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09:“黑暗时期”的西方美术如何从抵触走向融合? | 听见艺术

「 正由于古典传统和本地艺术家的爱好二者相互抵触,一些崭新的东西才开始在西欧发展起来。」

  1

我们已经把西方的美术故事讲到了君士坦丁时代,讲到艺术有所变化的那几个世纪,当时由于格列高利大教皇觉得图像有益于向凡夫俗子传授圣训,艺术就不能不向他的看法靠拢。在这个早期基督教时代后面接踵而来的,也就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的时期,一般称之为“黑暗时期我们说那些年代黑暗,一方面是想说明在那几个世纪里,迁徙、战乱和动荡频繁,人民陷身于黑暗之中,得不到什么知识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隐含有别的意思,也就是当时古代社会已经衰落,欧洲国家即将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致面貌,那几个世纪恰值新旧交替之际,既混乱又迷惑人,对此我们自己也所知甚微。当然那个时期没有确定的界限,但是我们为了方便,可以说它大约从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持续了将近500年

500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足以发生巨大变化,事实上也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在那些年月里看不到任何一种明确而统一的风格出现,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风格相互抵触,只是在那个时期行将结束时,各种风格才开始融合。在对黑暗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看来,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它不仅是个黑暗时期,还是个杂乱时期,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阶层之间有巨大的差异。

  2

有时那些博学多识的人们试图复兴他们所欣赏的各类艺术,但是他们的努力往往由于北方的武装入侵者发动新的战争和侵略而毫无成效,因为北方入侵者的艺术观点迥然不同。这些入侵者横扫欧洲,到处袭击和掠夺,被那些尊重希腊和罗马文学艺术成就的人看作野蛮人。

龙头 约公元820年

发现于挪威奥斯贝尔格的木雕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确实是野蛮人,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没有美感、没有自己的艺术。他们有擅长制作精细金属品的技术工匠,也有优秀的木刻手。他们喜爱复杂的图案,包括盘绕回旋的龙体,以及神秘地交错出没的鸟。

北安普敦郡厄尔斯巴顿的万圣教堂 约1000年

一座模仿木造建筑结构的萨克逊塔楼

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和英格兰的萨克逊人的僧侣和传教士,试图把那些北方工匠的传统技术运用于基督教艺术所从事的工作之中。他们仿照当地工匠使用的木结构去用石头建造教堂和尖顶。但是在他们所获得的成果之中,最惊人的不朽工作还是英国和爱尔兰在7世纪和8世纪的一些写本。

《林迪斯法恩福音书》中的一页 约公元698年

在一页创作于近公元700年的福音书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字架的装饰图案,由缠绕着的复杂花边组成,配上更为复杂的图案背景,结果却并不混乱,各种图案呼应一致,构成了设计和色彩的多样统一。人们很难想像怎么能设想出这么一种图式,并且有那么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完成它,这无疑证明了艺术家既有技能又有手法。

如果仅仅因为艺术家笔下的福音书中圣徒的形象看起来生硬古板就认为这样的图画一无所有,那就错了。要知道,那些艺术家的手和眼是训练有素的,他们能够在书页上画出美丽的图案,这帮助他们给西方艺术带来了新成分。没有这种影响,西方艺术可能就会沿着类似于拜占庭艺术的方向一直发展下去。然而,正是由于古典传统和本地艺术家的爱好二者相互抵触,一些崭新的东西才开始在西欧发展起来

  3

  

亚琛主教堂 公元805年奉献建造

不过,古典艺术成就的知识绝不是完全失传。自认为是罗马皇帝继承人的查理曼王朝,就急切地复兴了罗马的技艺传统。大约公元800年,查理曼在亚琛的宫廷所在地建起了一座教堂,相当接近于大约300年前在拉韦纳建造的一所著名的教堂。

圣马太像 约公元800年

选自福音书写本,可能画于亚琛

  

圣马太像 约公元830年

选自福音书写本,可能画于兰斯

我们现代的观念是一个艺术家必须要“创新”,前面已经看到,过去大多数民族绝对没有这种看法。然而,两个伟大的中世纪艺匠也可以就同一主题甚至同一个古代的样板,创作出大不相同的艺术作品。例如,我们可以在两幅出自不同福音书写本的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圣马太像中,看到画中出现了中世纪的一种新风格,于是艺术领域就可能发生古代东方艺术和古典文化时代的艺术都未曾出现的事情: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

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艺术作品。因为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4

  当然,我们也不必设想那个时期一切艺术都仅仅为宗教思想服务。中世纪所必建的不只是教堂,还有城堡,占有城堡的贵族和封建君主有时也雇佣艺术家。可惜的是,城堡往往已被摧毁,跟私人住宅的装饰品相比,宗教艺术大都受到了更特殊的重视和更仔细的照顾。

  

贝叶花毯 约1080年

英王哈罗德向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宣誓效忠,然后归航英格兰;

幸运的是,有一件佳作由于保存在一所教堂里而得以流传下来,就是著名的贝叶花毯,描绘的是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的故事。花毯所表现的是我们在古代的东方艺术和罗马艺术中所看到的那种编年史画,把故事讲述得十分生动。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中世纪艺术家没有样板可供仿效,画面中人物的表现都很像小孩子,远不如亚述或罗马年代那些史画作者画得那么令人信服。然而要嘲笑他很容易,要做他所做的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他叙述重大史实的手段那么经济,那么集中于他所注重的东西,而且最终效果还是比我们的新闻和电视的现实主义报道更使人难以忘怀

那时的艺术家似乎从来没有刻意追求过“创新”,却创作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大家如何看待艺术中的“融合”与“创新”呢?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主 播:商家莉

编 辑:吕雪松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

  • 广告软文
  • 重复、旧闻
  • 文章质量差
  • 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
  • 标题夸张、文不对题
  • 与事实不符
  • 低俗色情
  • 欺诈或恶意营销
  • 疑似抄袭
  • 其他问题,我要吐槽
请勿重复提交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未输入评论内容
该评论已关闭!
  • 最新评论
刚刚 畅言云评

尊敬的畅言客户,您好。您所使用的网站评论功能已广告作弊被限制使用,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电话400-780-9680。

扫一扫
手机上看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