》,要求学生当堂写2篇不少于500字的短论。学生普遍考得很好,我一边改卷子,一边赞赏不已。他们很多论点都很真切,很有见地,甚至发人所未发。我情不自禁把学生考卷上论说摘抄下来,给读者诸君看看。让年轻的学生展示他们文学阅读的感受,那种青涩而鲜活的鉴赏评说。

  

如下是张爱玲的《爱》原文:

这是真的。

  这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的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你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门后,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的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的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如下是学生答卷中评说张爱玲《爱》的观点摘录:

  王宝玉:对于本文来说,少女与年轻人的那一瞬间的美丽邂逅已经不再具体,而是虚化为一种象征,作为一段美丽的回忆被封存于脑海。纵使沧海桑田,纵使世事艰难,心中依然有那美丽的回忆。也许对于女主人公来说,她所记起的并不只是那一刻,而是她将人生中童年时刻的所有美好都赋予这一个邂逅之中。而读者则在这三百多字的人世剧变中,得到了一个温柔美好的补偿。

  王俨:它并不是一种个人式的情感抒发,它是很具有包容性的,已经试图表达了所有生命的常态。故事的讲述可以有很多种,可是故事带给人的启迪大多数都是相同的——总有那么一种爱,叫做荒凉的邂逅。

  孙婷婷(交流学院):《爱》渗透了张爱玲对真正纯真的爱的思考。爱不是一种刻意的安排,多是一种偶然的契合。“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人有时候刻意的追求却往往得不到。爱是一种心灵的碰撞,精神的契合。不需要伪饰,甚至不需要语言,只在某一个瞬间,彼此心灵相通,不远不近。爱甚至可以不问结局,只留住爱情萌发的美好一瞬。也只有这纯洁的、没有杂质的爱,才能够在人生的洪流中永不褪色,永不变质。这也许就是张爱玲对于爱的理解,单纯、明净而永恒。

  刘青:“他走了过来,离的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一声”,这一系列短句的连用非常出彩,是年轻的人们特有的情态。“定”与“轻轻”用词准确生动,能感受到他情绪的流动,鼓起勇气,又带着几分羞怯。再如“就这样完了”,这句极简单、极口语的话,看不出任何文学色彩。却由于这种风格,起到了绘画中“留白”一样的艺术效果。

  陈俊洁:张爱玲所用的“千万人”“千万年”“无涯荒漠”表达出他潜意识中深藏的无边无际的广阔时空观。张爱玲有比其他人更为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思维意识,故在时空观方面,对时空的广阔到可怖,也比其他人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广阔时空观是与孤独相辅相成,它强化了“荒原意识”,加剧了她那种阴晦的作品底色,加深了她心底的失落。

  

  赵淑敏(交流学院):我不明白一生只记得一个人只靠一句话和一瞬间的感觉是哪来的动力?也许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不存在现实中。这也许就是文学给人高于现实的审美体验吧,但我从心底里还是希望多些那样的美好瞬间。让我在遇上他时,能脱口而出:“噢,你也在这里吗?”

  李梦露:苍白的人生只有那么一笔小小的鲜艳的粉色,别无他事。看似无情,实则无爱。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只有荒凉。《爱》,其实是无爱的荒凉之感。它所叙说的爱,只是苍白无力的相遇,只是人自我制造的梦幻,只是对命运的无奈而聊以自慰的荒凉。它看似唯美,实则世俗;看似有情,实则无情;看似蕴藉,实则悲戚;看似传奇,实则庸俗至极。

  李华臣:张爱玲的作品里也是有“情”的,也有一些“纯真”和“美好”。而这种“情分”在经历人生变故和风雨之后,带有一些看破红尘的意味。将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际遇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只是一种巧合或缘分。说是无情却也有情,只不过多了一丝无奈和旷达。

  冯琪茹:这篇散文的核心就是强调“瞬间”,两人巧遇相逢,这一瞬间的温情让主人公得到无尽的温暖。这就符合了张爱玲的爱情观,爱情短暂,永恒的爱情或许并不存在,因为这其中夹杂着太多太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瞬间的东西有些时候却包含了炽热的情感,反而能恒久于充满磨难的人生中。

  何佩鸿:《爱》这篇散文,没有自由恋爱的天真纯情,只是错过无果,却给人心灵麻木般的痛感,无奈的失落。这样无情的言情,切入人的灵魂深处,切到人性的隐蔽部位,意蕴深厚。这样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传奇,蒙着哀凉的雾气,细腻凉薄看似脆弱渺小的爱情,却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消极的还是让人感慨怀念甚至不得不服的“原来你也在这里”的爱情,只有在张爱玲的笔下发生,并且知道时间的荒野。

  王书境:张爱玲善于以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手法书写苦楚和不幸。这种冷眼旁观,毫无情感倾向的“高”姿态让人更觉不幸,达到了一种让读者震惊、痛得无法自拔之境,这便是张爱玲的残酷之处。她不像莫言,莫言笔下的残忍是那么的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也是痛快的。张爱玲则不同,她的残酷在无声无息,杀人于沉默,直令人窒息、可怖。

  延伸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

  温儒敏 赵祖谟

  38.00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信:boyabook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网站购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