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要是自杀了,我就和顾城一样有名

世道那么难,做点喜欢的事情很不简单。白头难到老,常嚼宿命的调调暗自神伤。可马未都就偏要蹿出那一套。

1981年,他从机铣工变成了小说作家。1996年,他从作家变成了古玩收藏家。2008年,他登上了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如果说,传奇是寻常人的趣谈,那么先锋就是尽力取悦自己。

在马未都的江湖里,宁当先锋,不做传奇。

01

那一股子加了调料味儿的京腔,欢脱如土生土长的胡同老炮儿。

马未都虽成长于北京,但祖上都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1944年,一颗突然爆炸的水雷夺去了半个村子人的性命,马未都的父亲也因此决定离家当兵,这个颇具冒险意义的人生计划,也影响了马未都的人生。

他出生于北京的部队大院,从小面对着紧张严肃的生活氛围,反倒助长了与生俱来的反叛气质。

上小学四年级时,恰逢乱世,一时无学可上,马未都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江湖人”。

三年后,父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踏上了北往的列车,进了空军五七干校。

当时条件艰苦,住处拥挤又食不果腹,一家四口常常一起挨饿,坚挺的父亲为此惆怅不已,几度哀叹和自责。这是马未都毕生难忘的记忆。

后来,他加入了文工团,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红灯记》里的一条狗。台上唱:“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

那时人人都在盼革命曙光,马未都也有了暗藏的梦想。

02

在计划干校的日子,马未都向邻居借来的《红楼梦》,填补了他困苦又无聊的日常。

那一回,林妹妹驾鹤西去,宝玉含泪出家,红消香断,天人永隔。读过此处的马未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窗外寒风凛冽,冰天雪地,但马未都的心里,却开出了一朵不败的花。

从此以后,好书,破书,残书,是书他都读,好句,难句,生句,每句他都品。他在书中找到了乐趣,学会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练就了一身的文字本领。

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读书是孤独的快乐,也是触碰不及的慰藉。

1975年,马未都返城,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但他并未安于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在80年代文学热潮的感召之下,他和很多青年一样,也爱上文学。

当时的他瘦瘦高高,是大家眼里的“机灵鬼”,常常泡在图书馆里写东西,还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笔名,叫“瘦马”。

26岁那年,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写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

此时,国内正逢思想解放,文学的春意正浓。许多人都被小说中爱情的萌动感和青涩感所深深感染,马未都也因《今夜月儿圆》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在当时一炮而红。

突然间,读者的来信堆满整辆卡车,连《青年文学》的主编也主动上门询问,马未都从一个混迹市井的工人,一跃成为杂志编辑,身边大咖云集。

但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位半路出家,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特殊编辑,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眼光独到,慧眼识得一批出色的作家。

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的书稿皆经过他手,就连世人眼中最放荡不羁的王朔,都视他为伯乐。

马未都与王朔

马未都曾开玩笑说:“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我是小说,他是诗歌。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我就和顾城一样有名。”

03

1990年,正值文坛繁盛之际,马未都竟然销声匿迹。

很久以后才听他说:“我从小喜欢文学,文学也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一度以为自己一生都要为文学事业奋斗了,但没想到只10年我就逃开了。”

那时的马未都,对虚假的文学作品和攀亲附礼之风极度失望,也看穿了文坛衰落的兆头,决定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下,进军影视行业。

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共同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吸引了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

创作室接连推出的《编辑部的故事》、《渴望》等电视剧,在国内屡破收视纪录,成为电视剧史上的传奇之作。

电视剧《渴望》剧照

后来,马未都又与海岩一起开办“海马歌舞厅”,却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他们就干脆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海马歌舞厅》的电视剧。

当时的编剧团队集合了王朔、海岩、刘震云、莫言都等20位作家,无疑成就了电视剧史上的“盛世”。

《海马歌舞厅》剧照

但《海马歌舞厅》还没拍完,马未都又突然告别影视圈,成了别人眼里十足的“怪胎”。

他说:“我从文学跑到影视,又从影视跑出来,我是从来不回头的。”

为什么呢?

“文物像雪茄,文学像香烟,吸了雪茄之后就觉得香烟没味。”

04

其实早在70年代末,马未都就迷上了古玩。

他常在下班后去逛旧货摊儿,淘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时不时地还会买一两件瓷器放在家里摆着。

那个年代,大家还没有文物意识,马未都却对这些东西特别着迷,每一件“老宝贝”背后的故事,他都想弄个明白。

后来在古玩界还出了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他擅自挪用家里买彩电的钱,用1600块淘了个“四扇钧瓷挂屏”,把媳妇儿气的没招!

马未都身边的很多人都不明白,收藏这些古物能有什么用。

家中与日俱增的古物藏品,能有多少把玩不尽的乐趣?还是说他能坐拥奇珍,成为名耀世界的大收藏家,享受艳羡的眼光?

都不是。

在马未都看来,古物里蕴藏的历史文化,浩瀚伟大,哪怕是满腹经纶的人在它们面前,都会变得渺小而微不足道,它们留存着古老的国家和民族中,跳动着的生机。

就这样,他成了故宫陶瓷馆的常客。当时的展览条件有限,馆内的灯光晦暗,灯管的影子惹他直烦。

于是,他就买了个最大号的手电筒,每每都拎着进去参观,也因此练就了一副好眼力价,很多古玩藏品的年代真假,他都能迅速识出。

05

1996年,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获准成立了。

这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且馆内的所有藏品和支出,皆凭马未都一己之力。

博物馆得名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所言“万物并坐,无以观复”,是说万物皆动,轮回有道。

马未都以此为灵感,将博物馆命名为“观复”,他觉得,在反复观摩和研究这些文物的同时,也会增加喜爱之感。

渐渐地,观复博物馆在全国开了很多家分馆,馆内的喵星人也成了古玩儿界的“网红”。

马未都称它们为“观复猫”。当猫在文物中游走的时候,本就像一幅跨时代的绘画,这是马未都最理想的样子。

多年过去,马未都身上也多了很多响当当的标签,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网》专栏作家,古玩收藏大家……

还有人说:“只要是马未都玩儿过的东西,就会立马涨价!”

他频繁转换了几次人生角色,每一次都张弛有度,最终换来了今天的功成名就。

2010年,他公开宣称:“要将所有的文物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这番言论,惊呆世人。

马未都说:“人一辈子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走多少路,而是为了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求的是内心安定,趋的是解决灵魂的困惑和坦然。”

他这辈子,

做了很多“最好的事”,

也成就了很多美满的故事,

若说他爱好藏物不假,

赞他淡泊修心也是真。

他克服了时代的孤独,又创造了自己的江湖。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