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界的工程奇迹:中国大运河 长跨单拱桥

用“工匠精神”传承中华的文明

将“立体阅读”献给至爱的读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的一张金名片,只有保护好这份历史的财富,才能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如何更好地读懂这些中国的世界遗产?作为一名建筑师的付远先生,近年一直在潜心制作世界文化遗产的缩微模型,并撰写文章结集出版《读懂中国世界遗产中的建筑文化》,希望以“立体阅读”的方式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补充“浅阅读”时代缺乏的更加人文的阅读体验。

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美好的心愿,付远先生特意录制了100集的“立体阅读”情景讲座,每集8分钟左右,带领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灿烂文化。

今天讲讲大运河和运河古桥。

讲座概要:

中国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我国的主要河流绝大多数是东西走向,没有南北水道,这种横向封闭的自然水系严重地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交通往来,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隋代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发展江淮漕运,增强北方边防力量,隋炀帝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终于凿成和疏通了以国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河北涿郡、南达浙江余杭的大运河。唐代的运河基本上是沿用了隋代大运河的体系,只是做了局部的变更和整修。所以后人有“隋朝开河,唐宋受益”之说。此后,明朝的永乐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在整修运河工程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包括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隋唐大运河(包括卫河、通济河段)、浙东运河(位于浙江省内)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跨越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形成有多种文化元素的中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推动作用,大运河既是一条经济之河又是一条文化之河,其对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古桥——翩若惊鸿婉如游龙

我国自古就有“桥之国度”的美誉,各式各样的桥遍布神州大地。河北赵县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广东潮州湘子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桥是路的延伸,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桥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苏州同里古镇最有名的是“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以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在古镇中心。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走三桥”的说法——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在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名单中,比较著名的有北京东不压桥、苏州宝带桥、浙江嘉兴长虹桥、杭州广济桥、绍兴八字桥等等。石拱桥在设计上将力学与美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大运河特别是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观。在古代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所有的桥梁无论大小都是拱桥,很多桥梁的名字上也带有“拱”字或者是“虹”字,因为这些字眼形象地体现出了桥体的特征。

京杭大运河上的古桥,特别是明代建造的大型石拱桥,高峻雄伟、坚固结实,桅高八九米的货船均可扬帆而过。然而这样一来路上的行人在经过桥梁时,无论是人员还是车辆就会非常不方便。在保证跨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拱桥的高度是拱桥的技术关键,河北赵州桥因此成为桥梁中的杰作。

公元595年,工匠李春受命建桥,公元605年建成了赵州桥。大桥落成以后,往来货运都可以在桥上通过,桥下还可以行航泛舟。据资料统计,在1400多年里,赵州桥经历了8次以上的地震考验,承受了无数人畜车马的倾轧,饱经了无数风霜雨雪的侵袭和洪水的冲蚀,迄今为止仍然屹立在洨河之上。不仅如此,它的建筑更让人惊叹称奇,它采取了单孔长跨度、在桥心中没有设桥墩,石桥的跨径长达37米多,这开创了我国长跨度单孔桥的先河。

在古代人们管门洞之类的建筑叫作“券”,古人在建桥时,先要按照桥设计好的造型做出“木券”放在桥洞的位置,然后把事先凿好的“上大下小”的石块码放在上面,等所有的石块都“挤”在“木券”上之后,撤除下面的木券,石块之间相互挤压,也不会塌下来,因为此时已经形成了拱结构。因此在建造拱桥时,对于两侧桥墩的牢固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批古桥梁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和钢梁取代,然而,拱结构桥依然屹立不倒、历久弥新。幸运留下的大运河古桥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一部活的运河历史,更是一座座运河文化博物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