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回顾】数字花园内的交响建筑

2017年5月9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透明的声音”正式开展的首日,3位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的重要成员(詹姆斯·吉鲁东、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以及3名参展艺术家(多米尼克·布莱、马特·可可、帕斯卡·弗拉芒)为我们带来了“声音的显现”和“艺术家的‘音乐舞台’”两场分享会。在分享会上策展人、技术总监及艺术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他们尽全力所打造的这场“数字花园内的交响建筑”。

这篇乐章始于第一滴坠落的红色“天使”,它用朦胧的雾气和光亮指引着我们学习凝视、等待;延绵的坡道路过《两次4分33秒》和《椭圆》,静默也开始被重新发现聆听;在“智能领地”旁嬉戏,于“此时此地”彷徨,进而戴上“听觉义肢”,扭转脑袋,期待一曲黑白交错的催眠芭蕾;然后透过幻影,穿过微缩世界,在奇幻梦境的起伏和电光闪烁的打击乐后,最终回到原点,平静却又激动地划下休止符。

而今,“透明的声音”已经成功演绎完了最后一个音符。70余天里观众的各式互动给了原本依次进行的演出增添了不确定性的舞台现场感,这种随机的偶遇其实正是展览策展人和技术总监所期待的,让我们一起再来借着两位数字时代的先行者的文字,一同回顾透明的声音是如何显现。

5月9日“透明的声音”分享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介绍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以及“透明的声音”展览基本情况。而第二部分的主要发言者是参展艺术家,他们(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多米尼克·布莱马特·可可帕斯卡·弗拉芒)根据自己的作品对整个展览做了更为细致的介绍。

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在分享会现场

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是一个由法国的文化部所认可的国立机构。在我们中心名称里的“创作”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音乐创作,这些音乐创作都是跟新技术是有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我们的创作者可以用一些与时俱进的工具来进行音乐创作,比如说用舞台、音乐会、舞蹈创作一些混合的音乐等等。另外一部分要使用一些数字技术,比如说一些装置,还有一些其他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创作和我们的研究之间起到很大联系的主要就是技术研发,这个技术研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使得我们的艺术家的一些项目或者是一些设想能够通过技术还有软件的平台能够得到实现。

  

技术总监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在布展现场调试多媒体设备

在这个展览中这样多媒体和数字项目也有呈现,我的同事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会跟大家谈一谈这些有趣的作品,包括由智能手机、LED灯或其他材料组成的装置结构等等。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作平台建设,主要是围绕一些熟悉的主题来进行创作平台的建设,比如说是动作、声音、音乐,围绕这些主题。还有的,比如我们可以以电话为中心和以话语为中心来进行创作。我们还为智能手机做一些音乐的创作。

  

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在分享会现场

我的这个作品叫《智能领地-嬉游曲》,它的起因就是源自于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使用智能手机的,我们是用这个智能手机来做一些互动性的音乐,特别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也就是利用智能手机让观众参与到我们的互动当中来。这个应用我们称之为SmartFaust,可以通过我们的官网下载这个智能程序,然后通过这个程序做很多自己的音乐,所以我们的创作的理念就是要通过这样的程序,让观众能够通过下载手机软件,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属于自己的新的音乐。所以我想做的就是让智能手机之间相互联系,也就是说在这个智能领地当中不用任何的因特网连接,只用麦克风或者是手机当中的低音喇叭来产生这种互动。

  

《智能领地-嬉游曲》布展现场

简而言之,就是一部电话如果它能够发出声音,其实它自己是没有办法倾听的。但如果它静默了,它就可以通过自身来展示周遭所接受到的声音,并和它们产生互动。这其实和人类的行为是有相通的地方,也就是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听不到的,我们倾听的时候又没有办法说话,所以是通过这个装置我们来设计一个行为的场域,在这里智能手机会偶然地捕捉声波,从而捕捉笑声。FAUST的原则就是要使用动作然后捕捉声音,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捕捉声音,然后我们来计算声音的转变,所以FAUST是一种语言,它用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语言。通过这种声音我们再来产生声音,也就是我们把声音把它变成一种信号,然后再转化成其他的一些语言,比如说我们可以转化成指令,让桌子移动,或者转化成光线。

  

智能领地—嬉游曲 / 斯特凡·博瑞尔,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随机实验室 / 数字环境下的互动装置

回到这个作品本身,我们看到的是这么多的智能手机它们围成一圈,相互之间调笑着,在这些智能手机之间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人性,这仅仅是一个数字花园。而我们在旁边有放一个二维码,希望我们的观众去下载这样的一个应用,那么他其实在离开的时候已经把这个装置的一部分带回去了,而且通过这个下载的应用他还可以创作自己的声音的装置,所以多媒体是一个工具,它使得我们观众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接触音乐。

  

詹姆斯·吉鲁东在布展期间带艺术家“嬉游”“智能领地”

《透明的声音》其实反映了我们的视觉艺术和声音艺术之间的协同。就像我刚才解释的那样。在这个展览中我想回应或者说试图解答一个问题:在上海这么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城市中,在一个展览机构中展出一些多媒体的作品,这是否会与我们的城市环境有所矛盾?因为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本来就仿佛一个充斥着电影屏幕、电视屏幕、多媒体的机器,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各样声音的环境。已经有这样的环境了,还要展出这样一些多媒体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呢?

  

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用简单的材料搭建《72击》

其实我们这里所展出的作品所使用的器材和材质与现代化都市中所使用的那些相比之下是非常原始、非常初级的。于是,在这里我们就能给大家展示的是另一个纬度上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使得我们的展览有别于我们每天所看到的或者听到的那些东西,产生一种意义。所以在我们给大家看的这些作品当中,我们打破了人每天在城市环境中这种不断的需求,我们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手段或者态度,视角非常独特,就是要引起大家情感上的一个共鸣。因为我觉得一个展览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使它让大家以别样的方式看到或者听到;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些非常敏感的空间来打动我们的参观者或者观众,能够使得观众能够做一次内心的旅行;我们打破了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刚才所提到的就是每天都是强烈的不断的一种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所以这个是我们组织这次展览一个主要的想法。

  

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和展览灯光与舞台总监让-西里尔·布尔戴在布展现场

我们的展览始于美术馆的一层,在展览开始的地方其实只有非常简单的布置,所以在核心筒这样一个很大的展览空间里面你们看到的很少(三件作品),但是你们听到的很多。我们会尽力设法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几个点上去,而随着参观的物理上的深入我们才同时给大家听到更多的声音。因此上到二楼后我们会有一些像《两次4分33秒》等作品,在那儿会让观众感受到一些事件的发生。从这里开始慢慢拾级而上的过程中其实你们不会一下听到很多声音,这其实是为了让参观者们能够有一种对于内心声音的倾听。

而所有这些作品它们都刺激我们的视觉,也刺激我们的听觉,但是刺激视觉的声音你们几乎是分辨不出。所以我们希望在听觉和视觉之间产生这样一种联系,一个是无声的声音,一个是透明的图像。每当我们谈声音的时候就会自然说到“静默”,因为声音是静默的一个对立面;但是静默并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没有,比如说《两次4分33秒》,它的静默就有一点像“透明”,静默只不过意味着没有声波的振动;但即使你是一个听力障碍者,也能够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所以静默只是一个乌托邦,是人们所追求的一个梦想。同样透明也是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完完全全的透明亦是一种幻觉,毕竟我们看到周围的东西都是通过不同的滤镜过滤过的东西,所以我们的“透明”它其实是一种我们周边的这种不同物理现象的体现。所以我们把这两个乌托邦,两个幻觉,也就是把透明和静默联系在一起,这是我想通过“透明的声音”所表达的第一点,为什么选择了“透明”与“声音”作为我们展览的主题。

  

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与让-西里尔·布尔戴在展览终点处

第二点,那要回归到我们展览的实体;我们依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非常特殊的独一无二建筑构型,它的展厅的楼层是连续的,没有楼梯,没有任何生涩的中断,是一个漫长的缓步上移的过程。所以为了使我们的展览能够符合美术馆建筑的形式,我们在这样一个行走的过程当中,精心设计了展品的布置,希望参观者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正在看着一篇连续的文章,每一个后面的装置都跟前面的有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后面的一个装置可以是前面一个装置的反响,而且它可能会影响后面一个装置的安放。所以我们在布置这些作品的时候得考虑到它的体积、形状和声音。就是这样我们从核心筒开始沿着坡道展厅一路来到四层结尾的平台,成功地打造了一部非常大的总乐谱;依照这个乐谱,一旦坠下第一滴水珠,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就此成为一个巨大的乐器。而参观者的加入,会在各个位置奏出别样的响亮;而这是我们真正期待与大家互动的。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