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古堡、哈维利:穿行在300年前的印度小镇(下)

  旅游分两种,一种是参观景点的被动式,一种是探寻异域的主动式。所谓参观景点,无非是对方主动呈现在你面前、要你好看的景色;所谓探寻异域,是置身他者的环境中,主动去寻觅探访未知世界的过程。选择被动还是主动,就看个人喜好了。

于我而言,

被动参观固然保质保量,精髓尽在掌握;

主动探访则更有一番猎奇刺激,

也更能深入肌理,

看到他者更生动鲜活的一面。

作者:何岸

英国文学硕士,常驻印度使馆工作

  

  法塔赫布尔,我们有幸走进当地百姓家里,看到了最鲜活的哈维利。

  这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哈维利,当时我们停车穿巷,正要找路。我被这座哈维力正立面墙上的大象吸引(当地都习惯在正面立面两侧彩绘大象,不仅在什卡瓦提如此,连乌代普尔的城市宫殿入口处,也是同样造型的大象),正在聚焦镜头,大门口的一位印度大妈示意我们可以入内参观。这一刻让我窃喜不已,多么难得的机会。

  

  走进这栋哈维利,你就明白真正活着的哈维利是什么状态了。首先它是寻常生活的居所,院子里嬉戏的孩童、打扫家院的妇女,对于我们的到访似乎并不介意。院落似乎分好几户住家,或许彼此都是亲戚。杂物堆放的比较无序,呈现出生活的原貌,也是令我略有心疼的地方。其次是它不掩风流的本质,雕梁画栋的墙壁、屋檐都诉说着它曾经拥有的容颜,现在固然无心打扮、不施粉黛,但美人胚子的本色还在那儿,不是岁月说能夺走就能夺走的。

  有些地方潮湿发霉,有些地方画面斑驳,但看原生态的哈维利,这才是真正的岁月的味道。

  

  印度大妈对于我们的造访似乎毫不介意,于是我们一层一层往上攀登,直至来到天台。哈维利的精美,在于细节,即使岁月剥蚀了它曼妙的容颜,但风骨都还在。

  无论楼梯还是天台,每一处都用心打造,比如天台两侧的扶手都是象头造型,象鼻延伸出来构成扶手形状,第一次看到这个设计颇为佩服设计之妙。后来在多处哈维利都看到了这一设计,就知道它是传统造型的一部分了。

  

  在天台的南侧,还有一处空屋,通过墙壁上的神龛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是家用的神堂。这一结构在后面看到的哈维力也能得到验证。神堂中间有一道梁,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挂帘隔出两部分,或许就是神与人的不同居所吧?

  站在天台上,整个小镇尽收眼底,这是走进这栋哈维利的第三大收获了。整个法塔赫步尔的哈维力都较为工整,放眼望去,青灰色的哈维利天台一个挨着一个,古朴宁静的小镇就这么展现在你眼前,真的很美也很有趣。

  

  天台下的小镇法塔赫布尔建于1451年,最初是穆斯林纳瓦布(Nawab,穆斯林中处于统治地位的亲王或有权势的地主)的都城,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一直都是在他们的统治下,直到什卡瓦提的拉其普特人在18世纪把它夺了过来。奇怪的是在1799年它还曾经被一位由水手改行做商人的爱尔兰人乔治·托马斯统治过,但是后来斋浦尔的王公重新占领了这座城镇。

  在这个尘土飞扬的小镇街道旁,散布着许多颜色鲜明、建筑宏伟的哈维利,还有一些精美的纪念堂、阶井以及庙宇,而它们也充分反映出了那些在历史后期崛起的商人家族的财富状况。

  

  说到这里,你会联想到什么?

  其实在我拾步跨进这座庭院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中国几处民居,比如徽州抚州一带的明清村落,比如福建永定南靖一带的土楼。和江南的明清村落相比,同样古朴精美,同样雕梁画栋,同样遗世落寞,同样无人问津;和福建土楼相比,虽然方圆形状不同,但同样都是拾阶而上,一层一层功能划分明确,家族合居特征明显。

  这或许就是东方文明的共同之处,或者索性就是人类居住史中进化的某个极致阶段,某种家庭乌托邦的雏形?

  

  不出所料,当我们迈出这栋哈维利的台阶时,开门欢迎我们的印度大妈摊开双手索要小费。这是哈维利留给他们的财富,我更发自内心的希望他们家族中能够有人有力去拾掇一下这栋精美的哈维利。即使不是上彩粉饰,哪怕把庭院中杂乱堆放的东西好好收拾一下,也算对得住这老宅上百年的历史。

  当然这也只能是我的小小痴想,就他们的现状而言,这栋哈维利已经是保存较为良好的建筑,而且只要庭院内有人居住,民居就会保持活着的良好状态。至于是否精美如初,那就只能是我们这些过客的美好臆想了。

  

  几乎每一寸都覆盖了壁画的哈维利,什卡瓦提的村庄和小镇有世界单区域最集中的壁画。为了保护这些建筑进一步崩坏,已经有两个地区已经禁止出售这些宅邸,免除任何可能损害这些遗产的可能。他们的目标是保护沙卡瓦蒂,将之提升为旅游景点。

  小镇上处处都是精美雕花的哈维力,就在准备出发的刹那,我又被街对面的一处哈维利所吸引,赶紧端详拍照。这时我身后的一栋翠绿色小门打开,两个印度女孩探身出来,问我索要小费。看来此处的居民已经习惯于向来往过客收费,如果他们能够在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好哈维利的意识,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们慕名而去的的另一个哈维利名叫Le Prince哈维利文化中心,和之前看到的民居相比,这里简直是一处花园别墅,或者说是隐蔽在市井里的高级会所。原哈维利建于1802年,一名叫Nadine的法国女子相中了这处哈维利,并不遗余力整修装饰,终于成就了号称什卡瓦提地区最最精美的哈维利。

  一进门,就会有年轻的法意志愿者闻声而来,向你了解此行打算,以便他安排讲解的时间。Nadine目前已经80高龄,所以待在这里的时间很少。更多时候是征集来自欧洲的年轻志愿者来帮助打理和讲解。这次给我们讲解的是这位只有二十岁的法国小伙子本杰明,虽然他在这里的时间也不长,但作为临时导游已经绰绰有余。进门需要收取人均200卢比的参观票,这就是整修与不整修的区别。如果当地居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不会学着打理自己的哈维利?

  

  

  Nadine花了三年时间才得以让这座哈维利重拾旧貌,而这之前它已经被荒废了将近40年的光阴。Nadine把它改建成了一个画廊和文化中心。整修后的哈维利其实还是尽力保持了建筑原有的特色,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印度的。

  偶尔有些西方人物点缀在壁画中,也需要擦亮眼睛才能发现。在这座房子正中间的过梁上雕刻着一个精美的象鼻神神像。在大厅的里面还保留着一些最初的木雕装饰,天花板上也用真金镶着线。

  

  虽然整栋哈维利的装饰元素都是印度特色,但各种细节还是让人觉得置身于一个经过现代工艺打造的别墅花园。中庭里的喷泉与鲜花、神像相伴,会客厅里有各种背包客所需的明信片和期刊书籍以及宣传活页。

  你在这里会找到背包客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异域风情、精致腔调、网络书籍、文物工艺……这里与其说是文化中心,更像是一个充满波西米亚风格的青年客栈,理所当然的一些房间被改建为面积略小但装饰精美的客房(标单/双 1600/2500卢比)。

  

  本杰明带着我们参观了一些房间,其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Nadine本人的居所。这是一处位于别墅二层东南方向的房间,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她的卧室充满了各种柔美的女性元素,有便捷的卫生设施包括浴缸、抽水马桶、梳妆台,让人完全不觉得身处印度边境沙漠地带的不便与苦寂;有实用而极具装饰效果的白色垂纱蚊帐,从阁楼上垂挂下来,包裹着整个乳白色的卧床,仿佛沙漠女王的寝宫一般;有Nadine喜爱的各种简洁的艺术品装点其中……完全是一幅世外桃源的居所。

  我们不免好奇地了解这个房间是否也对外开放,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价格也在接受范围之内,只要6000卢比(合人民币600元),如果你愿意选择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边陲小镇。

  

  Le Prince的画廊里展示着工作于此的法国艺术家们的作品,吸引我的是Nadine40岁的儿子的摄影作品展。他的作品以印度风景为主,虽然印度风貌非常上相,但如此空灵优美的摄影作品还是令我眼前一亮。

  此外,还有一个部落艺术馆展示着由本地艺术家创作的精美的木雕作品,一些直接展示在游廊上,背景是柔和的夕阳洒在院中各种花卉植物上,其间还有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在进行局部整修的本地人。如果你真的拥有了一栋哈维利,修修补补的工作一定会占据你的余生。

  

  Nadine的哈维利文化中心,有点像苏州园林的感觉,她试图在每个角度都传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无论是盛放的三角梅下的幽暗走廊,还是建筑拐角的古朴木质摇椅,让你都有一种想停下来凝神片刻的冲动。

  

  

  近乎完美的Le Prince也有它的致命伤。本杰明告诉我们,每年雨季的到来都是对Le Prince的最大威胁。当年Nadine选址创建她的理想国的时候,唯独没有考虑的就是这处哈维利的地段。它位于整个小镇的下游位置,当雨季来临的时候,上游积洼的雨水会淹没Le Prince的基座,整栋哈维利就不断遭到侵蚀霉烂。于是每年都需要把建筑往上抬升。

  这听起来是一个无比艰巨又不可逆转的任务,就像人们想要拯救所有的哈维利,以对抗时光的侵蚀与腐蚀。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全人类的命运。

THE END

作者:何岸,70年代生人

英国文学硕士,文字爱好者,

常驻印度使馆工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